同安朱氏与“朱陈”家族源流

朱振仲  朱金镜  洪树勋  彭炳华


同安朱姓主要分布,据1987年人口普查,马巷镇后亭街竹仔脚社及各条街,共2694人,桐梓村1547人,新圩镇后珩社876人,共计5517人,居全区姓氏排列第二十一位。

得姓之源

朱姓有3个来源:一是邾姓所改,源于曹姓。本颛顼高阳氏之后,周封于邾,子孙去邑为氏(据《姓苑》)。古代邾国公族以国为氏,国灭后改为朱,改姓含“失国”之义。郡望:沛国、义阳、吴郡、河南。二是北魏时代北渴浊浑氏、可朱浑氏,于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为朱氏(据《魏书·官氏志》)。三是“舜臣朱虎之后”(据《姓氏考略》)。同安“朱陈”家族则由陈氏入赘朱家形成。

朱氏入闽

唐末入闽。唐末朱解由河南光州固始县迁徙仙游县党田乡。另据莆田县黄石镇井埔村族谱记载,唐会昌元年(841年)朱仲齐由固始县入闽,定居黄石。

宋代入闽。朱熹之父朱松,江西婺源人,中进士第,松为政和尉时,朱熹侨寓建州。

后珩宗支

明初,朱熹后裔有朱国安者,因避元末亦思法杭兵乱(1357-1366年),从泉州西街五塔巷迁徙同安县新圩镇开基都山社(今已废),经营棉纱作坊,富甲一方,后遭匪劫,其长子迁入后珩居住,有支后裔迁往金门南太武。二房后裔举族于清嘉庆年间迁徙台湾新竹。朱熹号“紫阳”,所以,后珩朱氏以紫阳为分堂号,其昭穆:君朝正士明,臣守团家成,春秋开奕冀,万世永丰荣。现已用至冀字辈。

“朱陈”家族

马巷镇的后亭街、塘仔头村(桐梓村)、内田村等,有以“朱陈”合而使用的复姓家族——即生以“朱”为姓,天年之后以“陈”立碑。

溯其本源,“朱陈”开基祖陈福全,乃厦门禾山墩上社人,“颗川”陈氏的后裔。据载,其祖先陈邕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入闽,几经迁徙,最后定居漳州南山。其长子夷则又于唐建中二年(781年)举家迁居于嘉禾屿金榜山南麓。迄宋,陈邕十五世孙陈义(字恕)之次子光世自嘉禾又分衍五处:县后村、墩上村、坂上、围村、上下张村,是为嘉禾之“五户陈”。

陈福全出生年月,无从查考,仅知他是陈义的后裔。据有关资料推算是生活在明景泰至弘治间(1450-1505年)。宗亲世代相传,全公擅长丝竹,只身到同安县马巷一带教南乐。与塘仔头村朱家女婚配(据说,当时朱氏在塘仔头村与后叶村交界处摆摊)。据考,朱氏祖婆出生地新圩后珩村,乃朱国安之孙女或玄孙女。

陈福全自入赘婚配朱氏祖婆后,历代在世之时以“朱”为姓,天年之后,以“陈”立碑。祖祠历来既不写“朱氏宗祠”,也不写“陈氏宗祠”,仅见堂上留下的牌匾书写“承祧世室”。而宗亲自建房屋的大门上匾,均书“银青衍派”;吉凶世事使用的红白大灯,或写“银青”,或写“朱陈”。因福全的祖先陈义历任宋真宗、仁宗“银青光禄大夫”,故取银青为堂号,既荣宗耀祖,又表明承桃朱陈两姓。

福全六世孙昆仲四人,长房居马巷镇内田村:二房居同安西北面大同镇下魏,后裔分衍新民镇林窑、乌山自然村:三房移居马巷镇后亭街及一部分留居塘仔头宅内:四房居塘仔头村、新民镇新塘埔。

“朱陈”家族居住在国内的宗裔,均以朱为姓,可是旅居在海外的宗裔,就不尽然。如塘仔头村旅居越南与从越南再移居世界各国的宗亲,均以“朱陈”为姓:而旅居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者,悉以“陈”为姓。

昭穆:据后亭六间仔朱为舜保存私家之简谱记载,其辈序为:一世福全、二世文列、三世柏珍、四世质几、五世时会、六世纹凡、七世邦亲、八世宗宏、至九世元缚,才启用《千字文》为辈序,即从该书每句四字之中挑选一字为辈份。元镈将《千字文》起句“天地玄黄”之“玄”改为“元”,即:元、宇、日、列、来、藏、成、阳、云、为、金、玉、剑、珠、重、海、麟、师、官、文、乃、国、唐、民、发、道、平、育、臣、遐、宾。今在世最高辈为藏字辈,最低辈为珠字辈,已传至二十二世。

“朱陈”家族存世已有五百多年,分布港澳台及五大洲十几个国家的宗亲有1837人,以四房塘仔头村最多,计1200人,后亭在港澳台有500人。

历代名贤

历代乡贤:马巷镇后亭街有清康熙年间赠进士朱惇园(据祠堂进士匾载),清咸丰已末钦赐举人(副榜)朱超增;马巷镇桐梓村同邑侨领朱藏新、朱陈造叔侄。朱藏新到越南西堤独闯天下,富甲一方,于1900年在故乡创办“萃英精舍”(萃英小学前身)。朱陈造,1913年生,越南福建侨领,1948-1961年捐资复办萃英小学。1975年移居台湾后,曾任台北市同安同乡会理事长,并主持重印《同安县志》和《马巷厅志》。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1)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