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嘉禾“义门王氏”家族

陈金城


明正德嘉靖间,同安嘉禾里外清社有秀才王高立,人称清溪先生,传五世至清康熙间王家奖,累世同堂,一门六十余口,书香不断,时人仿唐宋江州“义门陈氏”故事,称之为“义门王氏”。

据《厦门志》载,嘉禾外清社王氏基祖为宋末晋江人王应鰲,宋度宗(1265-1274年)时以户部郎中衔出任郡守。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元兵陷临安灭南宋,应鰲携四个儿子随宋末帝赵昺航海,隐居于嘉禾屿五通嵛。后其长子士稷,次子士周、三子士邹迁居外清。土周八世孙王德,是明成化丁酉科(1477年)解元、泉州理学大师蔡虚斋之高足,王德传其学,人称诚斋先生。王德生子高立,名继贤,为同邑诸生(秀才),品学皆优,与嘉靖四年举人杨逢春交好。其居处环溪,人称清溪先生,屡出资代贫苦族人输赋,岛上称为“义门”,县令赠匾“义方堂”。相传因其义名四播,连盗贼也愧入外清社。王高立逝于嘉靖末期,享年86岁,封赠徵仕郎。有《毛诗小传》、《义方堂文集》传世。

高立次子王觐,字正朝,号荩吾,出仕山东宁海州通判,多有德政,曾捐金倡设义食以济灾民,离任后绅民建生祠祀之。

任满后升福州府审理,却辞官归乡,抚孤侄惟忠,出仕县丞。王觐以孝悌仁义为家训,以聚族同堂诫子孙,逝后与父高立并祀乡贤。

王觐传子民毓,字惟贞,号含淳,事兄姐抚弟妹,严守家训。时清郑交战于金厦,王觐避祸离乡,逝于粤西,年四十六。

觐生三子名起槐、赞槐、肖槐。赞槐潜心儒业,肖槐主持家政。时逢迁界墟岛,民多妻离子散,独王氏一门五六十口,携老将雏,保聚不散,义门之名益盛。肖槐临终诚嘱子孙曰:“务积德,勿务积财。财有聚散,积德可长保声名”。

赞槐传子家奖,继承儒业,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贡生。

自明中期之王高立至清初之王家奖,二百年间嘉禾外清王氏五代同堂,一门六十余口,父慈子孝,书香不断,屡历劫难而不衰散,号称义门。溯其基祖王应鰲,官至太守,宋亡后携家入岛,虽在南陈北薛之后,但传至清初王家奖已历十五世450多年,也堪称嘉禾古代望族矣。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