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吴姓渊源
吴金宝 吴蕴玉 蒋文转
吴氏出自姬姓,以国名为姓氏。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儿子泰伯、仲雍“让国南奔”(让位给弟弟季历),以采药为名,从陕西岐山逃奔到东吴荆蛮地区的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从事农业生产,安居生息。泰伯被推为君长,号称勾吴,建都梅里。周灭商后,泰伯的四世孙周章被封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因以命氏。同安吴姓尊古公亶父为先祖,泰伯为始祖。
吴姓郡望先为渤海,后为延陵。一世泰伯,传至二十世季札,三次逊辞不立为王,后封于延陵(今江苏省江阴市),其子孙以延陵为郡望。
吴姓入姓
1、吴仁禄(季札后裔),唐开成戊午年进士(838年),官国子博士迁户部大司徒(户部尚书),唐末由河南光州固始徙居惠安,卒葬于惠安盘龙山。仁禄繁衍至今已四十余世,其子孙遍布海内外。仅东南亚各国以及台湾、港澳地区就有数十万人。国内除闽南吴姓外,还分衍广东、江西、浙江、四川、辽宁的子孙几十万人。
2、吴祭,字孝先,河南光州汝宁府青云乡铁井栏兜人,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与王审知入闽。兄弟6人祭、曦、兴、瑞、良、斌入闽后居建宁,后分居福州、侯官、泉州、兴化、黄石、水南等地。吴祭官工部屯田员外郎、平章政事兼观察使。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避难迁居莆田灵岩山,后卜居沈埔(今钱坡),卒于唐天祐四年(907年),葬在连江里鳌峰重兴寺之东古楼山。其后裔分布晋江黄龙、磁灶、同安等地。
3、吴垂宪,号履齐,讳潜,宁国人,进士出身,曾为福建按抚使。宋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年)进右丞相兼枢密使,开庆元年(1259年)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垂宪生一子极,极生一子昭,昭生4子:长子勋,号龙溪,居黄龙:次子笃,号梅溪,居磁灶;三子然,号清溪,居浦边:四子烈,号洛溪,居东吴。称四溪派。
石浔吴姓
吴祭十四世孙元益,字以谦,又字畅谦。于南宋中期(13世纪初)迁居福清石塘。元益为石塘开基祖。至二十三世孙从师,号十郎,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徙居同安石浔(今洪塘镇石浔村,又称浔阳、浔江)。从师为石浔吴姓开基祖。其祠堂楹联:“渤海簪缨联世胄,延陵礼让振家风”。后分居汀溪镇堤内村、吴厝村、竹山村、汪前村、郑宅村、塔林下村,西柯镇后吴村、西山吴一部分,大同镇溪边街、城内,五显镇白石村。以及分居厦门市区石浔街、石浔巷、打铁街、担水巷等,人口6000多人,建吴姓祠堂“将军祠”。还有分居南安28都斗仰和广东等地。
分居台湾有:九世吴吉徙居淡水,后分居士林、板桥。十二世光喜、光法、光寅、光乾徙居马沙沟,十三世扬伯、扬楼、扬银、扬存、扬年徙居彰化。
石浔吴姓郡望:延陵。昭穆:佛克志廷太振世觐耿光扬大烈昭在兹绳祖武。续:忠厚贻谋远,懋修余泽昌,盛时才可用,敬爱肇祯祥。现行至忠字辈。
霞浯吴姓
垂宪六世孙瑞公,官礼部尚书,于明代初期(15世纪初)徙居南安县文兴里46都上浯(今霞浯东侧),明万历年间倭寇入侵,故址毁,后迁居霞浯,号浯江,今属同安区新店镇霞浯村。分居新店镇莲河村、前岑村、赤埕村、前浯村,内厝镇后垵村,马巷镇张林村。郡望:延陵。昭穆:首句长房三房是继世子道淑万,二房四房是贡和司汝庭宗,自第二句起皆同,即:羲士元辉瑶,玉振金声成大业,明理德立耀宏才,功垂百代筹能匹,望重千秋有自来。
西山吴姓
晋江岱阳开基祖观志的后裔徙居厦门市区埭头村,分居同安县新民镇西山吴村、洋厝埔村、后壁地村、后厝村。郡号延陵,昭穆:兴伴重伯存,永梓泰志德,祥义居仕君,怡宗瑞尔克,香里宜贺椿。
从洋厝埔村分居马巷镇内垵村,郡号延陵,另立昭穆:敦崇时德,贻模邦易,家业永进,国泰安迪,源和保仕,公侯继伯,书生远照,忠联世美,文理察墨,万事昌益。
庙山吴姓
莲花镇庙山村吴姓,郡号延陵,昭穆:……齐芷尚芝兰兴。
吴姓还有大同镇五甲村吴姓,从泉州胭脂巷徙居南安王巢,又徙居同安新圩镇古宅,最后定居于大同镇五甲村。
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吴姓人口14110人,居全县姓氏第十二位。
同安吴氏在明清两代,有进士7名(明3,清武进士4),举人32名(明4,清9,明武举人1,清武举人18)。乡贤有吴燧,宋绍定二年进士,度宗时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吴楠、吴陞,清康熙十九年随总兵吴英克复金厦,二十二年从征澎台,两人均升总兵,吴陞晋浙江提督,雍正三年加太子少保;吴必达,雍正庚戌联捷武进士,居官三十余年,授广东水陆提督军门,调补厦门水师提督军门,带管澎台水陆官兵,晚岁归田,捐资购溪船,以其息钱充双溪书院课士膏伙,著《水师要略》及《碧涯诗集》:吴瑞甫(1872-1950年),中医大师。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