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牧井头派
井头村于明代中期由裕远肇基,裕远(祖居世系失传)因做牛贩,来往于安溪等地,历代传闻因途中急病而死于安溪桂窑。传下五子,长子朝仁,渡台居艋舺,子孙蕃衍于台湾。四子朝智无嗣,惟二子朝义、三子朝礼、五子朝信开发井头。地称麟山,灯号九牧,昭穆前八世不清,到十世君升才亲订为世圣以佐德,廷彦显忠良,殿元学业懋,硕士名节光。大钟英俊志,肇启文谟芳。道基源克邃,绪厚泽斯昌。善升昭玉应,庆永卜家祥。一经贤哲正,万传勋烈长,锡汝期延祚,秉益咸备常。成性载嘉行,兴运尚式章。萃履逢康泰,云端贵超翔。方弘国屏翰,绍承盛圭璋。从九世起行,现已行到二十三世业字辈。派居后寮村,新店镇东莲村,尚有远播台湾及南洋等地。
派下十世君陞,字圣跻,号敬亭,由行伍授偏裨,继而升黄石游击、广东提督、福建提督、江南提督,卒后谥温僖,诰赠三代。其子以培,任云南昆明县典史;以植,荫任南京大理寺右寺丞:以根,太学生。十五世金殿,生于光绪五年,年十四随父廷洽往新加坡,以驳船业起家,至本世纪初成大富豪,为人忠诚爱国,热心公益事业,1930年在井头创建九牧学校,在新加坡资办五间学校。1932年当选全星华侨运动会主席。1928年创建新加坡林氏宗祠九龙堂,任董事会主席。1929年与陈延谦等创办同安会馆,历任主席。抗日期间,热心救国,募捐大量资金支援抗日。新加坡沦陷,毅然回国,不幸殁于香港。十六世显豹,于清末南渡西贡,转柬埔寨,在磅湛经商,朗诺之父与显豹交情甚好,将其女朗迹嫁于显豹长子忠矛,生子良善。至朗诺执政时,良善任“金边市宪兵司令”。期间对华人备加维护。
(九)九牧(西河)东市派
同字城关东市林家为九牧二房马坪世系。九牧老二藻,字纬,唐贞元元年(785年)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其孙翘,字元楚,唐乾符三年(876年)明经及第,为晋江县令,移居马坪,为锦马始祖。翘之五世孙伋、伋之次子怿(闽林二十四世)任同安掾吏,居东市,为东市林家始祖。灯号西河,昭穆不详,祠堂在东市,堂前立有林?解元坊(于1960年为建设局拆除改建,即今建委楼)。明嘉靖年间,倭寇攻城,居民纷纷逃避,东市林氏“挈眷避流贼于山中”,后择居走马人村(今属新民镇)及马巷店头庄。其灯号沿用西河,昭穆为元梓成先德,宗神重敢立。今走马人村老人是立字辈,未再续订。店头庄自立昭穆,仅记得三字:忠超其。
自马坪肇基东市,数传至梅溪,为名处士。再传而生性,明永乐六年任湖广安远知县。后有林宗于成化十六年任湖广城步知县。至成化二十二年,林仰之,号海峰,中解元,官至南京国子监丞。嘉靖年间,仰之孙天德,任广东廉州府推官,转云南路知州。林丛槐,字应昌,号三庭,登丙辰科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林宪卿,万历庚子中举人。林一柱,字廷郢,号璞所,万历丙午举人,庚戍(1610年)进土,官至湖广道监察御史,转巡按南京应天府监察御史。熹宗天启初年,因上疏历陈时弊,被排斥回乡,及再召,而一柱已卒。走马人林氏奉一柱为祖佛“林府都察”,乌涂村奉为“林府王爷”。继有林道推(天德子),登万历丙辰科进士,初授大理寺评事,迁梧州知府。林谦复,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举人。
(十)九牧龙田派
