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郑氏谱略

洪树勋  郑再福


一、源本姬周,以国为姓

郑氏本姓姬,始祖姬友,谥桓,是周文王的十一世孙,周厉王的少子,周宣王的季弟。宣王(靖)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姬友被封为伯,采邑畿内械林(今陕西省华县东),立国号为郑。周幽王于公元前781年继位,以友为司徒。当时幽王昏庸,政治腐败,为另辟振兴王室基地,郑桓公率家族及族众迁移雒东,并取得虢、郐、蔽、补、丹、依、蹂、历、辛十邑地。时周室已陷入内忧外患的绝境,郑桓公留儿子郑掘突驻镇,自已返镐京料理王室政事。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反叛,引犬戎入攻王室,杀幽王于骊山下,郑桓公亦为国献身。

郑桓公殉难后,郑武公(掘突)与许文公等拥立周太子宜臼继位,为东周平王,迁都洛阳,开始了东周时代。郑国也东迁荥阳之京地(荥阳县廿里铺乡京襄城村),曰新郑。至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其裔孙即以国为姓,每年农历三月初一乃郑氏立姓纪念日。

二、天下郑氏出荥阳

荥阳地区历经开发,日渐繁荣,郑氏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历史上曾有十六状元,八驸马,二十进士,三十二朝官之美传。荥阳成为郑氏郡望(总灯号)。另一说,荥阳人郑恩与赵匡胤结拜为兄弟,宋王朝建立以后,宋太祖封郑恩为荥阳郡王,子孙为纪念祖先的封号而以荥阳为郡望。

三、郑氏入闽及同安宗支

(一)郑氏入闽始于西晋——文山郑氏

郑桓公之四十世裔孙郑昭于西晋中期来福建任建安刺史。据《郑氏宗亲名鉴》载:“郑昭,字元质,庠公次子,随父南渡,为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先后任建安、泉州(原福州)刺史,居福州,族迁侯官,卒葬长乐”。郑昭为入闽文山一世祖,居永泰县。南北朝的陈朝年间,郑昭的裔孙郑露,偕堂弟郑庄、郑淑三人,自永泰县迁居莆田县南湖,并建造湖山书堂,时人称“南湖三先生”,其后代子孙属南湖系。后郑庄、郑淑又移居仙游,郑露留住莆田。南宋高宗绍兴年间,郑露之苗裔郑伯可自莆田龙溪县山北村(今龙海县榜山乡)。郑伯可生三子:长子郑如海,分奉祖父神主,住文山(即观音山)附近的上下南苑、山北、窑西等村,是文山之始祖,创分堂号文山;次子郑均贤,名如田,分奉祖妣神主,居古县一带(今颜厝镇),是鄱山之始祖,创分堂号鄱山;三子郑显图,名如山,分奉香炉,居翠林(今榜山乡)、梧桥(今步文乡)、洋尾(今芗城区乌石亭镇)等地,是罗山之始祖,创分堂号罗山(亦曰炉山)。与郑伯可同辈之堂兄弟郑伯舆迁潮州,郑季膺迁湖州,郑伯特迁荆州。

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1399~1402年),文山派裔孙有兄弟两人从南京出逃入闽,开基马巷山头郑村和后边村三角埕,他们和早些时候开基郑坂村的井江(石井)郑昭明义结金兰,以郑昭明之子郑安注为长房,后边郑安升为二房,山头郑村郑安治为三房。明万历年间,后边村郑安升之后裔因风水问题由族长郑达率族迁马巷郑坂村和五甲尾,山头郑村郑安治的后裔也相继举族迁入郑坂。

清乾隆末,文山派郑文夸等人从龙海来马巷经商,先住朱王宫边,后迁五甲尾。至民国初,五甲尾文山派和后滨村上庄社石井派郑氏宗支参加郑坂祭祖活动,被列为四房、五房。毗邻郑坂的崎路下、上间仔两个小村落,崎路下原住刘、唐氏,后外迁,改名为小洲社;上间仔郑姓均迁入郑坂,分散在各房居住。

郑坂二房三世郑秉华徙居永春县山头村;郑昆国、郑推理等迁居台湾:郑甘桃五兄弟迁居新加坡:郑云翰迁居越南,其子郑紫吴博士任美国某州公关研究所副所长:郑鹏于清光绪年间留学日本,曾任陈嘉庚先生在新加坡创办的《南侨日报》主编。

