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许姓源流
许兴盛
许姓源自姜姓,系炎帝神农氏后代。炎帝的子孙中有个名叫伯夷的任过尧时的“四岳”。因其主岳之祀,后代尊称他太岳。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伯夷的裔孙文叔于许(今河南省许昌东)。战国初期,许国被楚所灭。一部分子孙迁到冀州高阳,以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许姓郡望高阳,即是对祖先迁居地的纪念。也有以远祖伯夷的尊称太岳为灯号的,实际都同出一宗,宗祠楹联“太岳家声远,高阳世泽长”就是明证。历代从内地去台湾、香港以至侨居国外的许氏先人为了子孙不致数典忘祖,都把许姓灯号太岳、高阳传给晚辈。菲律宾许氏宗亲总会过去称为太岳公所,马来西亚槟城的许氏宗亲会馆则取名高阳堂,都是为了让子孙世代牢记木本水源。
同安许氏在宋、明、清科举颇负盛名,计有进士14名(宋6,明6,清文武进士各1),举人26名(明9,清11,清武举人6)。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许姓人口18770人,居全县姓氏第八位。同安许姓主要有三个支派。
(一)
最早进入古同安的许姓祖先首推西汉武帝时的许濙。民国版《同安县志》记载:许濙,字元亮,河南许州人。汉武帝时为左翊将军,驻师于营城(即今大同镇许氏宗祠后)。后来奉旨永镇斯土,铜符虎节。于是定居五炉山(葫芦山)下。故民谚称:“未有同安,先有许督”。许濙之墓在今新民镇西山后,世代有子孙祭扫。
以许淡为始祖,传到宋真宗天禧辛酉(1021年)出生的许宜,已为三十二世。许宜,字日迈,号西安。他是当时全县首富,平生乐善好施。那时候,东溪上的太师桥已建造百年之久,而西溪又宽又深,水流特别湍急,还没人敢在西溪上造桥。许宜眼见西溪阻隔,行人饱受涉水之苦,于是竭尽全力,捐资造桥。有个叫宗定的和尚也化缘资助。终于在元佑八年(1093年)建成一座有桥墩17个,长一千余尺,宽一丈五尺的石板桥,两旁还砌上石栏杆。遂名为西安桥。
许宜于元符庚辰(1100年)逝世,享寿八十。其长子楫,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次子权,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官至承信大夫。许权的儿子漠,孙儿升,都有文名,但没有赴考。
许升是许宜的曾孙,是朱熹最早的学生。朱熹在同安任期满后,把许升带回建阳,“以卒讲业”。学成之后,朱熹亲自为许升取字“顺之”,并写《顺之字说》送给他,又为许升书房取名“存斋”,书《存斋记》以赠。许升的著作有《孟子说》、《礼记文解》、《易解》等,朱熹曾致书表示赞许和欣慰。许升英年早逝,朱熹专门派人送了祭礼,并写了一篇《祭文》:“……我官同安,诸生相从游者多矣。其恬淡靖退,无物欲之累,未有如顺之者也……”。后来,朱熹赴任漳州,路经同安,还为许升重择墓地。明朝后,凡朱子祠都配有许顺之塑像。其生平收入弘治《八闽通志·儒林传》。
许升的儿子巨川也是个有作为的人。许巨川,字扬甫,宋嘉定七年(1214年)进土,官至象州太守。嘉定九年,西安桥有两个桥墩被洪水冲坏,许巨川捐资修复。嘉熙二年(1238年),许巨川又捐资在小同溪修造了石狮桥,桥长二十余丈。官府在许巨川故居的巷口建造“魁坊”表彰他。石坊倒塌后,在其址建了一座骑楼,称福星楼。明嘉靖丙午(1546年),官府在顺之、巨川父子的故居遗址创建“福星社学”。今三秀街还有一个地段称福星楼。建于福星楼附近的许氏祠堂大门楹联为“汉代将军裔,宋朝理学家”。联中所指,正是许淡与许顺之。