锦马始祖林翘派下,七世勤,字致谨(闽林二十五世),于宋中叶移居于马巷田边村,灯号龙田(分堂号)。七传至林同(字子野),随叔仕望(任福州武弁)住福州,入赘陈太史家,永乐五年任同安训导,著有《铜鱼集》。至十一世樟茂,生子四,次子瑶,移居下沙溪。三子玖,号龙华,嘉靖癸未选为岁贡,著有《龙田遗稿》。至十七世振西,先移居同城溪边,因倭患迁界,徙居新圩。老年得子维嵩、维六(渡台居彰化子龙庙庄)。振西身后,维嵩举家移居马巷古安。有子宸梁、宸柱、宸桢。分住马巷街。宸桢曾孙锺栋,名国材,号成轩,十八岁渡台,居彰化王官四块厝庄。昭穆按锦马25世起行:孟元高振起,辉光玉树荣,时承雨露润,日映枝叶新。现行至雨字辈。
(十一)九牧((六林)莲塘派
莲塘又称内塘,刺塘。其肇基始祖系莆郡兴化宏路人,因与人口角,生起祸端,于明初来到莲塘。时其地有洪、吴、陈、高等姓氏杂居,始祖(名字失传)与人帮工,勤劳谋生。中年成家,生二子,长居莲塘,次居店头。其灯号九牧,昭穆原订:大容渊,程孔子,伯仲良,仕文元,从二世起行。续订盛世昌名扬祖德,华堂昭穆振佳声。近又续订:宗传信义宏图远,族衍龙麟海日腾。现行至穆字辈。
莲塘长房五传至程道移居马家巷(今马巷街),六世孔翰分派祖厝口,至十一世兄弟四人,分住东头柱,箖埔柱,泉仔墘柱,三落柱。十二世有堂兄弟二十五人,世称四子廿五孙,遂成大族。清雍正四年,有林光元中武举人(县志载榜姓李)。乾隆年间,东头柱文聪次子元由渡台,居台湾浪娇。泉仔墘柱仕志之子文信(十二世)移居宏路(袭用始祖原地名),为今宏路村六柱是也。
康熙后期,程道裔孙林盛联,其子林芳德以经商发家,成为马巷大富豪,号称林百万。雍正七年由监生捐职州司(从六品),为人急公好义,捐献百金重修梵天“文公书院”。乾隆九年捐资助重建马巷文昌阁。乾隆十二年又捐资倡改岳口“理学名宦”石柱木坊。其儿子中桂,为娶安溪李太史光奥之女(宰相李光地侄女),特建“栖云楼”,俗称梳妆楼。芳德有六子,分居六房。长房居后林,二房居书院后,三房居六路,四房居四房林,五房居大宫口,六房居梳妆楼。有孙廿八人,世称六子廿八孙,遂成马巷望族。其后乾隆时有附贡林添筹,武举人林长膏。灯号、昭穆依莲塘世谱,现行到堂字辈。
(十二)九牧前宅林家
内厝镇前宅、古店二村,是同一始祖开基。其祖先是马坪派下四石柱,徙居南安溪南上厅,再分支移入同安内头,转古店,后定居前宅村(其始祖名字、时间不详)。前宅始祖生四子,长子次子世居前宅,三子回住古店,四子移居南安后坝,各自发展成族。灯号沿用九牧,昭穆自订:万世子德以从道,朝廷任用逞英豪。传芳绍业田绵远,华美日新景福高。
(十三)九牧(峨山)溪埔下林家
莲花镇溪埔下林家,其族谱载:“考自九牧蔚起莆田,而我闽望族,及分支宅聚海峨,而澄邑巨宗”。明嘉靖六年(1527年),其始祖达观与始祖妣马氏,肇基溪埔下林家。阅世相传,至七世日腾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修家谱,有记开基祖由霞漳海澄六都四图河迁居。灯号沿用峨山(分堂号),昭穆为:逊乾汝起,甫鼎赐元,文光初振,华国声瑄。从二世起行,今为第十八世。
(十四)西河四口圳林家
明嘉靖年间,有林丽彩自海澄县三都新垵林东社,移居于同安西五都四九圳(亦称四口圳)。丽彩生俊德、进童。俊德生春伟、春勋、店雄。店雄生二良、三光。三光于清初渡台,居台湾府檨仔林,三光之子国然移居彰化,其子勋文又移居淡水厅竹堑城,其间有回四九圳,出千银修建祖祠。勋文之子绍贤,授封资政大夫。绍贤之孙占梅,因办团练抵御外侮有功,以贡生迁知府,复加布政使(县志有传)。而四口圳后裔,由于兵荒马乱,难于安居,相继外移。至民国间,宗祠倒塌,部分族人移于同宗新厝顶,合族而居。原四九圳灯号西河,昭穆不清。1990年在台宗亲来访,提供其昭穆为:开国勋臣忠节义,传家事业礼诗书,箕裘克绍追前哲,大振门庭乐所居。