郑坂村有做小生意的传统,早年往厦门经商的有郑推奉家族。现在厦门的祖籍郑坂的人口有数百人。

郑坂小灯号为“文山”。昭穆(各房共用):秉尚钦魁守邦天熙隆超我宗国朝推康紫金永授万山秀苍现已衍至永字辈。

三房小二三使用昭穆:允克光格振文汝植 美培熔潜梓增鉴派根炳光老温储熙淮衍耀堦现已衍至增字辈。

文山派主要分布在郑坂、小洲社、马巷五甲尾。

(二)随岭南将军陈政入闽——南瀛郑氏

唐仪风年间(676~679年),郑宏穆、郑忠惠父子由河南光州固始县与五十八姓军校从陈政戌闽,居海澄地帝厂。其苗裔郑柟(原名构)与其弟郑桂居龙邑观音山西陵即今砖仔埕。其五世孙郑质,字履忠,原住青礁下庭,于宋瑞宗景炎元年(1276年)迁居同安西界二十都白昆阳保栖栅乡(现龙海县角美镇苏释村)定居。传至十世孙尚温、尚助,于明永乐间兄尚温迁居安海街田墘(现名后库);弟尚温迁同安翔风里十五都大嶝保田墘村。尚助夫妇早逝,留子文曲,字世昌,号萧山,仅5岁,由姐万娘抚养。万娘养弟及长不嫁,称“烈姑婆祖”。大嶝田墘郑氏宗祠楹联有载:“孝矣承母养弟五百年统绪应知节标蜗廉,烈哉怀清履洁十九世燕贻犹见义凛鸠巢。”郑萧山有五子,分五房份。传至四世(萧山为一世),郑长华、郑长旺、郑长荣(均长房郑裕宗之子),郑晚胜(为二房郑岱宗之子),郑振成(为三房郑贤宗之子)等居大嶝田墘村。郑长富、郑长贵(长房),郑振英、郑晚荫(二房),郑振保(三房)等居民安里十都萧龙村(今新店镇霄龙村,居王、郑、李三姓)。四房郑义宗迁居大嶝山头村,五房郑团宗之子郑维藩衍湖边社(已外迁废村),郑维藩之次子郑撞济衍厦门市郊五通村,现有郑氏子孙500多人,传世中又有部分徙居长乐县。“芳”字辈有郑芳獭迁台湾大甲,为大甲“芳獭”派郑氏开基祖。

分堂号南瀛,昭穆(以入闽始祖郑宏穆为一世):

材经瑞实履良兼,贵嗣尚世宗振撞,君朝子克继济美,桂兰呈芳耀德光,箕裘肯绍迎百福,燕翼贻谋集千仓,昭穆次序门高大,诗礼传家永成通。现已传至裘字辈。

人口主要分布在大嶝镇田墘村、土厝社、路口社、山头村,新店镇宵垅村。

(三)随王潮兄弟入闽一带草堂刘山郑氏

唐会昌检校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郑肃,荥阳人,孙郑仁表,仕为起居郎,仁表次子郑摄,字官贤,唐僖宗乾符丙申年(876年)与其叔郑杰,兄郑琼,弟郑琏由郑州入光州固始县居峰阳山下。光启元年(885年)从王潮入闽。郑摄兄弟定居长乐县十都崇德里福湖村(现名北湖村)。郑摄之十三世孙郑崇,字开光,号兴宗,明永乐间从戎,授泉州府永宁卫高浦所千总旗使,肇基同安安仁里十四都高浦村(又称鹤浦)上郑(现属厦门市杏林区高浦村)。高浦上郑三世郑武于明成化年间迁同安仁德里十一都刘山社(今西柯镇洪塘头村),为刘山郑氏始祖。其后裔又衍洪塘村上店社。

郑山郑氏沿用高浦上郑的分堂号带草堂,昭穆是:忠仰调雄,茹延能移,永茂阳铁,凤迁祥仙。现已传至字辈。刘山郑氏主要分布在西柯镇洪塘村头刘山、上店、埭头。

(四)石井郑氏在同安的播衍

《石井本宗族谱》记载:“先世于唐光启年间自京兆入闽,先后曾寓居三山、莆田、漳洲等地的后裔五郎公郑隐石,字绵,号用永,于宋靖康元年(1126年)由侯官县迁居泉州郡武荣”(今南安丰州),后又爱上石井的优美环境,遂卜居南安四十三都杨子山下的石井乡,包括厝后、厚慕、西亭(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房份)、华亭(分衍同安澳溪村)4个房份。

1、井江澳溪郑氏。

郑绵的四世孙华亭派郑质璞,迁居南靖县,质璞生三子:弘泰、弘山、弘荣,相继辗转来同安感化里石澳保大中山下石狮乡(今莲花镇澳溪村,社已废),分为三房。郑弘泰为长房祖,分居下畲社,又衍时行洋社(这两社居民大部分迁台湾或国外,已废),现有苗裔居澳溪村湖社内社。郑弘山为二房祖,其子郑子贵衍寨仔脚社(现已废),五世孙郑恭尧迁居澳溪村后溪社,另一孙迁居澳溪村田中央社,由于陆续外迁,现有人口不多。郑弘荣为三房祖,居澳溪村石狮社,后迁澳溪村中庄社,大部分已迁居国外。长房迁台湾的有郑轩源,迁马来西亚的有郑铁。

