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叶姓概况
同安叶姓族谱修编组
同安叶氏主要分布在莲花镇莲花村、后埔村、云洋村、澳溪村、窑市村、溪东村、美埔村,五显镇垵炉村、上厝村、宋宅村、四林村、西洋村、军村、后塘村,汀溪镇隘头村、路下村、褒美村、古坑村、西源村、半岭村、前格村,西柯镇瑶头村,新圩镇西前埔村、上宅村,新店镇蔡厝村岑兜,新民镇禾山村宋厝、后宅村溪头洋,竹坝华侨农场竹坝村,大同镇过溪村、东山村双圳头、碧岳村铺前及各街。据1987年人口普查,叶氏共有34792人,居全县姓氏排列第三位,旅居海外的乡亲也甚多。
叶县得姓 源远流长
叶姓源自姬周。周武王(姬发)得天下以后,封同母弟聃季为司空。成王继位后又封聃季采邑于沈亭,于是后人即以聃季为沈姓的始祖。沈氏第十八世沈君戌为楚国左司马,其子沈诸梁(字子高),任楚惠王令尹司马。据《左传·哀公十六年》记载,楚惠王二年,白公胜起兵叛乱,劫持楚惠王,沈诸梁发兵讨伐,逐白公胜、烹石乞(白公胜同党),遂平楚难。因功德盖世而封南阳叶邑(今河南叶县)为食采之邑,其后代子孙就以“叶”为姓,诸梁为叶姓始祖。
楚惠王于壬寅(公元前439年,楚惠王50年)以南阳之区赐于诸梁,世称叶姓为“南阳望族”,叶姓后裔均以南阳为总堂号。
佛岭发祥 播迁广远
同安佛岭叶姓始祖叶洙,名关,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为唐朝散郎,后升学士。唐末“北地云扰”,为保其“忠孝”大节,“相其宁处,以居父母,使得矢志王事焉”(《王十朋为洙公记序》),乃挈家南迁,先徙江西泰安县射坪乡,至唐龙纪元年(889年),复从王审知入闽,择居同安佛子岗岭下。后子孙繁盛,代有闻人,其后裔逐以佛岭为分堂号,自唐末至今历一千一百年,传三十余代,现有人口约三、四十万人,除居住在同安县外,大部分分居到厦门(包括郊区)、金门、漳州、龙海、长泰、漳浦、平和、南靖、诏安、东山、泉州、南安、晋江、安溪、福清、福鼎、清流等市(县),或迁居到广东、江西、浙江、台湾等省及东南亚各国。现在根据同安和外省收集到叶氏族谱及社会调查所得到的资料将“佛岭”派叶姓历代繁衍及播迁情况进行初步整理,并作粗略介绍。
佛岭始祖洙,生熹、实侨二子。熹,官居唐学士,承居同安佛子岗佛岗院。赵宋王朝结束五代十国后,社会渐趋安定,同安叶姓蕃衍,盛极一时,代出达人。实侨居江西吉安,人丁也甚旺。
二世叶熹,生两子。长子持满为宋国子监助教;次子智清削发为僧。
三世持满,生四子。长子名权,宋学士。权生子煜,居同安。次子桂,宋中奉大夫。桂生子炜,宋承信郎,迁居汀州、清流。三子海员为秀州瓯灵寺住持,封大德禅师。四子椿生子炳,炳生两子,长子址,迁居江西吉安泰和县射坪乡,次子名土享,迁居南安高田凌云。
五世煜,宋保议大夫,居同安,生四子。长子增,宋机宜。增生熔,迁居福州侯官漆林。次子垍,宋机宜,垍生二子,长名子实,迁浙江处州丽水县感德乡;次名子孑,迁居仙游古濑。煜之三子埏,宋机宜,微士郎。埏生二子,长子钦:次子镇,居同安佛岭下。煜之四子埴,宋将士郎,居同安。埴生二子,长子钧,次子锐,其迁不详。
七世镇,宋宾正,生子益(1230~1313年),宋理宗赵昀年间,尚亲王赵从政之妹名环,为宋郡马。其后裔也以郡马府为分堂号。
八世益,生五子。长子发,字参天,号春卿;次子茂,字育天,号夏卿;三子成,字光天;四子秀,字峻天;五子荣,字极天。春卿、夏卿居同安,其余三房迁处不明。
