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邵氏渊源
蒋文转邵家深
邵姓来源
邵姓源于姬周,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奭,是周文王庶子,助武王灭商,支持周公东征平乱。武王驾崩,成王年少继位,姬爽出任太保,与太师姜尚、太傅周公旦并称“三公”,成为周初建国三大功臣。周武王封奭于蓟丘(今北京宛平县北),建燕国,爽称燕召公,曾造“召卣”,现为故宫博物馆珍藏。后裔即有以其爵号“召”为姓者。“召”者,明也,乃得自武王之赐爵。平王东迁建东周、赐召公后裔采邑于岐山,邑以爵名称为“召亭”(今陕西歧山西南召亭),后裔遂以邑为姓(据《姓源韵谱》)。“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氏族博考》)“召公”为姬奭家族世袭之爵,公元前841年西周周都镐京发生国人暴动,驱走周厉王,随后建立“周召共和行政”,即是周公召公(周公旦与姬奭之后裔)共同执政时期。由是观之,无论是邵,还是召亭,均来源于召公奭之封爵。
邵姓入闽
召公奭的四十二世裔孙北宋邵雍,字康节,晚年从共城(今北京密云县东北)迁河南,名其居曰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不愿做官,精研八卦易学,宋名宦富弼、司马光、吕公著退居洛中,恒相从游。邵雍为洛阳邵姓一世祖。
二世伯温,宋徽宗即位后提点成都路刑狱,自洛入川。三世邵溥,举进土,靖康初为户部侍郎,绍兴中宣抚川陕,与弟邵博从高宗南渡,遂家于杭。溥之子邵子厚,南宋孝宗时徙居晋江,于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及第,定居于晋江邵厝(今属晋江市永和镇),为入闽邵姓一世祖。
卜居同邑
邵子厚十一世孙,字时通,居晋江四石柱(邵厝邻村),明永乐间携弟侄游于汀、漳、惠、潮,途经同安,见同邑人物蕃盛,风俗醇美,遂择居橄榄岭(今新民镇柑岭村)。邵姓郡望博陵。秦朝邵平受封东陵侯,亦以东陵为郡望。
昭穆从始祖邵时通编起:时、西、理、遁、廷、宜、文、翰、志、明、履、以、于、诸、元、享、利、贞、树、培、家、合、迺、含、有、德、维、克、永、世。现行至二十四世含字辈。
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邵姓有5564人,居同安姓氏人口排列第二十位。主要居住在新民镇柑岭村的美宅、刘营、下棋盘、埔崎头、奈仔尾、新厝、下半林、官圳、下土楼、面前厝、塔埔尾、新店仔、深里、顶橄榄岭等自然村,湖柑村的新厝角、墙仔内、过溪、棋盘厝、奈仔顶、三角埕、城仔尾、湖美杉、下厝等自然村,溪声村赤土楼及大同镇各街道。
同安邵姓在明代有万历二十六年进士邵应正,户部员外郎,广州知府:嘉靖丁未武进士邵应魁,金门人,历建宁行都司愈书,广东惠潮、浙镇金山参将,能诗,有儒风;在清代有雍正癸丑联捷进士邵天球,双圳头人,著有《东麓文艺》;乾隆庚辰武举人邵文英,橄榄岭人。
徙居台粤
据同安邵姓族谱载:邵德佑于清初渡台。道光间邵蕤英、邵大水、邵仕性、邵仕汝、邵仕白、邵仕头、邵仕瓦、邵仕敦、邵仕心、邵仕橙、邵德贵、邵阳夏、邵仕铁、邵天来、邵仕虽、邵添寿、邵仕乐、邵兴让、邵仕恩、邵仕妙、邵成其、邵春夏、邵仕潭、邵仕聪、邵仕山、邵仕圣、邵金田、邵仕桓、邵宗义等29人渡台居于三重市。其后裔现已分布于台北市、新庄市、永和市、基隆市、台南市、桃园市、花莲市、板桥市、台北县、桃园县等11个市县,人口达1万多人,成立邵姓宗亲会,会长邵石棋,每年组织五、六批,每批50多人回同安祖籍地进香谒祖,1995年有一批达255人。
七世三房邵文光、邵文范兄弟徙居广州土城内,后分居桥头,今已达万人。还有分居潮州、汉口、漳州、长泰等地。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