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北门岱北陈氏族史琐谈
陈金城
同安北门外陈氏家族属南院太傅衍派,灯号“岱北”。据《南院开基漳泉陈氏世系谱》记载:南院一世祖陈邕(646-740年)生有四子一女,第四子夷实赐进士及第,任屯田员外郎,卒于光州固始县。实生独子陈翿,“分龙溪北溪新埭角尾曰‘岱北’,后分衣南山大溪莲花新亭洪茂松柏堀等处”(按:地处海澄月港西畔)。可见“岱北”开基祖乃南院三世祖陈翿,由漳州始迁龙溪九龙江下游(俗称“北溪”)。同安北关陈氏祖祠有遗联曰:“漳龙衍派家声远,岱北分支世泽长”。清楚地揭示了陈翿率家西迁龙溪,开基“岱北”的历史,按一般规律推算,其时应在唐中期“安史之乱”稍晚(约在八世纪后期)。同安“岱北”族人世代相传,说祖先系明代由灌口贞岱迁入同安北关,故取灯号为“岱北”,显然错误。
北门外陈氏十二世孙陈少举于民国 16年依旧家谱和祖祠神主资料编纂了《宾礼公开同陈氏家谱》,内载:“同安北门外陈氏太祖讳宗孝谥敦素公,生于明成化十年,卒于明正德丁卯(1474-1507年)。其子宾儒、宾义、宾礼昆仲三人于大明时由漳州南院迁居同安,长房居城内,二房居碧溪,三房宾礼公择居北关外,尽买周姓宅地建大厦一座三进两护廊。又向长兴里安岭保林姓尽买五龙楼山两大仑为坟山(现四林水阁内村五龙楼),后并置祭田36坵授在社宗人掌理,年收租钱数千钱”,至于宾礼昆仲入同具体时间,甚为模糊。笔者推算:太祖敦素享年仅33岁,则宾礼大约生于明弘治后期(1500年前后),太祖辞世时,宾礼尚在童年,至昆仲三人迁同时,即独立分居三处,且宾礼择居北门末久,即买地建大厦三进,又置坟山两仑,祭田36坵,不但经济已能独立,且饶有积蓄,此非壮年不能为,至少应在35-40岁。据此推断,宾礼入同开基的具体时间应在明嘉靖中期(1540年前后)。此时期捐税如毛,度日艰难,民间有“嘉靖嘉靖,家家皆净”之谚,又行里甲包税之制(选农村殷富户为里甲,令其包征缴纳乡里税粮,有逃逸农户,里甲坐赔),宾礼昆仲或为里甲之累,不得不携眷逃同(族长辈有“祖宗系打税吏逃难来同”之说,可为旁证)。
据《家谱》北门陈氏自宾礼明代开基至今已传16世,历450余年,但自南陈三世陈翻由漳州西迁龙溪开基“岱北”至同安北关始祖敦素之间历时700余年,中间世系空白。查民国《同安县志》卷十三,发现载有“明正统癸亥(1443年)贡生陈由中”,下注“北门人,江西九江推官”。则北门在宾礼公入居之前,早已有陈由中家族居住矣,不同支派而己。又据陈支平教授《福建族谱》一书资料:“陈由中有兄弟四人,其弟由德系明天顺甲申(1464年)贡生,与兄由中合编祖谱,成化八年(1472年)成,今存其序曰:“沈井与姑井、马塘共承一脉分为三支,沈井号龙山,姑井为凤山,马塘为鹤山”。又自称为陈义十世孙。查陈义名恕,浙江人,南宋乾道五年进士,为南陈太傅陈邕十五世孙,官谏议大夫,太仆寺卿,赠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其后裔有以其封爵“银青”为灯号者,如沈井、姑井、马塘及马巷后亭街“朱陈家族”等,那么现北门岱北一支源流何处呢?据《县志》所载,康熙朝附贡有陈昌熙,记为“白鹤山下人”。而北关《陈氏家谱》载:“五世昌熙(1683-1747年)讳聪官、字载侯,号达睿,岁进士”(注:县志进士录无载),可见县志所载“白鹤山下人”错,应为北门人。且北门陈氏堂号“岱北”,非鹤山(马塘)陈氏的堂号“银青”,显然不同支派。《家谱》载始祖敦素墓葬长泰,说明其先世居长泰。北门岱北陈氏十世、同安大横街“亨泰药房”的创业者陈志灶,其原配夫人也为长泰人,卒后墓仍葬于长泰,后裔称其为“长泰妈”,与始祖敦素卒葬长泰二事观之,可能即是叶落归根、怀念长泰祖籍之举。综上所述,北门陈氏可能祖籍在长泰(明时属龙溪)。但明成化间宾礼由长泰迁入同安北门时,北门早有贡生陈由中家族定居了,不能称是北门陈氏之开基祖,仅是北门“岱北”一支的开基祖而己。现北门陈氏除“岱北”一支外,尚有“轮北”陈氏后人居住,属浯阳一派,由金门分居来同。