元朝初期,泉州元将蒲寿庚奉命诛灭宋赵贵族,株连皇亲国戚,郡马府被烧,一时阴风凄雨,叶氏家族四散逃难。
九世春卿,生六子:以长,字仁夫;以方,字义夫:以直,字礼夫;以临,字智夫;以实,字信夫;以庆,字道夫。夏卿生二子:以寅,字恭夫;以卯,字宽夫。
十世以长(春卿长子),其后裔居同安长兴里西洋六社半、路坂尾、瑶头、八卦等地。清代有一支派由瑶头迁浙江洞头县。
路坂尾有推迁公一支派迁往台湾。
十世以方(春卿次子),其后裔居同安感化里褒美、许坑、九房头、半岭、大麦畲、路岭、新路、东坑、西坑、圳口尾、下埕、峋内、上邦、前格、棋盘、南洋、下田洋、埔地三六路、双圳头及长兴里上峰等地。外迁有:
1、以方二子同祖的裔孙老官,举家迁台。生四子名富、钦、升、总。
2、同祖又一派裔孙名顺,生三子名生庚、生进、生惠。生庚、生进迁居兴化涵头,生惠迁居漳州南门外。
3、褒美九房头社十九世寿波迁居台湾。
十世以直(春卿三子),其后裔居同安归得里后埔村、张厝、尾埔、寨内、楼里、溪仔店、村林、下尾、西洋、纳场、土楼、上坝、东市、旗杆、瓦窑、村内、巷仔内、溪东地、窑市、林后等地及翔风里岭兜。外迁有:
1、嘉靖年间,择南由莲花山迁南安金陶埔后,其后又有一支派迁居菲律宾,前菲律宾国防委员会主席何塞·叶即属该支派后裔。
2、以直长子光祖之孙文迪,其后裔十三世三仔,字良聘,迁居安溪。十七世钟英、有椿,迁居南靖永口及由义里。
3、以直之孙文吉,其后裔崇恩(十六世)迁居长泰西门。茂木(十七世)及其子会春、含春居长泰大山埕。
4、以直之孙文高,其后裔遇春(十八世)迁居南安。
5、十五世,邦恭派迁居福鼎石牌乡。
6、廿一世膺瑞之长子多林迁居马来西亚吉隆坡,其子海文现为吉隆坡叶氏公会秘书长。
7、以直长子光祖派下转英(廿一世)于顺治年间举家迁台。
8、以直长子光祖派下永忽(廿三世)及其子守已于乾隆年间迁居台湾大埤庄丰兴、斗南等地。
十世以临(春卿四子),裔孙迁居漳州、南靖、诏安、平和、东山等县,聚居于芦溪、罗溪、丰头坂、大溪保、岛路后堡、杨头社、岭后等地。其后裔先后迁居台湾的有兴发、云波、楚卿、丰、概昌、保、崇、总、咏、育和、得、祈德等二十多支派,人口约二万多人。
十世以实(春卿五子),其后裔分居长兴里上宅、后田洋、深溪、竹坝、坂人尾、潘厝、马塘、上厝、塘边、宋宅、水果内、梨仔林、邱厝、下峰、寨阳、马珠塘、五显宫,从顺里瑶江(瑶头)、圳岸、宋厝,感化里新路、过溪、鸟山尾,安仁里东孚,仁德里灌口叶厝庄、米场社、碗窑,积善里角尾、鼎尾、顶叶、下叶、山坪洪、田中央,大同镇溪边、岳口、铺前及嘉禾里后坑、岭下、禾山等地。其外迁的支派如下:
1、以实长子顺祖(忠房)派下外迁的:
①十七世叶启长子望之四子有兰(又名有年)于明崇祯年间迁浙江瑞安县,其后裔又一支派迁往平阳县山奥口。
②十七世有芬(又名有春,号广一),明崇祯年间迁浙江平阳县(现苍南县辖)巴曹乡潘处村。其后裔又分居王环县楚门及青田县、萧山县。
③乾隆、嘉庆年间有一支派迁浙江洞头县(以上①②③条所记载原籍皆为同安亨泥乡即今潘涂村,从事渔业,后外迁)。
④廿一世源兆派,廿二世莱补派,廿三世叶阮派,德意及其子寮、卫一派,叶茂派,叶柔派,廿四世叶楚派,松麟派(其裔孙明寿、明达、振明曾回岭下祖祠谒祖),叶炮派,叶皎派,叶审派,廿五世叶聪派等皆迁居台湾。
2、以实三子视祖(孝房)之孙名志及裔孙毓奇迁居泉州。
3、以实四子嗣祖(廉房)派下有廿四世金钗派、仕蕊派迁居台湾。
4、以实五子铭祖(节房)后裔外迁有:
①铭祖次子麟,居积善里山坪洪,其裔孙乞娘、益娘及长生三支迁居杭州。
②十七世泰纯于万历十九年率二子迁广东海丰,后次子朝柱再迁陆丰,至廿二世天意于雍正五年由海丰迁居台湾。廿三世春日也由陆丰迁居台湾。
③铭祖孙名绿,其次子渀之后裔十八世愈皆迁居浙江洞头。
④铭祖后裔有一支派由上宅迁南安官桥泗溪村。
5、以实六子继祖,(号果庵),任漳浦令,其后裔定居于漳,其长子祖进(字时敬),次子有进(字时正),在漳州府东坂后街建祖祠。时敬后来又迁居广东归善、番禺两县。
十世以庆(春卿六子),迁居广东,其后不详。
十世以寅(夏卿长子),迁居南安高田里深垵,其后裔存有郡马及郡主真容,曾带来同安岭下谒祖。以寅生五子:富、贵、福、寿、万。长子富,散居泉州新门外、南安东石、晋江沟头、安海:次子贵,迁回同安罗溪;三子福,迁居安溪尚卿乡后宅:四子寿,迁至长泰;五子万(字珠昂),迁回同安按柄。其后裔廿五世、廿六世、廿七世成批迁居台湾。
十世以卯(夏卿次子),迁居广东潮州海阳及宣化都之南浔。后裔又分居阙望、仙龙桥、林乌、五嘉陇等地。其十九世孙叶朝荣,任通判,迁福清。朝荣生子向高,明光宗时任宰相。当时阉党魏忠贤也惧其正直。《明史·叶向高等传》称“向高为人,光明忠厚,有德量,好扶植善类”。向高于万历庚子年编修叶氏族谱,并作序及作郡马府基址图记。还查明自己系夏卿派下,郡马的十三世孙。当时谒祖,竖旗于同安岭下祖祠,挂匾“黄阁师臣”于堂上,并题联于厅柱上。其后裔今居福清并建有向高丞相府,蕃衍成巨族。
至明、清二代,闽、粤叶姓先随郑成功入台,后又在康熙、乾隆期间,应募参与台湾开发的人数甚众。据不完全统计,有数百个支派先后迁居台湾。开派八至十四代,为台湾二十个大姓之一。如高雄市旗津区中洲叶天良一系,原籍同安,出自佛岭郡马府派下。台湾叶氏许多支派,如仕蕊、雍正、超、士进、寿、弟、福全、恒、开鸿、仲勤、混珠、混饶、万东、士昭、元庆、来兴、妈生、桃、世映、尾、蝉、曲、仁生、羊等派系皆由同安迁台。至于各支派原籍在同安何处,属何房头,则有待宗亲回乡续谱联宗,不能一一详述。
同安叶姓除“佛岭”派外,还有“莲溪”派。据莲溪叶氏族谱记载,其始祖文炳,字晦叔,号五郎,祖居北京河间府。金兵南侵时,文炳举家南迁,先居漳州府。文炳生三子:颜、颐、顒。叶颐,行十三郎,移居同安二十三都嘉禾里双莲保莲坂,景泰进士李贤祐为其居处作《莲溪志》,其后裔遂以莲溪
为分灯号,尊文炳为始祖,叶颐为开基祖。颐生二子,长子元潾,次子元渊,其后裔除居厦门莲坂外,还迁居到龙溪、长泰珪塘、安溪等地。自清乾隆年间起,元潾后裔多支派先后渡台。元渊之十四世孙普亮,字广熙,号静庵,居莲坂,明正统戊辰进士,官至北京巡城御史,复任河道监察御史。普亮诗文并茂,时号为“天下三才子”之一。其子名环,迁居同安感化里石澳保井内村(现莲化镇澳溪村),今已开派二十代。
叶颐胞弟叶顒,行十四郎,号子昂,谥正简,南宋绍兴年间登进士,乾道二年任左仆射,乾道三年提举太平兴国宫。
昭穆分明 长幼有序
佛岭叶姓的昭穆,至三世始定字辈即按五行的水、木、火、土、金为偏旁作字辈,八世郡马益,九世字辈天,十世夫。自十一世起,春卿、夏卿各世系自立昭穆。
春卿系字辈:十一至十三世为伯、时、文;十四世各房分别用尚、俊、世、启、仕;十五世用洪、邦、朝、廷;十六世用汝、克、崇、弘、子;十七世用良、惟、卿、甫;十八世用殷、于、纯、允;十九世用愈、国、志;廿世至廿九世依次为尔、尚(国)、维、亦、有、德、永(士)、膺、多、福(海)。廿九世以后无统一字辈。但五房部分后裔自十九世起另编字辈为其于我祖,世德高厚,唐宋元明,诗礼振古……共64字。现已传到振字辈。
