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桥的创建者许宜及其裔孙

许兴盛


《同安县志》记载:县城有双溪合抱,其中西溪又宽又深,水流特别湍急。东桥建造百年,还没人敢建造西桥。宋元祐八年(1093年),本县人士许宜与和尚宗定才创建了西安桥。西安桥有桥墩十七个,全长一千余尺,宽由九条石梁并合,共一丈五尺。两旁都有石栏杆,另外造了两个小亭,供行人歇息。

许宜,字日迈,号西安,又字恕轩,生于宋真宗天禧辛西(1021年)二月初三。他是全县首富,平生乐善好施。眼见西溪阻隔,行人饱受涉水之苦,乃竭尽全力,捐资造桥。本邑土民,以至漳泉两地过往客商,咸称方便。许宜于元符庚辰(1100年)逝世,享寿八十。其长子楫,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次子权,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许权的儿子漠,孙儿升,都有文名,但没有赴考。

许升是许西安的曾孙,字顺之,号存斋,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一年辛酉(1141年)。二十二年(1152年),朱熹莅任同安主簿,许升十二岁,即拜朱熹为师,是朱熹最早的学生。二十七年,朱熹任期满后归建阳,又把许升带去,“以卒讲业”。学成之后,朱熹亲自为许升取字“顺之”,并写《顺之字说》送给他。顺之表示回同安后要在自己的书房里继续研究老师的学问。朱熹又为他的书房取名“存斋”,还写了《存斋记》:“……因念与升相从,于今六七年,视其学专用心于内,而世之所屑,一毫不以介于其间。窃尝以谓生之学,盖有意于孟子所谓存其心者,于是以存名其斋……”顺之回同安隐居自修,与本邑士子徐元聘、柯国材、王近思等切磋议论,还跟四方人士如古田林南之、潮州许敬之互致书信论道。许顺之的著作有《孟子说》、《礼记文解》、《易解》等。朱熹曾写信给他,表示赞许和欣慰。《同安县志》有一段记载:“朱子嘉之,令校程氏语录,升曲折订正论量,朱子答书甚悉。”后来,顺之还曾应聘到县学向秀才们讲学论道。淳熙十一年(1184年)十二月十二日,许升在家中逝世,享年四十四岁。第二年,朱熹听到噩耗,专门派人送了祭礼,并写了一篇《祭文》:“…我官同安,诸生相从游者多矣。其恬淡靖退,无物欲之累,未有如顺之者也……”庚戌(1190年)春,朱熹任漳州太守,从同安经过,为顺之择墓地于西安桥西侧,南依天马,北向三秀。明朝后,凡朱子祠都配有许顺之塑像。其生平收入弘治《八闽通志·儒林传》。

顺之的儿子、许宜的玄孙巨川,也是个有作为的人。许巨川,字扬甫,生于淳熙二年(1175年)。嘉定七年(1214年),以明经登进士。嘉定九年(1216年),西安桥有两个桥墩被洪水冲坏,许巨川又捐资修复。嘉熙二年(1238年),许巨川再捐资在小同溪上修造了石狮桥,桥长二十余丈。《同安县志》还记载许巨川“知东莞县,捐橐金新学宫……邑务虽烦,常与诸生讲解……主管司辟守象州”。有关官府曾在许巨川故居的巷口建造“魁坊”表彰他。“魁坊”后来改称“福星坊”。石坊倒塌后,在其址建了个小楼阁,称“福星楼”。明嘉靖丙午(1546年),官府在顺之、巨川父子的故居遗址创建了“福星社学”。现在县城三秀街还有个地段称为“福星楼”。

顺之的次子廷炜,宋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廷炜去世后葬于南安象运。他的子息就在那儿蕃衍,并有部分后裔移居安溪。

许巨川的后代先在同安生息。因他家居时曾建过一座“四时佳兴亭”,所以他的子孙以“亭上”为家号。巨川次子日新,生于宋端平丙申(1236年)。多本族谱记载,他登度宗四年(1268年)特奏名进士陈文龙榜,官至广州府司法参军。但县志未载入,录此备考。

巨川的长子日进,由于南宋末年的战乱,迁居东界(今属新店镇)。传到第十世(以许宜为一世)许学静分居洪坑村,许学笃分派厦门五通田厝村。在此前后,子孙还陆续向下店、赵冈东界、坝上许、鸿渐尾乃至省外、南洋群岛播迁。东界村老寿星许扬名,是第二十世,他出生于1894年,如今仍然活动自如,精神矍铄。他还记得他的伯父许士考,八十多年前迁居温州。前些年听说士考的子孙已有一百多人口。许扬名的堂兄许子浅,约于九十年前去台湾。四十年代,许子浅曾托人回家乡打听亲人情况,但已多年没有音信。最近从台湾回乡寻根访祖的许莲蒲、许金钟等人,已是去台的第五代了。据说,在台湾新竹县,目前就有许宜的裔孙七八百人。七十年代以后,许扬名曾五次出洋探亲,他说,旅居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东界人,已蕃衍生息了二千多人口。

侨居海外的许宜子孙,在事业上也不乏卓有成就者。如1986年2月25日就任菲律宾总统的科拉松·许寰哥·阿基诺,祖籍同安县鸿渐尾(由同安县东界分衍),她的曾祖父许玉寰于1861年南渡菲律宾岷里拉,1871年生子未仁寿、未仁寿生何塞·许寰哥第二,许寰哥第二生科拉松·许寰哥。“许寰哥”家族在菲律宾的政治、经济实力都相当雄厚。又如许宜的二十四世孙许平等,先后任过马来西亚橡胶总会会长、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会长、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会长、槟城州局绅、拿督等职务。他的儿子许子根博士还被任命为槟城首席部长。

海外赤子都很热爱祖国,关心家乡建设。众多华侨曾为家乡兴修水利、举办文化事业、修建学校校舍慷慨捐资。如许平等先生于1959年就跟他的族叔许天乞共同捐资为东界小学新建教室一座六间。最近,许先生又特地回乡察看东界小学,表示将为扩建校舍再献力量。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