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柯姓史略

梧侣村族史编写组


得姓之源

柯氏得姓之源,一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于姬姓,系春秋时吴公子柯卢之后(据《广韵》)。郡望:钱塘(今属杭州)。二源于妫姓,齐太公后有柯氏(据《路史》)。郡望:齐郡(山东临淄)。羌族、鲜卑族也有柯姓(据《姓氏考略》)。北魏柯拔氏之后也改为柯氏(据《魏书·官氏志》)。柯氏湖广分派(包括福建)郡望济阳(在江苏境内),尊柯卢为柯姓始祖。

入闽蕃衍

唐朝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柯亮(即商庵)随王审知兄弟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居泉南元妙观西水沟巷(又名担水巷,后称柯厝巷),亮为福建柯姓一世祖。

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亮七世孙庆文登甲子科宋郊榜进士,官屯田员外郎,卒后葬永春平和里卓口山,穴名风穴(《县志》作永春人,《府志》作南安人,《八闽通志》作晋江人)。

庆文生四子,长子仲翔(常)、次子仲德、三子仲吉、四子仲某(满)皆中进士,世称“父子五进士”。

仲翔名述,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己亥科进土,官中散大夫,龙图阁大学士。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年),奉旨漳州赈饥,廉洁奉公,救民无数,有双鹊栖其厅,出入伴行,事逮秩满内升,老稚攀舆,鹊亦送数里不忍去,漳人奇之,建瑞鹊祠祀之。述生三子,长子元曾留祖居,分派漳州、海澄、龙溪、长泰、漳浦、龙岩各邑。次子元宝徙居莆田(即蒲阳),他的孙子光年于南宋庆元四年(1199年)因仕江西广信府总兵,居贵溪。至宋末,四世孙守顺仕潮州太守,遇元兵南侵,隐居龙溪二十五都良保,后赴泉南寻祖,内迁安溪蓬莱魁头,直至六世孙万山才定居,为一世。昭穆与同安塘头村同(徐天荣《安溪近代人物春秋》),述的第三子赐仕,为福州通运使,定居省城。述葬永春平和里柯坂山,穴名“黄龙奔江”。

仲德名逑,登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丁酉科世程榜进士。

仲吉名迪,与兄述“兄弟同榜”进士,官赣令、襄邑令。仲某(满)名廷(亦作佛岭),一甲进士。据说廷官国子监助教,才智过人,性好游,与年友苏东坡、黄廷坚、佛印禅师过从甚密,时称“东京四才子”。曾乘舟同游赤壁,作《赤壁赋》,为后人留下佳话。有一次,廷到相国寺找佛印出游,佛印谈及皇后进香,他即假扮香火僧偷睹皇后芳颜,时邂逅仁宗,钦赐圆顶,赐号“佛岭禅师”。因此犯下欺君大罪,父兄罪其大不肖。为活命计,借佛印度牒,诈死外逃,逃入岭下叶家,与叶家女成婚,蕃衍成望族,其后代即以“佛岭”为堂号。这就是柯叶联宗之源。解放前岭下叶姓祖厝内凡有祭祀活动,必有柯姓参与祭拜。所以柯叶同宗不能联婚就是这个典故。

元曾(述长子),官迪功郎。元曾生子国材,徙居晋江。国材名翰,宋理学名儒。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i55年)举明经。时秦桧当权,遂隐居庄江教授,朱熹为同安主簿时,聘为直讲,筑高士轩以居之。翰生于宋徽宗政和六年,卒于宋孝宗淳熙三年,享年61岁,入祀“安海乡贤”祠。

翰生三子,长缵宗,居安平,衍安海派。次子绍宗,居庄江(今鼎尾后柯),分衍后柯、东屿、西柯、梧侣、杜桥、埭头,谓之同西派。三子继宗后裔分居各邑。

缵宗名鼎承,住晋江安海,生三子:长启学、次肇学、三勉学。

启学仅生女毂英,招赘蔡十郎,生五子,分承柯、蔡宗祀;长、三、五承柯,二、四承蔡,这就是闽南柯蔡联宗之源。这派的后代枝繁叶茂,居泉州东门外,后分派闽、台各县及南洋诸岛,灯号皆用济阳。

肇学号东叟,析居虺河之柯坑。

勉学号西叟,首居晋江鳌岱塘边村,他的长子铭开发南塘,为南塘祖。次子锦仍居塘边,为塘边二世,传至五世孙,有兄弟三人,长开塘市派,次开上郭派,三居柯仓,后由柯仓又分整岱。