夏卿系字辈:十一和十二世用王、心为字辈偏旁;十三至十六世用顺、加、静、瑞,自十七至三十六世依次用端宏应廷,国居司卿,希伯仲侯,燕翼诒谋,惟孝克忠。现在已传到“惟”字辈。
莲花镇罗溪村叶氏自立昭穆:时克国成,士庆丹犀,垂市佐君,赞商嵛旱,辉煌卿云,光继允淑,道德戟重,怡谋燕奕,永慰鸿文。
新圩镇凤路村路坂尾叶氏自立昭穆:文尚道元宗,景可思寅仕,良名谁奕记,诗礼振家声。
英才辈出 爱国爱乡
叶氏世代英才辈出,登仕甚多。县志记载,明清两代,“佛岭”派系有登进士者21人(明5,清2,明武进士1,清武进士13),中举者149人(明8,清25,明武举人8,清武举人108)。今略举于下:
十三世叶录,字文科,号恪庵,明成化进士,先任常山、开化二县县丞,后升感恩知县。在任期间,“兴文除奸,勤政爱民,德泽加民,深为百姓拥戴,有‘佛’之称”。致仕时,其县士民赠给白衣观音一尊,表其廉明。后建录公祠、观音堂于岭下铺后。
十三世叶秉乾,罗溪人,为人慷慨尚义。明正统辛酉年,同安饥荒,他出粟二千石,赈济饥民。正统戊辰年沙尤寇罗兴甫侵犯同安,秉乾督义兵歼之,后又有土匪陈敬德攻陷同安,到处杀人放火,秉乾募义兵千余人,协助县主簿蔡遴击退之。天顺间,海寇复骚扰同安,秉乾率义师,奋力抵抗,迫使海贼退至高浦(今杏林高浦),贼怒鸠众反扑,秉乾于豪岭被围。后突围时被擒,贼诱之再四,不屈,被贼分尸,壮烈牺牲。卒后朝廷封赠“忠义”,建“忠义祠”于县衙之右(现县武装部之旧址)以供祭祀。
明嘉靖年间,漳赣寇发,秉乾孙元龄,“义捧郡檄,督机兵于上杭,冲风冒雪,蒙犯烟瘴,涉历岩崖荆棘间,与士卒同起居,昼不安坐,夜不贴席,食不甘味,凡一年,既而大兵四集,齐力奋讨,渠魁授首,凶党破灭”,大获全胜。因其剿寇有功,理学名宦林希元曾为其撰序。
叶氏十八世叶允昌,明嘉靖十三年任同安知县,时西安桥石栏倒塌,梁石中断,岌岌可危,允昌捐资募役,重修西安桥,邑人许福作《重修西安桥记》。
叶氏十八世叶成章,同安褒美新路人,明万历己未进士,任长洲令,革除弊政,重惩奸豪。因清廉能干,被朝廷召试御史。屡献直言,陈边防“十策”。后又迁大理寺卿,因执法如山,触怒权贵,被革职,隔二年复召用,成章已逝。
叶氏十九世叶明元(号星洲),明隆庆进士,授石埭令,为政严明,刚正不阿。时有权相张居正的同乡人杀人犯法,居正庇护之,明元坚持治其罪,触怒了张居正。出守南安,任内禁止溺死女婴等弊俗。后迁贵州按察副使,又迁广西参政,政绩卓著。所到之处,百姓为他立生祠纪念。
二十二世叶时茂,瑶头人,清乾隆癸末武探花,官至新大副将。居官清廉,兵民悦服。时茂文武双全,好吟咏,有《得溪诗集》传世。在瑶头村建有探花第,后裔还保存着他用过的大瓷碗及战甲等遗物。
二十二世叶廷梅,号兰春,岭下人,故居在孔庙对面五落大厝,其后落名“兰春楼”,乾隆乙酉举人,无心仕途,好公益事。修文庙(孔庙),倡浚铜鱼池,改拓儒学大门,建“观澜亭”于孔庙明伦堂正面城墙上,重建梅山寺“梅亭”,在轮山建“书舍”、“轮山西轩”等,还修东关外石桥,使行人称便。平时赋诗自娱,著有《抒箧诗集》、《灞溪文集》等传世。
佛岭三十一世叶怡煎,少年时远渡新加坡,后与其兄弟怡乾、怡敦、怡宗开设庆和有限公司发迹。历任新加坡中华商会董事,同安会馆副主席,叶氏公会主席。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