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彭氏溯源

彭炳华


相传远古时期部落首领祝融的后代在商朝时被封到彭(今江苏省徐州市),称为彭祖,建立大彭国,是商代的一个诸侯国。彭祖的子孙就用国名“彭”作为自己的姓氏。

传说彭祖姓篯名铿,是颛顼玄孙,生于夏代,到商末时已八百多岁,旧时因此以彭祖为长寿的象征。

关于彭祖享年八百多岁,似太夸张。所以有人认为彭祖是虚构的人物。笔者以为,彭祖长寿有可能,但八百多年更可能是大彭国存在的时间。

至春秋时,楚文王有贤大夫彭仲爽。战国时秦灭楚,迁其大姓于陇西,彭其一也。故陇西为彭姓之发祥地,彭姓以陇西为郡号(总灯号)。

福建彭氏由广东传入。广东彭氏始祖彭延年,号震峰,字舜章,原籍江西庐陵,宋治平进士,由福州推官擢大理寺卿,因忤于王安石,谪潮州刺史,后致仕隐居潮州浦口村,更其号曰“竹浦”(同安彭氏早期徙居地取名竹浦,即有纪念祖籍的意思),为广惠潮嘉彭氏诸派之祖,也是莆田、同安、诏安、安溪彭氏诸派之祖。彭延年生六子,第三子锐,锐生钥,钥生秀实,秀实生五郎,五郎生念三(迁莆田)、念四(迁中州)、念五。念五讳贤,号天禄,潮州府海阳县西门内第三巷人。同安彭氏奉为一世祖。天禄生伯福和子安。伯福任兴化路宣差,子安随兄,“未几兄卒”,兄之子入赘莆田横塘陈氏,与伯公念三同为莆田彭氏开基祖。子安投靠浯洲(金门)盐司母舅马氏。后因兵乱不能归,娶浯洲金沙里后学村大亨之女罗尾娘,生三子用乾、用吉(妾郭氏庶出)、用斌。用乾于洪武十八年先任山东青州府临朐县丞,后任广东雷州府徐闻县知县,子孔道由语徙居同安东半县的松山(今为彭厝),称为东派。彭盾自立灯号松山(分堂号),后有一支分出择居安溪县内。用吉出居漳州府诏安县径口乡,用斌由语徙居同安西半县的长兴里后肖乡(现为五显镇后肖村),称为西派。用斌生子亦三。长孔敬亦生三子,长子敬宏徙居竹浦,后迁台湾竹堑康垅庄等地;次子敬亮仍居后肖;三子敬肃徙居西溪四口圳乡(现为新民镇四口圳村),后裔迁台。次孔仕,先徙南安院上,后徙鹊山赤下埕乡(解放后并入沙美)。三孔学,子敬初徙居胡丘沙美。

为便于阅读,笔者编彭氏迁入同安源流表如下:

一世  天禄(广东潮州府海阳县)

二世  伯福(福建兴化路宣差,子留兴化)

世  子安(浯洲金沙里后学乡)

三世  用乾(县丞,生子孔道)

三世  用吉(诏安县径口乡)

三世  用斌(同安县后肖乡,生三子孔敬、孔仕、孔学)

四世  孔道(同安县彭厝乡)

四世  孔敬  [生三子,长敬宏(竹浦乡)、次敬亮(后肖)、敬肃(四口圳乡)]

四世  孔仕(同安县沙美乡赤下埕)

四世  孔学(同安县沙美乡)

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彭姓人数6009人,居同安姓氏第十八位。主要分布在新店镇彭厝、沙美村和五显镇后肖村。

其昭穆前制旧款二十三字辈,至清光绪丁酉新添二十字辈,其新旧字辈于下:天、子、用、孔、敬、克、钦、甫、大、尧、君、禹、汝、荣、煌、培、钟、洵、楷、炳、垂、铭、淑、松、焕、堂、钜、清、棣、焜、坚、铨、沛、模、烈、坊、锦、永、森、炽、基、锡、泰。

同安彭姓播衍台湾及东南亚族人很多。如十三世汝颥,少乐诗书,长习戎务,智虑胆力过人。清顺治十八年受郑藩卫将,康熙三年以游击归清,部颁千总,札付拨守平和县。续奉旨分驻山西平阳府蒲州临晋县,住垦16年,随游击万正色(晋江人)征剿平西王吴三桂和福建金厦,万正色因功官至云南提督,彭汝灏补受前营把总,功加都督佥事。复随靖海侯施琅将军进取澎湖台湾,部札授为左都督,因军功觐见皇上,特简升任浙江黄岩镇标中军游击兼管中营事,诰封荣禄大夫。妻和续妻均赠一品夫人。这是康熙帝对他为统一祖国立功建业赐与的殊荣。又如“孔敬之子敬宏徙居竹浦,后迁台湾竹堑康垅庄而居”。现已查明,竹浦彭氏分乘五大海船,出居台湾竹堑等地。“十四世祖伊任,台湾庠生”。“汝全,生雍正戊申年,出居台湾”。“汝齐,名恒官,生康熙甲寅年,出居台湾”。“荣达,名宣郎,生康熙辛丑年二月十二日酉时,出居台湾”。“汝次,子四,出居台湾”。移居台湾的族人还有汝珮、汝(土篪/合体字)、汝束等等。西派沙美这部分族谱毁于兵燹,究竟有多少人迁台,就无从查考。台湾的彭氏族谱记载的开基祖是彭汝勋、彭汝得,同样是从同安迁台的。

同安彭氏现代人文昌炽,有原交通部部长、原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中国航海学会会长彭德清将军;二十年代任集美学村办事处主任、中共同安县支部第一任书记彭友圃:检船专家彭垂游:还有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并获得首次“郭沫若奖学金”,现在德国某大学执教的“科大骄子”彭小维等。


参考资料:

1、台湾《彭氏族谱》;

2、同安《彭氏族谱》;

3、莆田《彭氏族谱》;

4、广东宝安县粉岭《彭氏桂公祖系族谱》;

5、《中国姓氏寻根》。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