许升的次子廷炜,宋端平二年(1235年)进土。廷炜去世后葬于南安象运。他的子息就在那儿繁衍,并有部分后裔移居安溪县依仁里山地、官桥。
许巨川的后代在县城生息。因他家居时建过一座“四时佳兴亭”,所以他的子孙以亭上为分堂号。巨川次子日新,生于端平三年。多本族谱记载,他登咸淳四年(1268年)特奏名进士榜,官至广州府司法参军。但县志未载入。
巨川的长子日进,因南宋末年的战乱迁居东界村(今属新店镇)。传到第四十一世,许学静分居洪坑村,许学笃分居嘉禾里五通田厝村。五十世许士考于清末迁往浙江温州。五十一世许子浅于清末去台湾。不久前回乡寻根谒祖的许莲蒲、许金钟等人,已是去台的第五代了。据说,在台湾新竹县,目前有许宜的裔孙七八百人。自明迄清,东界许姓族人还陆续向下店、赵光东界、坝上许、鸿渐尾乃至南洋群岛播迁。据东界村老寿星许扬名多次出洋探亲了解,旅居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东界人,已蕃衍生息了两千多人口。
侨居海外的许宜子孙,在事业上也不乏卓有成效者。如五十五世许平等,清宣统三年(1911年)生于安南(其父永起于光绪年间由洪坑赴安南)。三岁随父返乡,十一岁即须樵耕,生活仍困厄难度,后又去安南、新加坡等地辗转谋生。从入陈嘉庚制造厂为学徒做起,经数十年拼搏,终成马来西亚橡胶业泰斗,担任马来西亚橡胶公会总会主席、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会长、槟城州拿督等职务。他还联络海外宗亲,多次为家乡兴修水利、举办文化事业、修建学校校舍慷慨解囊。许平等的儿子许子根博士现任槟城州州长。菲律宾前总统科·阿基诺夫人也属于这一支派的后人。
这一派系的字辈,宋代起是西、正、子、顺、扬、惟、景、思、得、谦、闵、日、弘、廷、纯、懋、则、永、崇(中有脱漏)。后期的,留在县城的支派是振家赖伯仲,唱和合埙篪”:东界支派是“朝廷殿会,士子得志,永成家芳。1940年还曾补订十字:龙生由于化,世代联国禧。
(二)
目前同安多数许姓村落的入闽始祖是左侍御史许爱。许爱于唐中和年间(881一885年)入闽,择居晋江瑶林,继迁石龟,子孙蕃衍在泉、漳两府。
明朝前期,石龟一户许姓人家,迁居同安民安里三角埕,并建宗祠于一口范围数十亩的池塘之东。后来,塘名、村名都称西塘(今属内晋镇)。其子孙又向周围的上塘、内厝、蔡厝口、马巷深沟和厦门竹坑湖、福鼎、金门、台湾以及南洋群岛播迁。如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许成锋由西塘三房分支到马巷深沟购地建业,至今已传六代。其中到南洋群岛发展的有:四世(以成锋为一世)朝柄携子文凉、文郁于1928年去新加坡:朝九、朝炮于抗日战争前去新加坡;五世兴笔于1934年去新加坡,兴漳于1938年去马来西亚沙巴洲;六世友用于1938年去新加坡。这一派系的分堂号瑶林,字辈是贻谋现细、孝子贤孙、开高建成、世永复兴、笃生英杰、冠伦魁龙、弘扬祖业、丕振家声。
