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洪氏宗支派系源流

洪树勋


洪氏起源

洪氏远祖共工,是炎帝后裔,黄帝时任水官,后世奉为水神。子后土,善平水土,后世奉为社神(据《中国历史人名大辞典》)。其后裔世袭水土官职,生活于河洛一带,“共理百工之事”。后裔以官为氏,曰“共工氏”。东汉宁帝时,共普为长乐从史官(长乐为汉宫名,即东宫),食邑三百户。时因宦官曹节专恣,共普因涉“党锢”事件,惧祸率族避仇,于灵帝建宁元年至嘉平五年之间(168-176)西徙汉中益川(今陕西省洋县)。共普感于水德乃添水于左,易“共”为洪。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军攻汉中,汉中地区陷入混战,先祖乃弃益川,北投河西敦煌,南迁安徽歙县。燉煌之洪氏度过500-600年的安定生活,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故洪氏以燉煌为郡望(即总堂号、总灯号),燉煌郡为汉武帝征服匈奴后设置的五郡之一,后改为“敦煌”(或写焞煌),今属甘肃省敦煌市。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吐番入寇河西,燉煌地区局势不稳定,二十五世洪昺迁安徽歙县,其弟洪昱同时迁河南光州固始,九世纪末又因黄巢农民起义迁徙江西乐平,后又部份迁鄱阳等地。

洪氏入闽

洪氏入闽有下面几条渠道:1.唐仪凤二年(667年)五十八姓军校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洪氏与焉;2.唐德宗年间十二姓随牧马监陈渊来金门;3.唐末随王审知兄弟入闽,洪氏有英林(晋江市)始祖洪十四朝奉(名讳失传)和南安古山始祖洪菊轩等;4.南宋末期,出仕浙江、福建各地之洪姓官宦移居闽南一带,晋南同洪氏大部分均为洪皓、洪皎后裔。

另外,唐末翁轩为闽州刺史,定居莆田竹哨庄。其后裔翁乾度为闽国礼部郎中(在缺)。后闽国为南唐李璟所灭,闽王之旧僚均受株连。翁乾度为避难,六个儿子化为六姓。长子处厚改洪氏,次子伯虔改江氏,三子伯简原姓翁,四子伯惇改方氏,五子伯约改龚氏,六子伯容改汪氏。后来6个儿子均登进士科,称“六桂”,此即“六桂堂”之由来。“六桂”之洪氏衍于莆田地区。现世界有六桂堂宗亲会的组织。

宗支

同安洪氏据1987年人口普查,共33385人,居全区姓氏第四位。洪氏分布在全县109个自然村,其中基本村60个,插花村为49个。

同安洪姓在明清两朝有进士5名(明4,明武进士1),举人35名(明11,清13,明武举人1,清武举人10)。

主要乡贤有:洪朝选,明嘉靖进士,山东巡抚,刑部侍郎,执法不阿,得罪权臣张居正,张指使左布政劳堪、邑令金枝逮朝选下臬狱,不二日毙之狱中,朝选子競讼冤,诏复其官。洪邦光,明隆庆进士,四川按察使。洪纤若,明万历进士,司宪两粤。洪复,原为梨园戏班伶人,郑成功部将,复台有功。洪晓春,抗日爱国老人,拒任日伪厦门维持会长,长期任厦门商会会长,解放后任省人民政府委员。洪福增,法学家,原台北同安同乡会会长。洪金宽,柬埔寨驻朝鲜大使。洪绍平,澳大利亚太平绅士,维省闽南会馆会长,创办澳中国际学校及医疗交流中心。

