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郭姓源流

郭清泉  蒋文转


郭氏出自姬姓,周文王季弟封于西就,建立虢国,后分东虢、西號、北虢。东就故址在今河南省荥阳一带,公元前765年被郑国所灭。西虢也叫城虢,故址在今陕西省宝鸡东部,公元前被秦吞并。北虢建都上阳,今河南省扶县东南部,公元前被晋所灭。这三虢灭亡后,其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虢”作为自己的姓氏。一世西號叔,郭姓之鼻祖。至二十八世东郭书,始以“郭”代“虢”。至三十一世郭隗(燕大夫)因號与郭同音,直书郭姓,遂以“郭”为氏。郭姓郡号:太原,至郭子仪当汾阳王,其子孙就用汾阳作为堂号。

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郭姓人口14437人,居全县姓氏第十一位。

郭氏入闽

六十世郭子仪,陕西华州人,唐天宝八年(749年)官拜左卫大将军,唐肃宗时封为汾阳郡王,驻扎绛州。嗣后人称郭令公、郭汾阳。子仪生八子:长子曜,兵部尚书,袭封代国:次子旰,南州节度使;三子晞,御史中丞,太子宾客;四子昢,翰林院学士,御史中丞;五子晤,户部尚书;六子暖,尚升平公主,官至太常卿,袭代国公;七子曙,太常丞、中书侍郎;八子映,封沂国公。

子仪长子曜,生四子,长子锐,次子锋,三子链,四子錡。锋生二子,长子岩,次子嵩。嵩,字惟大,又字浮光,官枢密使,光禄大夫,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因避乱,率子贽与叔镕,奉汾阳王香火,从王审知节度使从弟王想入闽,寓于新宁县(今长乐县)芝山郭坑,是闽有郭焉。嗣后在芝山下北崎溪立庙,祀号“福惠庙”。

郭镕(郭子仪第六子暖的第四子)入闽后卜居同安同禾里五都松山下郭山保,今洪塘镇郭山村,为郭山郭姓一世祖。二世尚舍,三世致政,四世秉端,五世岩隐,六世敬夫,生四子,长子炎、次子明、三子烈、四子贞。七世长房炎,守祖居郭山;二房明,徙居白礁:三房烈,移居后仓,今新店镇后村;四房贞,移居南安。

同安“汾阳”支派郭氏主要分布在洪塘镇郭山、刘厝、埔墘、后西尾、前院、新厝,新店镇后村、港尾、竹浦、下家、海头、汪厝、浦边、山头、石厝、前浯、下庙、洋塘、郭厝,大嶝镇双沪、田墘。

同安郭姓郡号另立汾阳。昭穆早期十字:植荧培锡治梓炳塏鍠洙。后用十六字:懋勋垂铭鸿业熙型鉴法桓煇    均钦源本。

由后村分居华安县宝山、岱山两村郭姓人口5000多人。

松莲支派郭氏

开闽一世祖郭嵩的二十五世孙仁齐,讳世德,字子仁,世居兴化,元末避乱,侨于同安长兴里安岭山下梨山保(今五显镇梨仔林),据传世德卜居时,夜梦松树开莲花,以为佳兆,遂立松莲为分堂号。生三子,长子应源,次子应福,三子三源,依次为长、二、三房。

长房分居莲花镇云洋村大埔、桐湖、中甲、埔山、格仔口、土楼。

二房分居前街(今大同镇铺前),五显镇布塘,新圩镇面前埔。

三房分居大同镇北门、双圳头,汀溪镇一甲、竹山、虎空、敦后、坤泽洋、坂头、隘头、洪塘,五显镇马豆、邱厝、五显、后埔,新店镇湖头。还由北门三房十世恪徙居浙江省洞头县马祖宫顶、三垅、北态,现是“回族”。

徙居台湾的台北、台南、台中人口400多人,四十四世郭亚炎在台中用灯号作为“松莲股份有限公司”商号。

灯号松莲的昭穆:松柏盘根大,芝兰奕叶光,莲花香益远,椒实衍芳长。昭穆与灯号互为呼应,可视为灯号之颂语。

石澳郭姓

郭德昭,宋宁宗时人,由德化县山坪移居南安县蓬岛村,为蓬岛郭姓一世祖,生子三,长子荣景,留居山坪祖里,后裔分居大田县,次子祖发,三子祖旺。

三世长子子新、次子子朝,四世长子宜成,生六子,长子一郎,次子二郎,三子三郎,四子四郎,五子五郎,六子六郎。六郎次子宜高,生二子,长子应治、次子应仔。

五世二郎,徙居厦门石仓,今禾山镇洪文村,二郎为石仓郭姓一世祖。至六世贞德,明中叶移居同安县感化里石澳,今莲花镇澳溪,有大社、田洋、南坑、树后、庵仔下等自然村,朱子簿同时,为粤东节度使郭岩隐(字石庵)崧山岩下风水地题“安乐窝”三字。澳溪郭姓十世长房鼎立和六弟鼎易,徙居广东雷州府,县南门沙园圩关帝庙边,现人口3000多人。还有移居台湾、星马等地500多人。澳溪郭姓灯号汾阳,昭穆:元世人卿相,治朝重正方,令公家谱远,永守系声长,孝悌伦滋笃,诗书业满张,祖来基泽厚,贻燕万年光。

同安郭氏在明清两朝,有进士4名(明3,清1),举人23名(明5,清1l,清武举人7)。乡贤有郭可大,字行之,后仓人,少力学,博通经史,元英宗至治癸卯科进士,任福建副使。泉属终元之世登进士第者惟可大与惠安卢琦两人而已。郭贞一,字元侯,号道憨,后郭人,明崇祯十三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擢都察院右都御史,后随延平郡王郑成功入台。郭芳枫,世界十二大银行家之一,莲花镇澳溪田洋村人,生前任新加坡丰隆集团主席。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1)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