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柏埔洪氏支派

洪允践


同安柏埔洪氏支派系宋朝名臣洪皓的季子洪迈的次子洪植的后裔。主要集中在今新店镇及厦门岛内洪山柄等,分布在大小36个自然村和大同镇部分街道。人口约1.5万人。为同安洪氏9个支派最大的一个支派。

洪皓,字光弼,宋徽宗政和五年进士。江西省乐平县岩前村人。生于宋哲宗元佑戊辰年(1088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二十日。累官至微猷阁待制。建炎三年五月,洪皓使金被留。他说:“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注:两宫即徽、钦二帝)南归,恨力不能磔逆豫(注:伪政权“大齐”傀儡皇帝刘豫)”。不愿苟且偷生,只求一死。金人把他流放到冰天雪地的冷山(今黑龙江东北部),过着穴居生活,马粪烘食,历尽艰辛15年,毫不屈服。他冒着杀身危险,千方百计与被金人所掳的徽、钦二帝及南宋朝廷秘密联系,屡以敌情辗转上达。洪皓的忠肝义胆深为宋金两方人士所尝识和钦佩。当他遇赦归来时,宋高宗高度赞扬说:“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后因反对秦桧卖国投降路线,被权奸贬官流放到地瘠久荒的岭南英州(今广东英德县)。绍兴二十五年奉调知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十月二十日走到南雄(今广东韶关)已无力翻越大庾岭,闭合双眼,含恨谢世,终年68岁。《宋史》载:洪皓为桧所嫉,不死于敌国,乃死于谗慝”。洪皓的死,是继岳飞之后的又一历史悲剧。洪皓著作甚丰,有文集五十卷及《帝王通要》、《姓氏指南》、《松漠纪闻》、《金国文具录》等书及著名词章《江梅引》传世。

洪皓有三子(亦传有八子),长适、次遵、季迈。均官拜内阁重臣。世人称为“宋之三瑞”。

洪迈,字景卢,号容斋。绍兴乙丑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资政大夫。曾任福建泉州知府。洪迈学识渊博,一生有大量著作,其中名著《容斋随笔》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终生“手不释卷”的读物,直到临终前13天还要看。洪迈长子洪梓,其后裔多居于江西省南城及福州甘蔗镇等地。次子洪植,字宣明,称十九郎,举家迁居同安县十三都柏埔庄(今洪厝村)。

为什么洪植会由祖籍江西省乐平县迁居洪厝呢?虽史料不详,但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洪植在任武荣令时,羡慕闽南的山川秀丽,四季如春,人文蔚起,有意把家从北迁南。但阳居该选在那里?在睡眠中梦吕祖宣示:“松柏开花是你家”。乘岁末封印(即春节放假),离居所南下,闲游至同安县十三都柏埔庄。该村原有高、刘、王、李、林、谢、欧阳七姓,聚居70多户。村中多植松柏。时值元宵之夜,村童携花灯嬉玩,有的将花灯悬挂在松柏树上,远观之,俨如松柏开花之象。洪植恍然大悟,这真是应吕祖“松柏开花是吾家”之梦示。遂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举家徙居柏埔庄。

洪植定居柏埔庄后,堂号为柏埔,渐成望族,柏埔庄即为洪氏一族所居,另名洪厝。洪植长子希炀,其后裔逐渐分居外村,至今已分布在洪厝、东坑、新店、东村、湖头、吴厝、送坂、上吴、顶曾、下曾、金沙、朱坑、吕塘、林边、中保、尾头下、浦尾、溪尾、后房、顶钟宅、下钟宅、铁灶(前吴)、石塘、宋洋、西边、南边、下店、马池塘、下后滨、文崎、东莲、刘五店、下许、炉前、洪山柄等36个自然村及大同镇部分街道。明、清以后,又迁居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印尼、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其昭穆自十八世君字后,即纯思尔志,允文若德,继世庚(敬)承(诚),和(何)调(兆)永克。

洪植次子希焰,分堂号为桃林,分居在同安县西北的岗头、洪盾(属五显镇)、北门(大同镇)等13个自然村及大同镇部分街道。

“宋朝太史先声振,明世乡贤后嗣昌。”八百多年来,洪植定居洪厝后,经世代繁衍,为同安一大望族。其杰出代表有:

洪朝选,生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为洪植开基洪厝第十二世孙。官至刑部左侍郎。洪朝选自幼好学,学识渊博,被誉为“南都四君子”之一。历官清政廉明。性情鲠亮,不阿权贵,高风亮节,爱民如子,“抚雄镇而随任有声,握大狱而持法不挠”。后因办理辽王朱宪节案件忤当朝权贵之意,被罗织罪名罢官,于万历十年被杀害。万历二十二年昭雪平反,称乡贤名宦。

洪邦光,第十三世孙,明万历年间进士,累官至贵州按察使。为官清廉,政声远播。致仕后闭门扫轨。

在清同治年间,柏埔洪思返(二十世)等11人,冒险开辟今印度尼西亚答眼亚比(当时是荷兰殖民地的荒岛),成为当今印尼重要城市、天然良港。洪思燃、洪尔彰(二十一世)等9人,开垦印尼赤礁、盐水港等地。

我国台湾省的台北、彰化等地,有很多柏埔支派,为台湾的繁荣、进步作出很大的贡献。著名的法学家洪福增(二十一世)是其中之一。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奉命与钱国成等五人组织临时高级军事法庭,审问日本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兼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大将的战争罪行,伸张正义,捍卫中华民族尊严。辞职后,改操律师业务。并曾任台北市同安县同乡会第四、五届理事。为台湾、为故乡捐赠巨资,兴办公益事业。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