1.柏埔支派:东汉从史官共普四十世孙洪皓(1088-1155年),江西鄱阳人,于南宋初任徽猷阁待制,使金被留15年,卒谥“忠宣”。洪皓生八子,长子洪适,次子洪遵,三子洪迈,先后中词科,由是三洪文名满天下。其他五子为妾所生,按次曰洪逖、洪逊、洪邈、洪邃、洪迅。洪迈绍兴十五年进士,绍兴末(1162年)假翰林学士使金国。孝宗拜端明殿学士,同修国史,经筵侍讲。他博览经史百家及医卜星算之书,著述甚丰,其中《容斋随笔》更是孝宗所称赞,700年后又为毛泽东所珍爱。其次子洪植,字宣明,号十九郎,于隆兴元年(1163年)卜居同安翔风里十三都柏埔庄(今新店镇洪厝村),原柏埔庄聚居高、刘、王、李、林、谢、欧阳七姓,后外迁,洪氏日益发展,改柏埔为洪厝村,创分堂号柏埔。洪植生二子:长希场,次希焰。希炀居洪厝村:希焰之长子肇基厦门禾山镇洪塘村,次子肇基铁灶社(现已废)和新民镇凤岗村顶土楼,另创分堂号“桃林”。柏埔、桃林支派尊洪迈为始祖,洪植为开基祖。

族外宗亲:洪思迫、洪思艮等11人于清同治年间旅居答眼。下后滨人洪思燃等5人旅居荷属赤礁吧。洪厝人洪思报等4人旅居荷属盐水港。东坑人洪启昌于清末旅居越南。洪贺徙居台湾彰化。

柏埔支派昭穆(从九世起):□源建,体朝光国,舜禹启君,纯思尔志,允文若德,继世敬承,和兆永克。现已传至世字辈。

柏埔支派分布情况,东房分衍:新店镇洪厝村,新店村(洪杰分衍西街头,洪汇分衍草仔市、九柱,洪臻分衍北街甲),东坑村(洪傅分衍),新店村东村(大部分洪氏为嶝山派),西滨村下店(洪洧入赘吴家分衍)、溪尾村浦尾(洪均助派下吕塘分衍),东界村石塘(洪米祐分衍,另一支西房洪仲余分衍),宋洋(洪怀木商分衍),钟宅村后房(洪兴爱分衍),顶钟宅(十世洪建肃入赘宋家,宋氏后迁大嶝嶝崎村上宋),下钟宅(同上),溪尾村(八房、三房、吕塘徙居),湖头村(十一世洪右子分衍),吴厝(东坑派下),祥吴村送坂(洪国鼎由下店徙居),吕塘村林边、中保(洪均助派下),厦门市湖里区禾山镇洪山柄村。西房分衍:下后滨村、文崎(十世洪火多派下),洪厝村前埔边(洪日晋派下),马巷镇朱坑村(吕塘派下)等32个自然村。

2.桃林支派:新民镇风岗村顶土楼;五显镇四林村洪厝,梨仔林,秀人尾,垵炉村;溪西村宋宅、潭内;大同镇的城北路;凤南农场土楼,后坂,浒空内;新店镇前浯村(铁灶废村后徙居),西边村(铁灶徙居)等13个自然村(街)。分堂号:桃林。昭穆:贻美瑞振,致泽弥隆,庆集口口,其裕永昌。现已传至集字辈。

3.古山支派:由南安石井镇古山派洪菊轩十一世孙洪东斋之长子洪源,于南宋末迁居同安大同镇霞路外较场,因洪源无刷,由南安古山村其侄儿洪体畴顶承,他们在这里发展成族,并建有祠庙。后迁居从顺里二都岗头社(今新民镇风岗村),分堂号古山并沿用南安古山昭穆:宣体本汝,质迪尚伯,朝纯懋甫,祥日彦文,光侯世德,作求惟尔,昭兹来许,永锡祚胤,绳其俎武。现已传至惟字辈。

