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东黄史话

黄大张


黄姓始祖为东夷伯益。伯益赢姓,少昊之裔,夏禹时东夷部落首领,并被禹举荐为继承人,后被夏放击杀。伯益分封同姓一部至黄(今河南潢川西),建立黄国,春秋时被楚所灭,子孙以国为姓。郡望江夏。

黄姓入闽祖有四大支派:一是莆田黄氏。晋永嘉之乱时由光州固始入居侯官,唐肃宗时桂州刺史黄岸由侯官迁莆田涵头乡,传至十六世孙千一公黄松,迁入泉州。二是福州黄氏,始祖黄敦与父、弟随王审知入闽,初居清流,后迁闽清梅溪场盖平里凤栖山。三是闽西粤东黄姓,始祖黄峭,其先由固始迁邵武坪西,传至黄峭,宋进士,奎章阁大学士、工部尚书,三位夫人各生七子,传140余口,遂令子孙分迁外乡,繁衍于闽西、粤东各地。四是泉州紫云派黄姓,据云始祖黄道隆,汉末黄巾之乱时为会稽市令官,弃官入闽,后定居于泉州西郊。

唐垂拱二年(686年),黄纶自泉州徙居同安金柄。自唐至宋,瓜瓞绵绵,簪缨辈出,为邑著姓。宋石赓传中有“东黄西石,并为甲族”,先贤林次崖先生文集中亦有“黄氏为同著姓,同昔有东黄西石、南陈北薛之称”的记载。以金柄地处同安县东界,故谓东黄。

黄纶系黄守恭之子。守恭乃紫云派始祖,居泉州西门现开元寺,富甲一方,乐善好施,人称长者。唐垂拱二年,“昼梦有僧欲化缘其宅为寺。公曰:‘待桑树生莲花乃可耳。’忽见千手千眼菩萨腾空而去,不数日桑树成白莲花朵。公感神佛之灵,即舍其宅为寺,请僧匡护”(明何乔远《黄居士檀越祠记》)。寺初名莲花寺,后更名兴教寺,又改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天下各州建一寺,以年号为名,改称开元寺。

守恭的住家宅桑园尽舍为寺,而“公有四子,四问匡护求地,且卜所以居之者。匡护曰:‘乃翁欲令子孙聚富贵乎?抑令世世安乐勿绝乎?’公曰:‘亦欲安乐勿绝耳。’于是为公择地四安,分四子胜居焉”,(引同上何文)长子黄经居南安之芦溪,次子黄纪住惠安之锦田,三子黄纲迁安溪参山岭下,四子黄纶徙同安之金柄。果然四个儿子所居地以后县名都带“安”字,故有“四安”黄之称。据查,守恭当时尚有幼子名纬(庶出)分迁时尚为孩童。因四子分散,守恭夫妻龃龉,夫人李氏赌气携黄纬及纬生母三人远徙诏安县,故又称“五安”黄。历代传说守恭夫妻曾同时互访,一走陆路,一走水路,因错道不得相见。其后可能音讯不通,乃以泉州府属黄氏称“四安”。

四安黄氏历代相传黄守恭分遣四子时,匡护大师捏泥驴四匹,又取出一铜钹击而为四,分别送给四兄弟。守恭为此撰诗一首: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汝居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朝夕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前香。苍天有眼长垂祐,俾我儿孙总炽昌。”这首“认祖诗”称为“铜钹诗”。紫云派各支系相传,诗句略有异同。

经、纪、纲、纶四兄弟临行时,泥驴忽然化成大白驴,昂首奋蹄,各赴所居。泥驴可乘,语固涉妄,然四安均如是传说。分安时因有“紫云盖顶”的祥瑞,故灯号“紫云”。因“桑树生白莲花”而舍宅为寺,四兄弟骑“泥驴”,携镌刻认祖诗的“铜钹”片,故四安黄氏对联中常有“桑莲”、“驴钹”等独特的词儿。又以开元寺八种景观作“八吉”与“四安”成对。

开元寺紫云派黄氏的入闽始祖是黄道隆,乃河南光州固始县黄舜夫的儿子。“道隆为会稽市令官,东汉末乱甚,弃官入闽隐居,初居仙游之大尖山小尖山之阳,后以里非所宜居,迁于盘龙山东灵秀山左之黄田(惠安锦田原名)”,复徙桐城(泉州)之西郊。西晋初,中原稍定,其子孙复归固始。西晋末,中原板荡,道隆曾孙黄元方随大批移民入闽避乱,号称“八姓衣冠入闽”。元方曾仕晋,为晋安(今福州)郡太守,定居乌石山黄家巷。历传“黄皓、黄正、黄韬,至黄冲生二子;长黄岸,生守宽;次黄崖,生守恭、守信,迁居泉州城隍庙口,及至守恭既富,迁居桐城西郊,今开元寺寺址”(《锦田黄氏宗史资料》)。守恭四子分居四安,均奉守恭为紫云派开基始祖。

