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林氏世系谱略
同安林氏世谱编写组
据史书记载,林氏得姓有四源。一为比干后裔,二为周平王之子林开,三为北魏时外族丘林氏改姓林,四是唐开元间齐国公族之裔蛇氏改姓林(台湾林再复《闽南人》P14)。同安林姓为比干后裔。同安《林氏族谱》有诗记载:
源出黄帝,世胄汤商。比干后裔,三仁泽长。长林得姓,博陵受封。问礼列贤,十德家扬。派出下邳,威镇建康。匡扶元帝,晋室勋良。闽林始祖,晋安郡王。温陵祖地,派发闽疆。双阙旌孝,九牧传芳。金紫银紫,传入银同。九牧嫡派,多居县东。宋拓同邑,明清发祥。少卿立本,理学流风。孙枝擢秀,族甲南疆。藩衍天壤,万世有光。
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林氏人口达40335人,居全区姓氏人口数排列第二位。同安林氏人文昌炽,计有进士16名(宋2,明10,清3,明武进士、清武进士3),举人63名(明26,清22,明武举人5,清武举人10)。著名历史名人有明理学名宦林希元,郑成功的参军、开垦台湾斗六门(居民名其地为林圯埔)的林圯,清五镇总兵、江南提督林君升及建国后任卫生部部长林巧稚。
长林得姓
比干系黄帝三十二世孙,殷商纣王之叔父,为殷少师。见纣王淫虐无道,微子去,箕子囚,国势危殆,自叹:“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而不从且死,忠之至也。”乃累进直言忠谏。纣王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遂杀比干,剖视其心。时正夫人陈氏甫孕三月,恐祸及,即与侍婢四人,奔于牧野避难。于长林石室中,生子名泉,字长恩。至周武王克纣,以铜盘铭“右林左泉,后岗前道,万世之宁,兹焉是宝”表封比干墓,征其后嗣。时泉方三岁,由其母抱见武王,以其居长林而生于石室,即赐姓为林,命名曰坚。以殷汤之后,先王之胄,初为三监,食采清河。后封博陵公,食邑博陵,世为大夫。林坚为林氏之始祖,即长林一世祖。
林坚诞生于牧野,受封于清河(河北清河县)、博陵(河北蠡县),二郡地处古黄河之西(古冀州),又称西河,为林氏受封发祥地,故林氏郡号为西河(总灯号),祠堂称“西河堂”。
比干为林氏太始祖,至圣先师孔子曾亲书“殷比干墓”,赞曰:“殷有三仁,公居其一”。故林氏有“三仁世泽”之美传。至长林十三世林放,为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列,东周敬王时为大夫,唐玄宗赐号西河伯,宋高宗嘉封为长山侯。放之孙皋,先仕东周,后任赵相。生九子皆贤,国人号为“九德之父,十德之门”。阅西汉、东汉、曹魏三十二代,历朝显官贤才,班班可考。至长林四十五世林礼(林放三十二代孙)由济南迁居下邳,西晋时任主簿,后授太子太傅。子林颖,西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年)除徐州别驾,迁黄门侍郎。颖之长子懋,仕西晋,授散骑常侍,移中侍御史,迁下邳太守。为徐州、下邳林家始祖。次子林禄仕东晋,镇守晋安郡,为闽林始祖。
晋代开闽