从晋江石龟迁入同安的另一批许爱的子孙住在今马巷镇的后许、后叶、东塘、新厝等自然村。他们的祖先进入同安的时间没有确切记载,但后许村里一个古老的祖茔里的一块“砖契”写着坟墓主人是该村的四房祖,他去世于明隆庆年间。据此,这一派系到同安开基的时间大约在明朝中叶。清乾隆年间,有一户人家从湖口(后许村原称湖口)去德化县城附近开豆腐店,后在那里定居繁衍,已发展为一个六百多人口的村落,村名湖前。后许支派的字辈是以代允孔、于伯君卿、奕世齐美、忠良孝友、光昭宗国、富贵荣华、万年传芳。
许爱的后代最早从晋江迁居同安的是“萧山派”。大约公元900年,许文强从晋江前岗迁入同安绥德乡方来里的王溪(今内厝镇行溪村)。据宋代编修的《萧山许氏家谱》:“时家藏南唐保大十年户帖云:同安绥德乡方来里右威远都军许遗 ”南唐保大十年是公元952年,许遗是文强的儿子。由此推断文强迁入同安的时间应在公元900年前后。
许文强之孙聚,生于后唐庄宗元年(923年)。许聚入赘于邻近的萧山村一户萧姓人家,经岳父允许,在萧山村建房居住。后竟发展到全村都是许姓人家,村名改为许厝。以“萧山始祖”许聚为一世,七世许衍生于宋宣和乙巳(1125年)。他于乾道八年(1172年)中进士,历任赣州、福州教授,永福知县。绍兴癸丑(1193年)擢建宁府通判,未赴任而卒于京师。衍的长子伯翻,先后任承事郎、仙游县知县、临江府通判。他是《萧山许氏家谱》的最早编纂者。目前,许聚的子孙在许厝本村居住者已达1500人,而往外播迁的情形繁复,人口早已大大超过本村,其蕃衍速度相当惊人。
十一世祖艺移居桥上(今属凤南农场)、祖肃移居文崎(今属新店镇)。十三世慧治开基葛园(桂园)。十七世垂旭开辟后垵,文将移居林头。十九世乔远分居行溪。另外,还有一些子孙先后移居后田(其中部分再由后田分居大嶝坑尾,裔孙忠敏分居马巷路边许村)、后房、古山头、南尾、西边、浦南、磁灶等村。这些村落的许姓人口已发展到3700多人。
十一世祖肃生于宋淳佑十二年(1252年),卒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所以可推断祖肃从许厝迁文崎的时间为宋末元初。祖肃的孙子何代、何科即搬离文崎,于附近滨海处另外建房居住,又发展出一个许厝村——俗称“下许”,以区别于今内厝镇的许盾(顶许)。“下许”本村人口现已上千,而向外播迁的就更多了。其中明、清两代迁居台湾义仗园、恶马庄、火烧庄、鹿仔庄、水娱盾、海墘厝的,族谱记载的就有144人。这还不包括携老带幼的人数。他们在台蕃衍人口就更难统计了。又如十九世许琼瑶,于明末往马来西亚谋生。又如二十三世尧和、尧顺,俱往广东惠州府归善县平海居住,尧钺往惠州府海丰县居住。二十五世朱睿(生于康熙癸丑,即1673年)率四个儿子迁到宁德县居住务农。除长子卓回原籍又迁台湾外,其他三个儿子越、并、当就在宁德县繁衍生息。
十七世良森(祖肃的七代孙),因到大嶝打鱼,在那儿找到立足点后就携带妻儿迁居大嶝。良森生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卒于弘治元年(1488年),可见这一派移居大嶝的时间应为十五世纪中叶。族谱称良森人如其名,以“良心”为本,为了发扬诚实厚道的家风,把自己开基的村落取名“淳厚”。传说某代子孙因受叶姓欺负,听信堪舆家之言,改村名为“霜雨”,意为“霜雨下而叶落”。这是违背祖训了。其实,这可能是牵强附会的讹传。因为方言“霜雨”与“淳厚”音近,村名的改变可能出于谐音。正如后来又因为谐音和字形的随意简化,村名又先后演变为桑沪、双后、双户,至今定为双沪。这村名已没有任何褒贬意义了。继良森之后,从下许迁淳厚的还有他的族侄廷铉及二十一世许周焕。他们三人在淳厚村各自蕃衍成一个支派。现双沪村许姓家庭常住人口二千,外出工作的300多人,港台同胞、海外同胞共约1000多人。