守恭寿至八十四岁,卒葬泉州西门外,茔坐潘山,俗称“刺仔墓”。寺僧奉为“寺檀越主,而世尸祝之”。(《金柄黄氏族谱》,下面引文出此者不再加注出处)。元至元间(1264-1294年)僧妙恩建檀越祠于藏经阁东面,历经兴废。明万历二十四(1596年)金柄黄文炳(进士,陕西参政,移居泉州五塔巷)率黄姓族人“建长者檀越祠于戒坛之东,塑其像而岁祀之”。是谓紫云黄祖祠。开元寺开山祖师匡护圆寂后,骨灰亦葬潘山,距守恭陵墓仅数十步。两人情谊可谓生死不渝。

金柄开基祖黄纶进入同安,初至曾林,认为既不近山又不靠海,不合心意,策驴再行,至乌山仍不合意,继至金柄,仍觉有所不足,但驴止不行,乃定居。以屋后有一山脊,笔直而土赤似金,故曰金柄。其周围多坑谷,俗称坑柄。

自唐至明永乐七百余年间,困于五代之干戈纷扰,厄于元兵之“蜂集毁室,父南母北,兄弟东西,避及三年”,族人多避难于他乡,除黄硕马、硕进两兄弟外,余则不知下落。而劫难最重者是受“三剿”:

第一次,唐贞元三年(787年)黄光龄登进士,时四安“有二十四土,五在朝,六知县,三知州,四为府,六卿士”,遭李宗闵之忌,“奏旨剿家,走散殆尽,仅传光龄在外”,余不知其详。

第二次,明初黄子澄扶助建文帝(明惠帝朱允炆)削藩,明成祖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加上黄钺亦忠于建文,故明成祖磔黄子澄,族其家,还祸及金柄黄,“永乐君进剿三次,失所尤甚,”“人多千家走散,仅功兄弟二三十人。”黄振阳五兄弟也走散。振阳改何姓逃陕西依岳丈郭公(同安人),侧室李氏孕三月,避外家郭府中,生黄始复,因排行十三,俗称“十三公”,现金柄祖居地七个房份是其后代,尊为“重兴祖”。“郭公同年蔡德明又以女妻公(振阳),生亢(黄兵何,字踧复)、房(黄如复)二子。后黄兵何以平邓茂七之乱有功,“祖受诰封,复以黄姓回同”,分居黄厝。

第三次,黄始复(十三公)既长回乡,“才豪乡里,素为贼所慑服”。时金柄村后寨仔山,为贼贵宗、贵长所踞,肆虐乡里,“县移文督公(黄始复)捕贼,公伺贼他出,掩其巢,尽俘其家室以归于官。贼由是解散,然窃恨公而谋报之矣。后数年鸠党复来,当时族里为墟”。黄始复有四子,幸母贺氏携逃南安白石,居停主知其为故家子,厚待之,授以种蔗法,乱定回归金柄,就废墟上再创基业。始复四子名曰文生、阳生、武生、尾生。尾生有七子,长成后分居成现七个房份。“八百余年,如线之脉,仅寄一人(十三公)”,所指应该是金柄祖居地。不然,黄始复尚有兄长移居南安文斗店(今属水头镇),其弟亢、房居今内厝镇黄厝村一带,亦有移居金门、台湾者,怎能说是仅寄一人?另外,黄子澄是江西分宜人,黄铖是江苏常熟人,何以祸延金柄黄,族谱也未作交代。

黄氏在古同安为甲族,仅金柄派系在明清两朝计有进士9名(明6、清1、明清武进士各1),举人46人(明13、清22、明武举人3、清武举人8)。族谱云“而附吾家二里许有宋致政黄公及黄太尉墓碑”,“故老谈先世契卷,有七相公八相公之称。”故东黄与西石并为甲族。历史人物自黄纶的第五子文彦登唐肃宗辛酉科进士,历任监察御史,赠封开国公谥忠义始,第五代黄光龄登贞元三年进士,受剿中落,至光龄孙僖广,官学士,有“能不贪取盈之义”。唐有黄炳,仕至职方郎中。至宋,黄炳的裔孙黄万顷,宋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官至安抚使。宦迹四十年,清慎自守,不营椽屋田亩,以诗酒著述自娱。万顷四世孙黄琳,募兵赴泉州解宋帝昺被蒲寿庚之围。明有正德刑部郎,耿直敢为的黄伟。有护乡里抗倭寇,被谭维鼎调护同安城的武举黄复初。有重新檀越祠——四安黄祖祠的黄文炳。其弟黄文炤,南明时数受征聘,辞不受官,方面大员秉帝命赠“天恩存问”匾额(文革中失落),清兵入泉,隐居三秀雪山岩,义不降清,人称“黄布衣”。有千里寻亲,从粤背负盲父以归的黄俞叔。