至六世播衍漳州长屿(今海沧东屿);八世天庆析居白石:九世裕析居安溪还集里上科保,后分衍镇山、根竹寮、沙黎。至十世仲敬,居福州镇东;仲礼居台湾;仲宁居塘头;仲寿居田中央;仲提居澹德溪;仲嘉居德化;仲美居安溪还集里;而发居西源,后散居于东南各村。

同安的塘头、田中央乃柯翰(国材)之后代。塘边派妈养之三、四子为同南派。灯号同用济阳和龙图学士。昭穆与安溪蓬莱魁头柯姓同是:懋昭懿则,仪表清玉。孝子贤孙,遵法秉礼。绍闻田德,家声克济。国士汉文,式正来兹。念祖修勤,尚维显思。丕成先烈,扬名赞绪。

同西分派

翰次子绍宗,居庄江(今杏林区东孚镇一带,后柯是其中一个村),娶妻周氏,生二子,长子兴学,为夕阳山和尚,号“懒堂”。次子直学,识达过人,赠忠翊校尉。因兄为和尚,以次子德泰承其祀。绍宗卒后葬夕阳山,周氏葬沙溪田中央。

直学长子德宗,官潮阳县尉,开圳上。

直学次子德泰,居庄江,因避御讳改字时泰,名起南,号览山。以人才荐授同安令,升泉州路治中别驾,历任龙溪、漳浦、将乐县尹,子孙蕃衍,散处泉漳之间,版籍不一。谱载时

泰之孙隐德居梧侣,守阳居霞岐(西柯),柯越居莆田埔尾社,子从居芜屿,泰通卜籍漳州长江(东屿)。十三世顺民迁居湖头,二十三世灿斋迁居长江,有子九人。

据后柯石碑记载,清末,后柯社因遭严重瘟疫、旱灾、盗匪、兵祸,宗亲大量外逃,多数徙居南洋群岛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缅甸、泰国、越南等国及台湾、香港、澳门、厦门地区。

后柯昭穆:子世应育昭,永逊定本朝。秉尚克时茂,继贤耀宗桃。经文纬武第,金榜庆联标。

阖族行字自十九世伊始,取《葩经·大雅·下武》第五章

四句十六字: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期万年,受天之祜。

霞岐发祥

明初十四世野枝、野芦从后柯徙居霞岐半岛之西,村名“岐西”,后称西柯,并修建柯氏家庙。

野枝、野芦原名时机、时奴,乃堂兄弟。永乐年间,野枝作诗一首,后为霞岐派昭穆:野迪惟世弘仕志,道国应光装孕和;天锡吉位受有福,建斯墩霞拱月阿。

按新编昭穆,野枝、野芦公为霞岐一世祖,实乃庆文十四世孙也。

天启二年(1622年),野芦八世孙志德,字桐岗,号凤翔,官两浙都转运使,年迈告老还乡,又新编昭穆,并以此作为家训:子孙贤能由祖致,永代丰荣仿崇陶;礼义文章日相勖,元魁济美继联高;笃守家箴尚节俭,淑慎忠廉学略韬;后嗣克承先人愿,自立乾坤千百曹;孝悌传习师尊敬,伦纲弈起耀金波;麟趾休征兼武备,盛才蕃衍若江河;松茂久经容愈丽,盘根固织属丝罗:可是祯祥恒献瑞,本支交发万年柯。

霞岐昭穆现已行至斯字辈。属野枝的后代称为长房,属野芦的后代为二房。

梧侣定居

梧侣,古时名五侣,原居住着刘、谢、王、李、肖五姓,因取五姓和睦为侣而得名。又因双鹊在村口的梧桐树上筑巢,乡人改五侣为梧侣,这就是梧侣村名的由来。

明嘉靖八年(1530年)庆文三十二世孙霞岐(西柯)世厚娶五侣谢太公之女,初结草寮于谢厝林仔尾放鸭,因发迹而定居。世厚生三子,仍延用西柯世系称为长房。昭穆也延用霞岐二十句一百四十字。