林禄,字世荫,为长林四十七世。生于晋太康十年(289年),晋惠帝时任安东琅琊王府参事。怀帝永嘉初,随琅琊王司马睿南渡镇建邺(后改建康,今南京)。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立下战功,迁招远将军,散骑常侍。时五胡乱华,西晋愍、怀二帝相继被俘,林禄佐司马睿即位建康为东晋元帝,禄任合浦太守。明帝泰宁三年(325年)奉敕镇守晋安郡,举家迁居晋安(今福州)。成帝咸和二年,苏峻、祖约叛乱,禄奉命讨伐,建立功勋。穆帝永和十年(354年)卒于官,封晋安郡王,墓葬温陵九龙岗(惠安涂岭),为闽林开基祖陵。
自林禄开闽至玉童、玉珍,历八世。经东晋、宋、齐、梁四个朝代,英才辈出,累世佐王室,晋爵封候,有“一王二侯九将军”之誉。一王即林禄为晋安郡王。二侯即林景(林禄长子,闽林二世)于东晋成帝咸和五年因平南有功授镇威将军,封桂阳郡(今湖南郴州)南平侯;林缓(景之长子、三世)于穆帝永和三年授远略将军,封桂阳郡开国侯。九将军即威武将军林暹(禄之次子,二世)、散骑将军林详(景之次子(三世)、雄战将军林靖之(五世)、定平将军林伟之(六世)、右殿将军林菁史(七世)、右殿将军林安仁(七世)、安远将军林玉童(八世)、征北将军林玉器(八世)、西平将军林玉象(八世)。闽林十世林茂,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任右相。由晋安移居莆田尊贤里北螺村,开发莆阳。其子孝宝,隋开皇六年任河南县令,后迁泉州刺史。孝宝之三子文济,开皇十八年任洛州刺史,后迁侍御史。文济之四子国都,唐高宗上元年间任建安郡常侍参军。国都之三子玄泰,唐中宗景龙二年授上骑都尉,后任瀛州刺史。玄泰之长子万宠(十五世),唐玄宗开元八年明经及第,天宝七年授永州别驾,后迁高平太守。万宠生子三:曰韬、披、昌。而分为阙下、九牧、雾峰三大支派,播发南疆。
1、林披,字茂彦,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明经及第,初为将乐令,迁潭州刺史,后授太子詹事,赐紫金鱼袋,上柱国。自北螺村迁居澄诸,建“灵岩精庐”。披生九子,即苇、藻、著、荐、哔、蕴、蒙、迈、蔇。九子均在精庐攻读,先后登科,同为刺史,号称九牧(闽林十七世)。世称九牧林家,其裔孙遂以九牧为灯号(分堂号)。
九牧林蕴派下至唐末都巡检惟懿(名愿)第六女林默娘(闽林二十三世),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廿三日生于湄洲,自幼聪颖,及长,驱邪救世,护国庇民。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年廿八)白日飞升,历代尊为航海保护神,宋徽宗诏赐“顺济”庙额,宋高宗册封为“崇福夫人”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敕封为“护国庇民灵应弘仁普济天妃”,清康熙廿三年(1688年)敕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后”。神号“天上圣母”,俗称“妈祖”。莆田湄洲为妈祖圣地。古来军旅船舰、贸易商舶、渔舟码头所在皆奉祀妈祖,其宫庙遍及海内外,闽台尤多。
宋嘉祐六年(1061年),金紫光禄大夫侍御史林悦,乞归故里,祭扫祖坟。仁宗调阅林氏宗谱之后,于谱首御书“忠孝”两字,钤以御宝,并赐诗二章,其一:
长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闽邦远更绵。