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黄姓24383人,居全县姓氏第五位,主要分布在新圩镇坑柄村、古宅村、后埔村、后亭村、新圩村,五显镇西山、寮野、潭内、黄坂、下路坝、竹坝、五显宫等自然村,马巷镇四条街、西炉村,大同镇各街道,内厝镇黄厝、蔡宅、东烧尾、林下、黄山前、敦后、前宅、田中央,西柯镇洪塘头村,大帽山农场埔顶大乡、山后桥、下厝、村门、山边、宫仔尾、红毛岭、古坑、加塘、内官、刘厝、寨仔尾、罗田、尾厝、山仔头。汀溪镇大畲(从后埔分衍)。

徙居外地的,依族谱记载,黄硕进之子黄宏隆迁居晋江吕林。据《锦田黄氏宗史资料》记载,金柄也有一支迁居晋江安海的。黄文炳家族移居泉州五塔巷,子孙蕃聚,自成一派宗望。与黄文炳同房份有迁居闽侯的。南安大盈驿后深坑,由四房黄志润孙黄有资徙居。黄志宽孙黄伯器子黄栋材,移南安深内。古宅有分居南安山尾,后埔有分居南安内寮的,始迁者不详。

因永乐之剿而避居的有:黄振恩三子,长子友谅住鼎尾,次子金元住厦门,三子住瞒灶(据考名景善)。黄振旬长子兴住西湖,次子伯富住仑上。其邻村苏厝是古宅移居的。黄振田避在沈家,是谓沈宅(在积善里)。黄振仙二子,一住金园乡曰新厝;一住金沙,即水头(是金门还是积善里的新厝、水头不详)。黄振阳长子驰复,迁南安文斗店。黄志嗣子黄庆,字

伯善,继娶安溪某氏,因徙居,二子在安溪。同安黄氏也有迁徙至福鼎和浙江苍南等县的。

改革开放后,从寻根访祖的活动中,得知金柄分居原同安县仁德里、安仁里、积善里的黄姓也有迁徙台湾的,金柄黄明算于道光年间携家迁台。黄厝播衍金门官澳、埔头、金园(西园)、沙尾、水头的黄氏及迁台。

金柄昭穆从一世黄纶算起,即夫文武德穆宣僖同重定至兴治国崇开乾嘉基祥海硕汉高太英振复树受益志伯有懋甫卿士允宣超隆熙笃章奕宪和延康均靖盛宗克正祐祉敦泰发景宽世。共64字。明正统年间始立第31至第47字,四十年代始立第48字至第64字,其中“隆熙笃宪”四字有用谐音字“良希卓献”的。

新圩镇何宅村黄姓由泉州壁谷分居,自立灯号壁谷,昭穆:大宗景灿,亮济于英,耀秀呈奇,共商太平,渡国文章,恭宏圣明。寮野村另一部分黄姓于清雍正六年由石浔村分居,自立灯号浔阳,昭穆;锦镖宣煌皆,锡榜功秀彩。黄厝、东烧尾黄姓自立昭穆:希武自文廷,应子至其孙,发煌光中夏,显亲亦扬名。其他源流还有城关北门黄,系兴化莆阳衍派,明天启进士黄国鼎、举人黄朝鼎即系北门黄。据漳浦浦西的黄氏族谱称,其先为宋末随赵昺南迁的内阁侍臣黄材父子,其后裔有分居同安者。

我见到的《金柄黄氏族谱》,仅限于黄始复(十三公)派。因此,文中所述支派,难免有缺漏之处。明正德五年先辈黄瑶重修族谱,他也认为可能产生错漏。他说,“夫十三公重兴以来,胜而上落落寞寞未有闻知。今者云礽众多,见于他房之谱;世胄簪缨,出自多年之箧”,“古谱久湮,世序将莫以辨,几经抄录,不无差讹,况前所抄,已有被虫吃不全者,姑备录以俟后人鉴”。明以后是清代人补充,看来都有缺漏舛错。加以个人文字功底浅薄,错漏会更多,望族人及知者斧正。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2)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