世厚的长子弘英,衍长房长,居下社、下边、大店(坂仔尾、寨仔口)。同治八年、九年(1869-1870年)大旱,有一百多壮丁挈眷旅外谋生而定居台湾各市县和东南亚各国。弘英十一世孙大店楼仔内天严生七子,均从事建宫庙祠堂等古建筑。其子锡训与诸弟及子侄到台湾谋生,有的定居台北、有的定居高雄,有的散居在台湾各县市,锡及到新加坡,后徙居马来西亚槟榔屿。吉田虽曾从台湾返里,后又回台湾定居,其子孙现散居台湾、美国、加拿大等。清末,另有一部分迁居杜桥村。乌龟、红龟迁居厦门曾厝垵。下边柯小国之祖柯金沙迁同安东溪街。

世厚的次子弘尧,衍长房二,居土楼口、上、下蔡、孤单厝、坝仔。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全房迁徙新加坡,建立小梧侣村。

世厚的三子弘周,衍长房三,居大地、万厝林、砖仔厝和上下长泰。明末(1616年前后)弘周第四子仕贤,迁往长泰林墩,至乾隆盛世(1736年)举家迁回原籍,择居庄仔村东部的下柯、溪底村,开荒造田,至抗日战争初期,才全部搬回梧侣大社埔仔尾东西两侧,东侧称上长泰,西侧称下长泰。后来柯审迁往南洋。

道光九年(1830年),弘周六世孙胤元,与石码杉行老板的爱女结婚,继承岳父杉行产业,曾购运大批杉木及砖瓦等原料,修建两座砖瓦结构大厝,这支派后称庄仔厝。至九世孙锡贤到同安城内开办“万兴行”,发迹后,又到厦门开办金银首饰店“金合美”。锡贤热心公益事业,乡亲们称他“公仔贤”。大地、万盾林这一支派,世重武功,出过“十八猛”、“三十六猛”的好汉。“和”字裔孙曾东渡台湾定居。清末大棋盘厝的万添携带全柱迁往厦门公园路。

长房祖祠建于下社卧牛岗,堂号瑞鹊。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4年)五侣刘姓外迁,世厚邀请宗亲牧野之长子世豫迁居刘盾、埔中央,分衍土楼、砖仔埕、埔仔尾、新盾屏。光绪初年,牧野六世孙胤祥为同安西门外首富。清末,另一支派徙居广东省梅县梧村。民国14年,十一世孙柯天魁迁往厦门市曾厝垵,其侄柯能丑、柯水来迁往同安白礁(现属龙海)。

明万历年间,霞岐人柯志德(即桐岗,号凤翔,俗称老爹祖)中进士,官两浙都转运使。其第三子升自,娶康尔韫之女为妻,尔韫以豪山茂德仑七个山头为妆奁,赠与其女玉环。崇祯八年(1636年),三舍祖升自带母林氏及妻康氏徙居五侣李厝。其后代被称为“官房”,分灯号为两浙运使。三舍祖生三子,长子国伟,生五子,曰裸、果、绑、秦、许,分衍小田五大柱。其中一柱出洋,一柱无嗣。现今居住在小田角的还有三柱。

三舍祖次子国严,衍上、下大埕,上大埕分为两大柱。另有柯锡土玄搬往厦门曾厝垵,柯查某、跛脚铁仔搬往海澄浮宫白水营,柯吉朝、柯和尚搬往过岭豪山埔居住。十七世锡泼精于南曲、家礼,有长者之风,他曾亲自在员峤岩宫口两侧栽种两棵赤榕树,皮、叶、籽均可药用。

三舍祖第三子国俊,衍新大厝、上蔡、下蔡。第十六世孙和×迁徙厦门,开设德盛棉行。十六世孙柯天棍(又名光棍)在越南发迹,建一条街名梧侣街。

历代明贤

泉州柯氏人才辈出,单就泉州豪衙埕柯氏家庙举人进士题名牌匾列满东西壁带,有仲常的“龙图学士”,国材的“理学名儒”,维登、田睿的“父子同榜”,伟生、可栋的“兄弟进士”、信、元应、有斐、风伟的“四世凤毛”,赓晶、竺、继甫的“父子伯侄科第”。明代同安下崎人柯志德,字桐冈,号风翔,万历十七年进土,历官两浙运使。明代另有举人3名。清代有武举人1名。

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柯姓人口5737人,居全县姓氏第十九位。

柯姓人口主要分布在:西柯镇顶柯、下柯、东柯、埭头,新民镇梧侣大社、下社、下边、大店、杜桥,内厝镇塘头、田中央。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