澳溪村郑氏不忘祖居地,创分堂号井江,并沿用石井郑氏昭穆:维弘子甫德舜钦明恭允开天文运云收远岫千山雨霞映斜阳万里光现衍至千字辈

人口主要分布在莲花镇澳溪村田中央社、中庄社(部分南安郑氏移民也安排在这里)、后溪社、山前社、湖社内社。

2、荥阳郑氏

同安郑氏衍自石井乡的还有马巷镇曾林村路山头社、后滨村上庄社,新店镇前浯村,大帽山农场后炉社。他们的郡望(堂号)都是荥阳。

(1)同安民安里八都路山头社郑氏,其开基祖(名讳失传)于明正德年间由石井束角迁来,原住附近的寨仔山脚(现已废)。该社三房又分衍大帽山农场后厝社。旅外的有郑萍居新加坡,郑龙、郑庄居马来西亚。其昭穆是:永景君文朝国魁士宝雅贞扶集起世源现已用完,候编。

人口主要分布在马巷镇曾林村路山头社,马巷街:大帽山后厝社47人:凤南农场(郑景、郑灿于六十年代徙居)。

(2)石井十五世郑X(名讳失传)于清乾隆十四年(1751年)迁同安翔风里十四都下店社(今属新店镇西滨村)和洪氏杂居,三世之后兄弟二人,一迁新店镇前浯村,一迁十二都翔风里上庄社(今属马巷镇后滨村)和吕氏杂居。上庄社郑氏有一支于民国初迁厦门市郊西柄社。其昭穆是:运昌必济美,和福如来兴。现衍至美字辈。

(3)清顺治至康熙年间,清王朝为了报复抗清复明的郑成功,多次出兵对石井乡的郑氏进行残酷的清剿,村民被迫背井离乡,逃避兵祸,其中有十三世郑成避居同安大帽山后炉社。郑成生二子,长子郑壮留居后炉社,次子郑世怀迁居晋江山边社。在传世过程中有部分子孙回石井定居。后炉郑氏昭穆是:世兴敦仁让,起家具孝慈,贻谋光燕翼,叶吉壮风仪。现衍至家字辈。

3、南庭郑氏

明嘉靖年间,原衍自石井乡的郑思明、郑思状兄弟由泉州伯府亭(今泉州市百府埕巷)卜居南安县十都产贤乡,又迁九都乡鹏新村山前社,1972年因建水库,该社郑氏移民同安,安排在莲花镇美埔村大溪口社和五显镇军村下寮,传世中四世孙郑元雍迁浙江温洲。其堂号为南庭,昭穆是:思天丕尔岳,凤伯厚仲仕,侯世德光远,燕翼庆贻谋,孝友敦仁爱,清芬绍箕裘。现传至翼字辈。

4、明洪武末年,石井五世孙郑昭明由亭头下角分衍同安

郑坂村,详见本文三(一)。

(五)碧溪郑氏

郑獬,字毅夫,闽县人,祖籍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北宋皇佑五年举进士第一,通判陈州,神宗时为翰林学土,知开封府,因反对新法,为王安石所恶,出知杭州府,又徙青州,后提举鸿庆宫,著有《郧溪集》。苗裔随南宋政权南移,于宋末元初迁温陵府。明正统年间,其十三世孙郑晚丁,字秉仁,号碧溪,迁同安在坊里碧溪保(包括泥城内、后巷甲、铁史巷、坂上宫、后溪甲、金车甲等)。郑氏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发展至城郊田洋村的下东庄社(现已废),成为当地望族,其分堂号为碧溪。十六世郑汝霖,字则中,禀生,于明嘉靖间由下东庄社迁溪边开馆讲学,人称“南涯先生”,与其兄郑汝揖(字虚中,庠生)倡建“碧溪殿”(即龙虎宫),供奉保生大帝,现保存完好。在传世中有一支于明时迁往新民镇溪声村下庄社看守祖茔,又衍溪林村乌山、西洪塘村塘边社。碧溪公的八世孙郑文,号世华,于清康熙年间迁马巷四甲街经商,生五子,分为五房。

郑氏另一支开基祖郑正宏,原号“庄江”,其十六世孙郑子智从坂尾崎郊湖内社(今属集美区后溪镇)迁同安城关溪边路龙门坊居住,亦以碧溪为别号。郑子智生七子,因兵乱失散,仅有郑朝梅复返溪边,现溪边部分郑氏,就是这一支派后裔。他们还分衍汀溪镇五峰村坂头社、汪前村荇后社、芸山社、军山社。

碧溪衍派,尚有五显镇五显村,新圩镇新圩村,内厝镇前垵村洋坂社、良山社。

碧溪昭穆:昆山藏白玉,龙门选魁元,宜秉舜禹中,文允士子先,诗书满国珍,礼义全家宝,朝廷召用时,公侯位可到,裕后亦光前,唯德有是极,富贵本吾愿,儿孙当自保,父慈子行孝,君明臣又良,夫妇同安乐,兄友弟则恭,朋来相讲究,信字在心胸,五伦依此定,次序永悠从,百代传过去,千文再参详。现已用至宝字辈。

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郑氏人口9460人,居全县姓氏第十七位。明清两朝,同安郑氏有进士2名(明1,清1),举人7名(明2,清4,明武举人1)。


资料来源:

(1) 龙海郑调麟《鄱山郑氏来龙去脉》

(2)《萧山郑氏族谱》及《田墘族谱》

(3)石井三种族谱》

(4)《石井本宗族谱》

  (5)《碧溪郑氏族谱》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