古山派分布情况:新民镇风岗村岗头、中山仔,溪声村坑仔口,属长房洪本俊派下:西山村长尾坑,白沙仑农场坝头,凤南农场路林、社仔后,厦门禾山镇枋湖村,属二房洪本福派下:凤南农场塔坝、林尾外、竹仔脚,溪声村竹仔林,属三房洪本清派下;凤南农场古山、社地,新民镇杜桥、下尾,属四房洪本华派下;莲花镇军营,云埔村下溪,大同镇城北路、溪边路、西溪、西安、东溪、南门、双圳头、小西门、田中央、城西、西池、朝元村白礁、洋坂,碧岳村五甲、岳口,过溪村下寮、田洋村胡厝宅、前宅等36村。

旅外宗亲:洪荣辉、洪侯问由岗头旅居马来西亚。洪泰然、洪宗超由长美坑旅居菲律宾。洪侯丁从长美坑旅居新加坡。洪侯向、洪德任、洪德剧、洪德照、洪德藏旅居马来西亚。洪侯三、洪侯凡、洪烟全迁居台湾。

马巷街古山派则由南安古山三房十八世洪成斋、洪隐斋从兄弟于清中叶分衍后亭街,分堂号亦是古山。洪成斋一生行医,悬壶济世,医术精湛,经常下乡便民诊病,贫困者赠医送药,曾为清代一县令家属治愈沉疴顽疾,县令赠匾曰“万安堂”,从此后代均以万安为号。洪成斋之子洪燕祺继承父业,生有五子,依次曰:仁、义、礼、智、信。即所谓“万安派”或“五柱派”。后五柱信记又传五子,依次曰:温、良、恭、谦、让。即所谓“信记派”或“小五柱派”,曾发展至九所中药铺。洪氏的中药铺颇受马巷一带群众的青睐。近代的洪泽戌、洪天定是马巷地区的名医。马巷古山派分布马巷各条街。

马巷古山支派昭穆:翼燕承祖泽,锡光浚其源,文章兼茂实,思孝惟求全。现已传至其字辈。

4.嶝山支派:始祖为洪皓之弟洪皎,字获麟,北宋政和五年进士,南宋建炎年间丞福州府,奉谏议大夫。因兄洪皓使金被因冷山,忧郁成疾,卒于任上,幕僚为坟西山,筑洪山桥、洪山亭为纪念。洪皎生二子:长子洪进,遵父嘱,徙居建宁府;次子洪道,于绍兴中期(1140年)隐居同安县小嶝屿后头保,创嶝山分堂号。嶝山之意:“嶝则奋身直上,无策足踌躇:山则陶钧之至,造化之真积”。洪道之次玄孙后裔居小嶝并分衍马巷内按村下庄、南安吟兜和金门等地。其三玄孙洪衮,字义兴,长乐县承信郎,于元初入赘同安马巷窗东村(古属翔风里十二都),时为潮阳县尹的林昌福家。窗东村原有浦尾(住宋姓,后迁新圩镇后亭社)集美两社(原聚居宋、曾、林、肖四姓)。林昌福归林后,为教育后辈,建学舍于故居之南池东隅,曰“窗东宅”(这是窗东村得名之由来),延师课儿。后林氏迁长泰萧宅,洪衮顶承外祖业,生四子,分春夏秋冬四房,为窗东开基祖。祖祠有楹联书:“道祖遵父命荡舟嶝屿首创百业,衮公秉祖意巧赘窗东始传四房”。其裔孙分衍“下三洪”窗东、蔡浦、湖莲及金门烈屿。夏房迁漳浦、诏安及台湾等。

嶝山支派分布情况:大嶝镇小嶝村后保,马巷镇内垵村下庄(五世洪衮的后裔分衍):窗东村(五世洪衮开基),蔡浦村(春房次子洪阳明分衍);湖莲村(春房长子洪阳春分衍);曾厝(窗东六世冬房洪行举分衍);新店镇祥吴(窗东三世洪阳密开基马巷洪溪村洪坑、后被陈氏取代,十六世徙居),东浦(春房洪阳明派下洪尔顺分衍),新店东村(窗东冬房四世洪仙珪分衍,该社现大部分属柏埔派),祥吴村吾溪(春房阳明及秋房派下),大同镇崎街仔(春房十一世洪宜秀所衍)等12个自然村(街)。春房季子洪阳佑衍烈屿。