今汀溪镇五峰村有三个许姓自然村,即许厝、当店、庄上。其开基祖子期,生于明正德丙子年(1516年),卒于万历丙戌年(1586年)。族谱称“子期公讳鹄,产出大嶝淳厚。因事累潜踪五峰,赘于谢家,寓其别室,而自往古竹瓮垦荒营生。嘉靖四十六年乃就郭宅买所寓谢之别室,而堂构焉,即今之祠宇是也”。可以推断,许子期于明嘉靖年间从淳厚到五峰定居,从字辈判断,他应是萧山派二十二世。子期有两个儿子:正峰、直峰。他们的子孙现在许厝、当店、庄上居住的540多人。另有一部分迁居本县东山村和漳州、角尾、灌口、台湾以至东南亚各国的,大约也有300人。如三十二世许昌煜于清嘉庆年间去台湾,今已子孙成群。
萧山派字辈,现有族谱可查的是下许的道廷观尚远、子尧君朱舜、怡良周思远、论派是宗先,其次是顶许从二十三世起使用的维居宜远近、论派是宗先、传泽由光固、子孙合万千。在淳厚村,十三至二十二世使用道廷观尚远、子尧君朱舜:二十三世起使用维居宜远近、文盛尚联标、传泽由光固、子孙合万千,这与顶许的字辈差了一句。其原因可能既表示该村源于顶许、下许,而又同根不同枝。五峰支派从二十八世起的字辈则是崇建大猷、光昭厚德、孝友懋敦、传芳诒翼。
(三)
在今大同镇田洋村有个人口只有二百挂零的以许姓为主的小村落叫桐屿,房子都建在一个如同岛屿的小丘陵的坡地上。据说古时候丘陵上满是油桐树,村名因此称桐屿。《桐山许氏家谱》,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过。它沿袭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修的族谱,对本宗族源流有详细的记载:远祖许商,世居高阳,其子纲,始迁河南,居汝南平舆。二十世许天正,官至泉潮团练副使、宣威将军。唐总章二年(669年),与父许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后许天正负责镇守南诏(今诏安),主持海域的绥靖事宜,在一片蛮荒中设置三十六堡,对于南疆的巩固功绩很大。宋末,四十九郎治远、五十郎忠辅从南诏迁到同安浯岛(今金门),将最初居住地取名丹诏。后因谐音,俗称“山灶”。不久,忠辅徙居后浦。许氏子孙在后浦极为困难的自然环境里因穷思变,奋发图强,涌现了众多出类拨萃的人才。中进士者即有四人:许福(嘉靖乙未科)、许廷用(嘉靖辛丑科,南京户部主事)、许獬(万历辛丑科会元,翰林院编修)、许琰(雍正丁未科,翰林院庶吉士):中举者有许大来等9人;出贡者有许汝舟等12人。一个小小村落科举如此之盛,在同安县是绝无仅有的。
以治远为金门丹诏一世祖,八世肇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
(1543年)自丹诏入赘于县城附近的桐屿村,子嗣即在此生息。分堂号浯浦。自十五世起,字辈是启源克公允侯、嘉乃丕绩治谋、燕翼敬明其德。
同安许姓家庭与桐屿同宗的,现有小嶝前保的近百人口。其祖先是从金门直接移居的。另外,在今大同镇北门内和马巷街还有十多户人家,祖居诏安竹港乡,分堂号丹诏。
同安开基祖许忠,字景庵,任海澄营备,从施琅平台,升厦门后营游府,遂卜居同安城外田厝乡。三世后迁居同安城北门,传八世乃有谱。字辈是:忠心报国恩,卿士声华贵。诗书伯仲传,积善存家宝。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