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杨氏渊源
杨水缄 彭炳华 蒋文转
杨氏出自姬姓,来源有二:其一,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封于杨(今湖北省襄阳一带),号杨侯。后来,杨地并于晋国。尚父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其二,周成王的弟弟唐叔,名虞,字子干,封杨侯,食采弘农(今陕西省弘农县)。唐叔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南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唐叔就成了晋国的始祖。唐叔的后裔有封于杨者(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北),春秋时灭于晋,成为晋国大夫羊舌肸的采邑。其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郡望“弘农”、“天水”。
杨氏入闽始祖之一:杨安隐
后汉杨震,字伯起,少好学,明经博览,诸儒称为关西夫子。其裔孙以关西为堂号。任荆州刺史时,茂才王密为令谒见,夜怀金十斤遗震,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震裔孙亦以“四知”为堂号。
杨安隐,字乾庵,居河南省汝宁府固始县傅庆乡海下里。曾任开封府法曹,崇拜祖先杨震“辞金不受”的美德,在府上大厅内自题一幅对联:“唯爱清白二字留人世,拒收黄金四知振家声”。时族中杨行密(原任淮南节度使)乘唐末乱世之机自立国号,称“吴王”,以致族中昆季虑戕将及。公惧祸害,即回乡专心研读医书经典,自采药配方为民治病,颇有名气。唐景福元年(892年)为避北方兵乱,举家随行营兵马使杨詹入闽,初居建宁、福州,后迁居兴化仙游赵德山麓。安隐卒后,杨家迁居泉州承天巷内。
安隐生二子,长子杨逸,喜琴棋书画,殁于泉州。逸生子杨明珠,分居安溪三洋。安隐次子杨肃,自小好医,在入闽行军中,助父治病。杨肃后来分居南安蛟尾,在石井崎髻山有遗迹“读书处”。杨肃为唐昭宗皇后治病有功,御封赐匾“太乙真人”,后人在朴兜村建太乙真人庙。卒后葬于南安高田山仙迹岩。南安县政府于1955年将杨肃墓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关西支派开同
(一)赐保派下:
安隐次子杨肃六世孙杨熊飞分居南安谢庄。十六世杨赐保于元末明初由南安谢庄徙居同安霞辂(今大同镇霞露),为同安杨氏“关西”支派开同始祖。
杨赐保生三子,长子福荣,次子福娄,三子福铭。为明太祖洪武皇帝平定天下有功,授杨福荣为参理军政,赐永宁千户。洪武四年(1371年)授杨福娄泉州府卫千户。洪武九年授杨福铭驻南京留守中卫,洪武十四年授云南临安都指挥使,并赐有军屯田地于淡竹溪安岭(今德化)。
二世长房杨福荣,生五子,长子善甫,分居岗头;次子游甫,分居井仔崎;三子德甫,分居云标霞坂;四子子甫,分居杜桥:五子顺甫无传。
二世二房杨福娄,生三子,长子同甫,分居岗头及感化里后洋:次子昌甫,分居较场、后沟、大西门、塘边;三子明甫,分居上院、方坊、城内米市、后溪墘、蔡坝。
二世三房杨福铭,生三子,长子瑶甫,次子安甫,分居西山前、西山后、大松。三子尚甫,失记。
堂号关西,赐保派下后裔共有6633人,主要分布在大同镇祥露顶村、程厝村、外较场村、后厝村、三香村、后沟村、城关米市及各街道,新民镇西山洋村、下路村、大松村、杜桥村,莲花镇云标村、溪墘村、坪边村、新厝村、洋厝村、下坂村、山边村,凤南农场顶塘边村、下塘边村。
“关西”昭穆:赐福甫文秉,允俊孟继卿;汉章元运咸舒芳,克绍绪基奕皇;长发和祥微祖德,宗祯复见起荣光。
(二)明珠派下:
入闽始祖安隐三世孙杨明珠,赴安溪上任,家居安溪三洋。后裔分居同安莲花镇水洋村、尾林村。
(三)崇勉派下:
另一支派崇勉(二世)因粮累徙居福建延平府永安县四十一都二图黄坑。至四世宗伯、宗养徙居同安感化里军营村,后居罗溪村,最后择居白交祠村(今属莲花镇)。后宗伯往广东,宗养为白交祠杨姓开基祖。白交祠杨姓有族人分居海澄海门、厦门后寮、长泰水头、台湾等。
白交祠、水洋、尾林杨姓堂号关西,昭穆从二世起订:崇文宗安怀信,济植焕培锺,元宗振鸿烈,丕建裕文孙,奕世嘉允德,秀毓被云祁。白交祠已行至二十五世世字辈。
“四知”开同
(一)雍齐支派:
安隐后裔雍齐沐皇恩受明宣宗(1426一1435年)钦命,奉玺书从王三保出使西南夷,晚年复归华美(今南安石井镇霞美)。雍齐生三子,长子谥靖,次子谥敬,三子谥诚。谥诚于明中叶徙居同安下尾店(今内厝镇霞美店村)开基。谥诚生六子,长子裕后、次子裕世、三子裕传仍居霞美店,四子分居上塘村,五子分居蔡厝口村,六子分居小路边村。
霞美店杨氏堂号四知,昭穆:谥裕,德弘赓特高,孙谋贻燕翼,紫晋朝建邦,启宇淑向,赐彩传家,君万年,尔景福,有志文章华国,先思孝悌敦宗。现行至二十世淑字辈。
(二)彤庭支派:
雍齐后裔杨逸斋,于宋时徙居金门湖下官澳,后去彤庭吴氏入赘,至逸斋派下四世杨宜宾中进士后复姓“杨”。后裔杨长青徙居同安下柑岭(今属新民镇)。另立堂号彤庭。昭穆:
翼子贻孙家传孝友,尊宗敬祖世守清廉。
(三)四十九郎支派:
杨肃十七世孙杨进瑶居上塘村,其子四十九郎公徙居莲河村(今同安区新店镇),为莲河杨姓一世祖。四世杨志辉分居内厝镇上塘村一部分。由莲河分居东南亚、台湾等地区近干人。
莲河杨姓堂号四知,昭穆:光元文士,宏国培钦,先代开基,贻谋可法,木本水源,长承世业。现行至基字辈。
“弘农”开同
杨寺丞,字懋修,号四十。河南省光州固始县进士,官居衡州府同知。于元末从河南固始县入闽,择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十四都下庄乡安仁里后溪保(今集美区后溪镇)。寺丞生二子,长子耕道,次子耕德。
耕道娶妻吴氏、陈氏、黄氏,生九子:长子德宗,住后溪:次子德清,住晋江;三子德源,无嗣;四子德洞,住晋江;五子德茂,住坂山霞庄,后裔有分支移台湾高雄、台北、万华者,又有一支分居苏营;六子德政,住坂山霞庄,后裔移居同安,另有一支移台湾清水镇;七子德隆,无嗣;八子德卿,住新安霞阳,后裔有一支移台湾台南佳里镇;九子德善,无嗣。郡望:弘农。
(一)开基杨厝:
杨盾杨姓开基祖杨添寿,系耕道公第六子德政的后裔,于明末由后溪徙居同安杨厝(今属新店镇),再分衍新圩镇村内村和新店镇前浯村、后塘村、刘五店村、双过山村杨氏。
(二)开基霞阳:
由后溪霞阳耕道第八子德卿后裔徙居同安霞阳(今西柯镇洪塘头霞阳村),再分衍孤单厝村。
杨盾、霞阳杨姓郡号弘农。昭穆:模炳竣锋涵,材熺境锡湛,栋煌增锦派,楣焕埴锺潭,榜燿壎镛淑,枝炘地鉴渰,板煇城镇治,梓炽塔铭泔,柱灿堂钩满,松燃埒鎧涂,梯灯填钜济,树燧壅银澹。杨厝杨姓衍至煌字辈。
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杨氏人口12423人,居全县姓氏第十四位。明清两朝,同安杨氏有进士3名(明1,清武进士2),举人24名(明5,清5,明武举人2,清武举人12)。同安杨氏乡贤继承祖先杨震“四知”美德,建树不菲。如明嘉靖进士杨逢春,为崑山令,一毫不染,吴俗大户领京运,邑令寄书权贵,金缣礼物皆大户为备,逢春独裁罢之:任南京浙江道御史,骨鲠独持;擢广东、四川金事、湖广参议,修政息民,平赋分役,节冗兴教,凡所当为,悉力从之;升云南按察副使,未上任而卒于湖南,民走哭相踵不绝。清道光朝杨康灵,积功累官千总,署海坛守备,从提督王得禄剿蔡牵,有水师飞将五虎之名,升瑞安副将,赴任卒。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