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
故家乔木蟠根大,深谷倚兰奕叶鲜。
上下相承同记载,百千年后万斯年。
宋仁宗还褒赞林家望族“三仁而下尊王公,一代更比一代隆”。随后,九牧之苇,藻二派系,先后传入同安,为银同九牧林。
2、林韬,字茂复,披之兄。唐天宝三年(744年)授谏议大夫,迁礼部侍郎。生子尊,尊生赞(闽林十八世),唐贞元间任福唐县尉,事母至孝,德宗降诏褒誉,敕立双阙以旌表门闾,世称“阙下林家”。阅五世至渥,渥之五子件,侁之孙景熙,景熙子一郎(闽林二十七世),于唐末由永春大杉林保移居安溪依仁里西头。一郎之次子珊,于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年)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上柱国。越年有战功,封金紫光禄大夫,太子太傅、上柱国。诰赠其父为“金紫光禄大夫”。后裔孙以金紫光禄大夫为灯号,亦简称金紫。一郎为金紫派始祖。金紫五世仲麟(闽林三十三世),仕南宋,为太学生,忠谏大夫。仲麟生五子,曰敬宗、度宗、庆宗、美宗、安宗,分居安溪、长泰、同安、晋江等地,世称仲麟开五宗。
渥之七子林伋,于宋初进士及第,知晋尉,由莆田迁来泉南。其子祀,任宋光禄寺卿,后出任知州,官至四品正堂。其子九人,皆进士,俱为知州,世称“后九牧”(闽林二十六世)。闽林有前后两代九牧问世,为历史所罕见,故世有楹联赞曰:“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
后九牧老大景渊之孙发旺,由汱口肇基大田梓溪。阅四世,至常春(闽林三十二世),于宋理宗十年由梓溪迁居安溪柏业(俗称白叶),其灯号银紫(分堂号),昭穆为:汝有子希孟,孚伯廷德懿。正惟赓长懋,孙君臣嘉会。淑彦敬时修,华猷晋上宾。传经正启贤,亮彩世光昌。其后裔传于安溪、长泰及同安等地。
宋拓同安
同安林氏皆晋安郡王林禄裔孙。林氏自晋代开闽,由温陵而莆阳、而泉南,而遍及闽南直至广东、台湾等地,根深源远,枝繁叶茂。主要源流有九牧、阙下两大世系。九牧由晋江而入同安,多居东界。阙下由安溪而入同安,多居西界。其中成族聚居的有56个自然村,7个街道。现概述于下:
(一)金紫亨泥派
潘涂古名亨泥,亦称紫泥。其林氏一宗是安溪莲兜尾(今莲美)金紫派下,仲麟第四子美宗(闽林三十四世),于宋理宗年间入居亨泥,妻陈氏,生四子,曰真虎、真应、伯晋、元成。宋末元初,真虎兄弟四人分居亨泥、下山头、浦头、窑买(后分居新盾顶)等四地。美宗为亨泥林家始祖,真虎、真应、伯晋、元成为各村开基祖。今同安美宗派系有17个族居村,14998人,为同安林氏一大宗族。又远播厦门、台湾及南洋等
地。其灯号沿用“金紫光禄大夫”,简称“金紫”。其昭穆原先不一,至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泉州金紫大宗祠时,各宗会聚议定字辈从侯子臣三字以下统一为文章资国本,忠孝振家声。世德贻谋远,纶恩赐庆荣。现行到世字辈。
1.真虎,美宗长子,生于宋末,娶陈氏,袭居亨泥,生子二,日诚斋、牛稳,宗祖地而开发亨泥桥头林。历代子孙繁衍茂盛,现潘涂本村人口5907人,为全县人口最多之村。
