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吕姓渊源
许兴盛
“共工氏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封为吕侯,为吕氏之始。”(据《吕氏世系表》)古吕国在今河南南阳西南三十二里潦河。春秋时,晋国吕锜、吕相本魏氏,食邑为吕(在今山西霍县西南)(据《姓源韵谱》)。北魏时代叱吕氏,五代后周俟吕陵氏,均改为吕氏(据《通志》)。郡望:河东、东平。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吕姓人口10201人,居全县姓氏第十五位。郡望河东。
五代时,吕占寿,字竞茂,以大侠由河南徙居泉州城内相公巷,是为吕姓入闽始祖。其七世孙吕寿,移居南安朴兜乡。吕璕的曾孙廷元,于南宋光宗元年(1190年)分居浯洲(金门)西仓。
以廷元为浯洲吕姓一世祖,十三世朝兴移居同安卿朴乡。十四世前成由西仓徙居刘澳吕厝(也在金门)。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十六世长顺(字宗裕,号潜德)由刘澳吕厝移居从顺里三都霞崎石井。后来吕姓在村里占了多数,石井村即改名吕厝村。与潜德同时由刘澳吕厝迁出的潜溪,定居今凤南农场土楼村坝仔内。今吕厝村祠堂楹联:“入闽而泉而南而金而同,开基惟忠惟孝惟俭惟勤”,上联说的正是吕姓播迁的路线:泉州一南安一金门一同安。
进入同安后,吕姓发展颇快。如四世汝彰,由石井分居卿朴,十四世于树分居四口圳,等等。今吕姓聚族而居的主要村落为:西柯镇吕厝、东头埔、卿朴、新厝、郭厝、溪头、竹仔林,新民镇四口圳、石丹、下厝、顶厝、后垵、凤南农场南山、四角河、坝仔内、土楼、场部、田洋、山仔边、后坂。上述村落吕姓,分堂号均为理学。
长顺到同安后初定字辈为:宗大体汝仁,甫君克尔际。十代以后,改用泉州统一排行:尔甫希贤哲,丁兹毓俊良,子孙敦本实,伯仲炳文章,若汝忠惟允,如余孝有常,立廉存素志,秉节慎宏纲,登仁才猷著,经邦体用彰,云祁循祖法,奕世锡嘉样。因为这六十字的头两字与长顺所编字辈重复,所以十一世从“希”字用起。目前,理学派系各村辈份大都在“子、孙、敦、本”之间。
上述村落还不断有族人向外地播迁:七世君显(又名理泰)生于嘉靖癸丑(1553年),年青时移居广东惠州府海丰县甲子所,生二子振祖、振魁;十一世希委去台北县淡水镇居住,已传七代,十七世俊凯、十八世良焆不久前自台湾回乡寻根;十六世兹微也由吕厝迁台;十五世兹寄、十六世毓枞、十七世俊江,均往南洋群岛发展。目前,移居新加坡的吕厝人已繁衍为15户,180人;从卿朴村移居印尼、新加坡的也已有19户,211人。
今同安吕姓的聚居地除上述外,还有内厝镇面前山和马巷镇上庄。但两个村子都没有族谱留存。面前山的老人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南安朴兜九甲直接迁入同安的。刚来时择居学边村(这个村落已消失,遗址在今新按村与茂前村之间)。光绪年间,在学边村对面的小山仑新建村落,因此取名“面前山”。老人还说,他们的分堂号为文献,并有祠堂匾额“文献流芳”为证。这一分堂号确与朴兜九甲相同。上庄村的老人也说他们的堂号为文献,字辈则只记得五字;远、绍、伯、仲、叔。
上面所列,仅为吕姓目前在同安的聚居地。历史上吕姓聚居地应该不止这些村落。因为民国版《同安县志》收录的四个人物乡籍都另有其地:吕尤仙(善医术,有《外科秘录》行于世),归得里蔗内保架口乡人;吕文遇(弟失怙恃,抚养成人,及弟殁,视遗孤如己出),东门外人;吕大宜,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举人,翔风林尾人,涿州判官;吕大楠,万历十六年(1588年)举人,翔风林兜人,广西雒容知县。其中吕大宜族谱记载为长顺到霞崎石井所生次子。但找不到第三种资料考证。这些情况说明,单从目前的聚居地研究人口播迁是不全面的。
同安吕氏在宋、明、清科举中,有举人11人(明5,清4,清武举人2),南宋淳祜七年进士吕大奎,应为南安朴兜人,民国版《同安县志》依旧志改归同安。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