嶝山昭穆,除南安吟兜另编外,皆沿用下列字辈,为窗东春房洪纯仁所编,从嶝山六世起用,现已用至钦字辈。纯阳仙章,行尔宪世,荣宜子必,元培以学,宗尧绍舜,钦时炳若,禹文继承,大其邦国,一友维孚,全家式则,于斯从之,君正可格。

旅外宗亲:洪培妈三兄弟,洪江水、洪子弼于清代由湖莲迁台湾彰化芳宛镇;洪学青、洪宗恭、洪学葛、洪学纪等于清末迁越南,他们的子孙现分居美、澳、德、加和台湾、香港等地;洪培安、洪元岁由蔡浦迁台湾彰化;洪培圆、洪培灶、洪必进、洪以喜由窗东迁台湾二林、芳宛各地。

5.金山支派:南宋右仆射兼枢密使洪适之子十六郎洪权,字宣辉,居南安石竹(今丰州镇西华村洪厝山下)。洪权生四子:元、亨、利、贞,大部分后裔分衍南安丰州杏埔、蓬华乡华美村,英都乡和晋江仑上等地。四子洪贞迁回江西乐平金山乡(今乐平市洪岩乡岩前村),其子洪僖于嘉定间任同安知县,洪僖之子洪清溪于南宋末由江西随宋帝昺来同安,隐居大同溪边石头盘宅,后又徙居民安里十一都市头村(今属马巷镇),分衍“顶三洪”,创分堂号金山。

金山支派分布情况:洪清溪次子洪景洵衍市头村;三子洪景浩分居西坂村西亭、下坂。下坂十二世洪遂分居市头村孙厝;市头十七世洪美篮、洪美宽分居朱坑村根岭:十九世洪鉴分居西柯镇丙洲大埔,五世洪乾伦分居灌口镇小岭,其孙洪潮和迁泉州,计7个自然村。

昭穆:清景元孔乾。从六世至十一世,市头为世魁子文周廷,西亭、下坂为玉大性明珠肇,十二世后又统一为焕培锦潮彬,美堂銮永集,炳垣铭江楷,炎在鉴泉荣。各句均合“火土金水木”五行之意。现已衍至垣字辈。

旅外宗亲:洪堂芸由下坂旅居越南,现子孙居美、加和台湾;洪銮阶、洪堂勋、洪銮守、洪堂走、洪銮攀、洪銮林由市头旅居越南,他们的子孙迁居加、法等国。洪堂侈、洪堂商由孙厝旅居马来西亚及新加坡。

6.凤山支派:始祖洪元毓于明中叶由晋江英林徙居同安大同镇过溪村营边社,创分堂号凤山。

凤山支派分布大同镇营边、草仔市、三大落3个自然村。

昭穆:光绍质君希,国朝仕贵祁,永昌流泽远,垂裕夫咸宜,奕世传清训,孙谋燕翼贻,文明开景运,昭懋达良时。现已衍至宜字辈。

7.大帽山上廊支派:始祖英林十六世洪厚,由晋江英林村迁英林村的杜田,再从英林村的杜田由其次子洪元宁于清初分居上廊村。分堂号“英林”。

昭穆:元钦复朝,远启光世,时显文明,永钟祥瑞,心存孝思,克绍光贤。现已衍至瑞字辈。

旅外宗亲:洪玉浅旅居新加坡。

8.金丰支派:始祖名讳失传,清初由金门徙居大同镇城北路。分堂号金丰,始祖由河南沧江随牧马监陈渊入闽,故灯号又曰沧江。

昭穆:丕承克,绍笃庆隆基。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