(十五)西河瑶头林家
瑶头村后巷角林氏,其祖先来自海澄新垵林东社(其始祖与迁入时间不详)与四九圳林是同宗而分移的,历世两地以族亲往来。灯号西河,昭穆现行:万年高德,百世咸恩。
(十六)安平南门内林家
同安城关南门内(地属铜鱼馆)林氏,其祖先是晋江安平人(今安海),于明末到同安做官而定居,后世祖林笃园开发成族。时有林圯从郑成功抗清,清兵陷城,族人同遭杀戮。后裔分居于南门内、大埕内及溪边头等处。其号为安平,昭穆无立。
其派下林圯,为延平郡王郑成功之部将,屡有战功,为参军之职。佐郡王攻复台湾,驱逐荷兰人,实行屯田。圯率所部赴斗六门开星,其地系土番游猎区域,引起争战不休。后因土番人多势众,力战不胜,圯宁死不弃所得土地,相持数日,食尽无援而牺牲。后居民合葬之,其地名林圯埔,现有林姓居民数万人。
(十七)九牧美山林家
内厝镇美山(又名尾山)村,灯号九牧。昭穆□□□□,现有德启,行至启字辈。其派下林友木盛,早年参加革命,现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少将。
(十八)柏业堤内林家
汀溪镇堤内村林氏系柏业世系。柏业五世安寿(字禄而),于明洪武年间肇基安溪桂林。七传至天春(子华第四子),于嘉靖年间由桂窑屈尺移居堤内。昭穆沿用桂林禄金生分每,子天有润仕,同登理道家,孝友传宗本,文章耀国华。现行至二十二世章字辈。其十三世理信,往澎湖,十七世友鹅往南洋。
远播台湾的宗亲概况
据林嘉书统计,明清时代同安林姓移垦澎台先祖共有49人,在台宗支78支,为第二大姓。最早入台者为林达于明崇祯末入垦白沙,郑氏部将林圯随军入台,开发竹山,明郑时林三光入垦新竹等。清代入台者更多。
1、新店镇山头村,潜、遵、哲等人于清中叶往台湾,聚居于彰化番仔(土穵/合体字)王爷宫。现彰化王功等四个村及台中县蔗廓乡等,人口四五千人。2、西柯镇下山头村二房六路派下有兄弟二人于清代移居台湾,肇基台中县瑞井、龙岗村。
3、新民橄榄树村(官浔分派),其十一世林霍(世称“文学祖”)的后裔林生辉之子世仪,于清嘉庆年间渡台,居台南市辜妇妈庙街,书香传世,蕃衍成族。
4、新民镇四口圳村,其五世三光于清初渡台,居槎仔林。其子国然,移居彰化牌头背庄。至孙国勋,又移住淡水厅竹堑城至今。其后裔林占梅,官至台湾布政使(县志有传)。
5、马巷镇井头村,二世朝仁,移居台湾艋舺。二房八世克静移居台湾。十二世佐齐、佐评、佐我俱居台湾南路万丹。十三世德彪,移居台湾竹堑(其祖居五落,叔父居麦寮)。
6、马巷龙田派,三田世系廿二世钟栋,于清乾隆年间(十八岁)渡台,居彰化王宫四块厝庄。
7、西柯镇潘涂十五世林含、林语,十六世林岳、林牵、林盛心,约于明万历年间,相继渡台。
8、西柯镇官浔村,十世益邦,行伍出生,官台湾镇总。其后代留居台湾(住址不详)。
9、内厝镇莲塘村,十三世元由于清乾隆年间,举家移往台湾。其子盛面、盛语、盛洁、盛料、盛服、盛茶。有孙世欠、哉、来、凛、仁里、包卿、伍员等发展于台湾浪娇。
10、马巷龙田派十八世维六,清初渡台,居承天府辖子龙庙庄。林佳(名皆)渡台居竹堑。佳生四子:惠、庇、元、锡(早夭)。惠之长子振看,移居宝斗。庇移住王宫,庇之第五子振番(又名振聚)移居新竹。廿四世清科也渡台。
11、新民镇湖井村原有“霞岭”派下,五世四房于明代移居台湾桃园,其后世情况不明。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林家瑞 整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