真虎派下十四世林湍,字奇东,号溁川,诰封南京礼部祠祭司郎中。渫川长子一材,字以成,号玉吾,于明隆庆辛未科二甲进士,官至云南、山西、山东三省参政。三子一桢,字以柱,万历元年(1573年)中广东武解元。一材长子炳,字用晦,官至杭州督抚。次子炜,贡生。四子炌,万历乙卯科经魁。一材孙膺杨(十七世)字敦白,天启七年登科武举人,授七省经略中军。一材另两个孙之采、之垓,均于隆武丙戌(1646年)联登武进士,之采、之垓的弟弟之圻,登武举人,封武进士。世称兄弟同登三进士。由于一材祖孙三代,文武双贵,名显郡望,遂成同邑望族。其裔孙以三省参政为灯号。
十三世,瑄(字存器)、彬(字存成),于明代初期同到厦岛禾山,肇基前村、前埔,二村毗连,
十三世果斋,讳纪,字宗理,号果毅,生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于弘治年间移居马巷田边村(原有龙田派林氏居住),世称田边祖。娶叶、赵二氏,生子奇养、奇盈、奇愈,后世子孙日益发展。至清初又分支住于西炉村(后潘涂后庄角亦有分住西炉),沿用金紫灯号,自订昭穆为:应运兴进起,盛时家勉力。
十五世,有以珣、以珍、以璨兄弟三人,以珣移居坑内,以珍、以璨移居后坂(今风南农场),子孙蕃衍,各自成族,灯号、昭穆均依金紫。
十五世惟逊之裔孙有一支派,先移住坑内,清雍正年间又移住造水(今汀溪镇),沿用金紫灯号和昭穆。
一桢派下廿三世国律,于清中叶分住于胡井(白沙仑农场)与原住林姓合族。现行至家字辈。城里铜鱼馆西江林,是潘涂二房八世直养派下,巷仔内角西江派朝揆之后。其分堂号为西江,昭穆自订为□□□□甫,万世永昌荣,现行至昌字辈。
西江林家,世代书香,名人辈出。清以来有林腾骧,道光癸卯(1843年)补博士弟子员。因办团练以护城有功,补廪食饩。辛已(1881年),以岁贡选用儒学。著有《渭树江云之斋诗集》。林材,光绪十一年(1885年)举人,官澎湖镇守。林玉堂,字六琴,号琼楼(腾骧子),宣统辛亥(1911年)恩贡。民国15年与县长林学增倡议重修林公祠,并撰《重修林次崖公祠记》(县志卷十)。著有《处世自警》等书。其长子筱琴,字高飞,远渡重洋,历任三宝垅《真理周报》、泗水《大公商报》主编。次子幼琴,字齐飞,一生从事报业,先后出任槟榔屿《光华日报》和吉隆坡《益群日报》总编辑,竭力支持孙中山革命。孙中山曾亲笔题褒“文章报国”。著有《鹡鸽集》等。幼琴长子石梧,居台湾,任台铁路局专员。
2.真应,美宗次子。娶陈氏,于宋末元初分居于磁灶山头(今下山头)。该村原有郭、刘、蔡等姓聚居。凤山翅尾至走马山一带,建有多条瓷窑。故名磁灶。真应择居于凤山之首,称山头,又以磁灶山头别于他处山头。真应生三子:长外生,居祖地:次外长,移居北边山头,今顶山头:三添续,移居竹仔林。末有一族人栖居于翔风里麝圃山麓,亦称山头。其中有林大卿者,在逃寇乱之中,拾得一男儿为嗣,原名乞奴,后称屯叟。屯叟三世孙林希元(1481-1565年),幼名峦,明正德十二年登进士。初授南京大理寺评事,累迁寺正、寺丞,再擢
广东按察司佥事分巡海北兼管珠池兵备道。后为征安南叛逆莫登庸,疏忤当道与权臣,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被罢官,退居林下,专研理学,为著名理学家,立有“理学名宦”木枋,专祠特祀。著有《易经存疑》、《四书存疑》、《太极图解》、《读史疑断》及《林次崔先生文集》等书(林希元字茂贞,号次崖)。希元长子有松,贡生,初为父明辨而受挫,后为光禄寺署丞。
屯叟六世孙万春,字君岐,号巽阳,明万历十四年登武进士。初授厦门中左所镇抚,升铜山营协总,时中官欲索千金无以应,到任三月后失官。世称文武双进士,其节气义烈,祖孙同一秉性。麝圃山头有分一支派居于浦园。又远播台湾彰化王功等地。下山头自立灯号为理学名宦,昭穆仍依金紫字芸。唯麝圃山头自立昭穆荣欢成总,笃志兴昌,现行到昌字辈。
