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纪姓渊源

许兴盛


炎帝的一个裔孙在周武王时受封于纪国(在今山东省寿光县南三十里纪亭),其时仍姓姜。后纪国被齐所灭,子孙以国为姓。郡望高阳。

根据族谱,福建有纪姓是从南宋忠简公开始的。忠简公名曰,山东利津人,南宋理宗开庆年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因忠言直谏,被贬入闽,择居晋江东垵。传至泰公,举家迁惠安。泰公有二子,长子子铭,字元勋,娶监察御史、同安人林刚中之女为妻。明洪武二年(1369年),子铭率两个儿子月海、月川迁同安,在城北、南门外铺前各短暂居留,最后定居在岳父林刚中的故乡沟墘村附近,取村名后麝。纪子铭生于元延佑三年(1316年),卒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纪姓人口9636人,居全县姓氏第十六位。

民间说“后麝,廿四社”,族谱对此也有所记载。如子铭的曾孙维圭有七个儿子:长子笃斋及其子孙先后居于社坛、下墩、埔后、梧桐、御上山、塘边、花厅、尾厝、新厝后;次子裕斋分居山仔后;四子兴斋分居布厝宅;五子澹斋分居龙窟东;六子清斋一派分居古来潭、新厝后;七子荣斋分居古来潭。此后又有族人陆续分居顶厝、下厝、龙窟西、后房、后埔、面前。派衍出这么多村庄以后,不管哪一村,都仍认同属于后麝。因此把子铭开基的后麝称为“大乡”,后麝就成了片村名。实际上,后麝分出来的村落还有一些后来又废了的,如新店、新厝顶、面前埔、下尾庄。另有个丁厝村,解放后在这里办“新霞酒厂”,村民搬去新厝后居住,丁厝村就不存在了。塔尾后村,现与下墩村相连,成了下墩村的一个角落。

以子铭为一世,传至十二世时,正当清乾隆年间。晋江、同安纪姓共同制定的字辈是:为德方隆盛,传经乃华荣,孙曾绳祖武,孝友振家声。从第十三世起使用。

纪姓在同安繁衍的同时,还不断向外地播迁。族谱记载的就有:二世月川的第三子移往广东潮州;子铭的曾孙维圭的第三子约斋一派子孙散居于厦门、香港、台湾等地:十四世方彩有六个儿子,除长子隆波留后麝外,余五人隆灿、隆彦、隆瓢、隆滑、隆国皆往罗源县居住。

清末民初,后麝各村纪姓族人向港、台乃至南洋群岛播迁的特别多,尤以埔后村为最。据洪塘镇原侨联主席纪乃国调查,埔后村早期旅居新加坡的即有40多人。其中有传讲、传建、经抄、经千、经腆、经螺、经兜、经且、经锐、经场、经斑、经饮、乃举、乃道、丙丁(亦乃字辈)、华森、华尧、庆隆。目前已发展为200多户,近千人口,超过留在本村人数。此外还有纪经榜迁印尼。纪世观(属方字辈)往台湾,已历五代,到乃字辈发展为26户,100多人口。

下墩村早期侨居新加坡的有:传沯、传解、经贪、经翁、乃和、美娘(经字辈)、乖娘(经字辈)、?治(乃字辈)。此外还有经濯往马来西亚、丽水(经字辈)往印尼。

山仔后村往新加坡的:经桃、天生、明德、雁影(均经字辈);往台湾的:红毛(又名乃成)、革命、经合。

下尾庄村往台湾的:方愈。

御上山村往台湾的:爱玉、素玉;往新加坡的:安固、亚兴、华慎、大目。

古来潭村往新加坡的:经旺、经五、经六;往马来西亚的:经不、经求、经老。水文(乃字辈)解放前被抓丁,后随国民党军队去台。

花厅村往新加坡的:大丁;往马来西亚的:经象;往印尼的:经早;往安南的:添寿。

大乡村往新加坡的:乃荔、华德、银花;往安南的:经心(其后代现居香港、美国)、乃霞:往印尼的:经五、经千、炳祺、子谋(乃字辈)。

龙窟东村往新加坡的:经举、乃骞:往台湾的:经严、杰治、纪网。

龙窟西村往新加坡的:经栳(其子甲庚、甲城)、家福;往安南的:亚河;往香港的:经珍。

顶厝村往新加坡的:乃英;往印尼的:安额(乃字辈)。

后房村往印尼的:经斌。

丁厝村往台湾的:盛固、波兰(亦盛字辈)、传脾。

新厝后村往柬埔寨的:福注。

明清两朝,同安纪氏有举人4名(明1,清2,清武举人1)。明代高士纪文畴,字南书,为后麝纪姓第九世孙,年青时即有文名。生当明朝末年,忧虑国事,为8个儿子取名许国、定国、佑国、荷国、杏国、壁国、悌国、保国。清兵入关后,文畴被明永历帝征为翰林院待诏,受命独纂《弘光实录》。清兵入同安,文畴率全家奔鹭岛,号召壮士,跟他的儿子许国同举义旗,与郑成功的反清义师配合收复同安。不久因劳瘁过度病逝。遗著还有《湄龙文集》、《复书》、《史勺》等。其中《史勺》论核古昔上下三千年,对许多历史疑难问题提出了真知灼见。他的长子许国,除随父同举义旗外,也有《书浩堂诗文集》、《名山集》、《拂尘集》、《望燕吟》、《同岑草》等书传世。文畴的五子杏国,于辛丑年(1651年)从郑成功攻台湾,卒于军中。文畴季子保国,诗作清隽绝俗,有《纪保国诗集》传世,并致力于编辑出版其父兄遗墨。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1)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