3.伯晋,美宗三子,与其二兄同期分居到东临浦水之滨,龙岗之首,地名浦头。妻陈氏,生五子,分有归里、土楼、尾厝、祖厝边等角落。五房往外发展于灌口下铁屎崎(今集美区铁山)。灯号、昭穆均依金紫世系,现行至世字辈。二房九世林吉,于前清时移居奇江亭南侧,名土楼前,另一支移居于顶山头东侧,名厝仔前,各成一小村族。此外尚有分居于八卦、石浔及厦门高崎、禾山等地。
4.元成,美宗四子,娶潘氏,与兄弟同期分居于窑头(今瑶头)凤山头。生子五,长子发成,居风山头祖地;次子定,分住山尾厝:三子发,分住中央厝;四子佛保,分住柿树脚(今名新厝顶):五子马乙,出仕广东,其母随往,无归。灯号、昭穆均依金紫世系,现行至世字辈。
二世佛保,献地与瑶头他姓共建大元殿,供奉玄天上帝。五世林挺,名雷荫,字乔英,系明永乐六年举人,官至户部郎中,封谏议大夫,正统二年致仕。后其裔孙相继移居柿树脚而成大族,取名新厝顶,地名浦山,其祖祠楹联:“元秀裔绒庆宗功首拓瑶江,成巨族维扬祖德永昌浦山。”今有人口640人。其后五世尾、丹移居内田(莲花镇)。七世移居惠安涂岭。十世瑞金分居浙江洞头县小长坑村,十三世移居漳州东门外狱后葱园。
5.内田林氏。内田又名柘内莲田。其中一支派系美宗派下。又蓝田谱载:孟洪公,字秉坤,于元至正二年(1343年)由林墩徙居安溪三洋林柄,至四世永顺,移居还一里前部,为蓝田始祖,蓝田九世生尾,又迁到同安归得里柘内莲田,生尾为莲田始祖。另据窑山族谱载:元成派下五世尾及丹二兄弟肇基内田,灯号金紫,昭穆按金紫序列,字芸至家字辈。
6.后田林家,其祖先为金紫派下,为生活而到潘涂投靠其伯叔真虎,由真虎培养成人。长大后移居天马山下开荒营生,而后肇基于后田。后田林氏始祖乃真虎嫡亲,与潘涂长、二房为兄弟。灯号为金紫,昭穆也与潘涂相同,现行到世字辈。其派下又分居蔡林村,后占村。
(二)金紫乙亩林家新民镇乙亩村,其开基祖于清中叶由安溪移来居住(始祖及原祖地未祥)。阅世至今开发成一族村,其灯号为西河,昭穆为文章资国本,忠孝振家声。原有一幅金紫祖像,于“文革”期间被烧毁。现行至家字辈。
(三)柏业(银紫)官浔派柏业(又名白叶)派下三世子鸣,传二世到惠,惠生朴翁、裕翁。朴翁移居赤岭,生五子,开五房,孙枝繁衍。至明初期,师生自赤岭肇基于同安官浔,为官浔派始祖。其灯号为银紫,昭穆则以师字起自立为:师正宗,德体国,大有宜。益子千孙,以兴世泽,永茂怡合,绍书来喜,保定安宁。现行至二十二世绍字辈。
师生娶成氏,生二子,分长房正广,居西官浔:二房正二,居东官浔。正广传三子,曰宗成、宗元、宗泰,分住铺上、后巷仔、三柱(含卦窗、楼仔、过沟)等角落。正二传四子,曰宗长、宗熊、宗嘉、宗常,分住下长、二房二(含深泉、后角林、土内)及顶下棋盘等角落。至明代中叶,长房三柱卦窗分支移居橄榄树,铺上柱分居草塘。二房后角林分支移居前埔村(均属新民镇)。
明末,橄榄树十一世林霍,字子濩,号沧湄,著有《续闽书》、《沧湄文集》等书,世称文学祖。
(四)柏业(西河)溪边林
溪边林家为安溪柏业派。柏业三世致政(字子行)肇基大坪,为大坪始祖。至八世楷,移居山前村。又传四世,至联世,其长子侯(木启/合体字),字贤培,自山前移居同安在坊里溪边保后溪甲。其灯号西河,昭穆沿用柏业:汝有子希孟,孚伯廷德瞻。允吾知鼎侯,孙君臣嘉会。淑彦敬时修,华犹晋上宾。文章钦尔材,亮采赓世昌。现行到时字辈。
(五)柏业山头窑林
新店镇山头村有一支窑林,其祠堂称“窑林祖厝”(以别于希元祖庙,于1959年为飓风所毁),其楹联:“源流柏业山头住,派衍窑林麝圃居”。考其祖先系柏业三世子器,生有四子,三子宏温,生福、禄、寿,寿移于桂窑,为桂窑始祖。阅世相传,至清乾隆年间,有林骞(字为臣)自桂窑来到麝圃山头,与原住之林氏(希元族裔)宗亲族居。骞生英才(字加育),加育生(走從/合体字)、礼、着。(走從/合体字)随陈化成从武,卒后赠武翼将军。
(走從/合体字)娶许氏,生子叶林,妾张氏,生子并宗,至今传八世。灯号,昭穆沿用柏业。今行至修字辈。
(六)九牧(龙山)琼头派
琼头为九牧长房世系。端州刺史苇之曾孙可征,自澄渚徙居长寿社,可征之子永,又迁居前埭。永之孙贲,生三子,长
曰矩将,为监簿,移居南安奎霞。次曰伯材,泉州司户,移居同安(地址不祥,今查不清)。三曰国华(闽林二十四世),移居同安厦岛店里,为店里始祖。国华四世孙林棐,字彦忱,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及第,官至太府少卿,祀乡贤,与兄荣徙居馆里。原前街有林棐“名卿坊”,后废,筑隘门为东关名卿隘(现无存)。其墓葬在佛岭孤卿山。棐之子长,长生三子,曰柱、礼、文。柱生二子,长子俨,居禾山田里,次子侯,字君侯(三十一世),居龙头,即柏头,今改琼头,君侯为琼头始祖。其地称龙山,灯号为龙山(分堂号),昭穆自订:君宗景庭,弘子良仕,朝文武乐,忠孝贻谋,仁义垂统,昭兹来喜,奕世其昌。现行到兹字辈。其派下分居新宅村,新店镇内垵村,后山村。
琼头三房第五世,支派远播福清县,肇基海琼头、海新宅两村。
其派下十三世向荣,字战志,号龙江,于清道光十三年入伍,因缉盗有功,先后任金门镇千总、海门参将、闽安副将、碣石镇总兵、台湾总兵。同治元年三月,台湾戴万生起事,向荣受命进讨,因大雨粮断,退驻盐水港,被革职,后嘉义被围,向荣驰书至家,倾家资七千金,募亲勇五百人赴援,遂解围。八月又被围,因兵粮无援,向荣督战阵亡,年49岁。其胞弟林向皋,次子林张成等487人,皆壮烈殉职。台湾府城及原籍地建立专祠,从死者一体附祀。
(七)九牧(忠孝)城场派
城场,又称诗场,为九牧长房厦门店里分支。国华四世孙林梅(闽林二十八世),梅生辉,辉生二子,曰信、储。储有二子,曰实、诚(三十一世),于宋中叶,兄弟相伴到同安沿海开辟新居,实肇基城场,为城场始祖。诚入窗头(现为洪姓)。城场地称风山,灯号忠孝,昭穆:公彬友,丕永尔,助俾炽,咸其昌,世保安,长锦泰,现行至保字辈。历代外移族居者,有周边、丁亭二村,新店镇前语林,西柯镇瑶头村巷仔内角,下尾顶、下二村。另一支派入居于新圩镇七里村,。七里又分支内厝镇东岗村。东岗村自立昭穆为:计世兴邦泰,文章耀国华。诗书谢祖母,礼乐尽佳声。现行至书字辈,为第十二世。
城场派下有贡生林玖,明景泰二年出任江西都昌训导。其孙林勋,又名伟,于嘉靖十七年拔为贡生,出任广东海丰训导,世称“祖孙拔俊”。林芳春于明崇祯六年中举人。林孝基于清乾隆元年中文魁。周边村林壮猷,明崇祯时为铜屿哨官,福王时,升为都督同知,守永定。隆武三年,清兵入闽,壮猷随郑成功南撤,举义反清。永历二年三月,郑成功克复同安,壮猷为同安守将。八月二十六日,清兵陷同安城,壮猷率军奋战,壮烈牺牲,举家殉难。是日,同安城人死无数,尸藉相枕,世人以“陷城祖”祀之。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