有关同安北门陈氏祖先的生平事迹,《家谱》不载,令人遗憾,仅拾“家谱”中只言片语,摘其要者简录如下:
同安北门“岱北”陈氏世代业农,辅以经商,三世孚吉(1624-1714年)系明末清初人,事母至孝,又享高龄,名重乡里,蒙当道赐匾举“乡饮大宾”(即汉魏“三老”之属),不幸于康熙五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夜(1714年)住宅失火,连焚前进二进,孚吉与元妣杨氏在熟眠中罹难,享年九十一岁,妣年八十八岁,家道从此中落。133年后,八世朝觐、好理兄弟经商发达,才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建大厦中进,奉为祖祠。
北门陈氏祖上有功名的不多。据《家谱》载,四世醇哲(1654-1703年)系清初太学生。其独子五世昌熙,系康熙朝进士(查县志实为贡生)。六世雋伯(字光璋,号明敏,1704-1758年)系雍乾朝太学生,八世朝觐(字宏毅,1796-1860年)、好理(字密察,1799-1878年)皆有“朝议大夫”荣衔(从四品)。好理第五子九世子金(生卒年月不载,推算应生于道光)为光绪朝进士(县志无载)。第六子九世子端(咸丰?年一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有六品军功。有秀才(庠生)功名者,也仅三人:八世文山(1792-1819年,字陟彼,号鸣岗,在台湾进学,往台经商,卒葬嘉义),文开及九世子权(字荣,官名邦荣,邑武庠生)。
北门陈氏祖上功名不显,但在商界却甚有声誉。特别在医药行业,可谓“世家”。据《家谱》载:八世朝觐公在道光年间创办“承德药铺”,其子子润承其业。朝觐胞弟好理也创办“承源药铺”。兄弟医、药并济,善声远布,当道封赠“朝议大夫”荣衔(可能是捐衔)。九世子纪又创办“承义药铺”,子聘创办“仁德药铺”,子雅壮年南渡暹罗(缅甸)创办“德生药铺”。十世志灶原在铺前街“万全药店”当伙计,自学成医,壮年赴南洋行医六载,稍有积蓄,归国后于光绪年间在大横街头创办“亨泰药房”,子隆坦承其业,父子医药兼济,以善行信誉蜚声银邑,并投资厦门“新藏益”、“和记”中药行。坐堂名中医先后有十世志南(号南非,儒医)、吴旬甫(光绪秀才,名中医吴瑞甫胞弟)、颜悟都等。营业至解放后公私合营。“亨泰药房”与“坤和大药房”作为建国前同安医药业的翘首,被《同安商业志》专文记载,其简史在《同安工商史话》与《同安文史资料》发表。可以说,北门陈氏家族对同安医药业的发展是卓有贡献的。
《家谱》尚记有二事,可为《县志》补笔,附述如下。
一为好理长子九世子焕于清光绪廿八年七月初八日(1902年8月11日)郊游南门外,忽遇暴雨,急避桥市烟馆,不幸暴雨连夜,东溪泛滥,水漫桥面数尺,桥梁连店屋俱圯,子焕罹难。此记载不仅如实记述了1902年8月11日同安大水灾、冲圯南门桥石梁桥店之史事(县志缺载),还证实了直到1902年,南门桥仍为明代的石构古桥。桥上筑有小店屋(西桥也如是)。《县志》所载明隆庆县令酆一相拨南门桥税充文庙学子膏火费一事,并非征收“过桥税”,而是征收桥面上“桥市”、“桥店”营业税。明时桥店、桥市大多为饮食摊、小百货摊、水果摊和赌摊,至清后期则出现鸦片烟摊。“桥市”、“桥店”的记载可为《县志》补笔。
二为陈化成捐修同安小西门内“南陈太傅祠”之事。此事只是口碑相传,《县志》、《家谱》均不载。但《宾礼公开同陈氏家谱》却载有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十一月初九日子时,(北门陈氏太祖敦素忌日),北门陈氏后裔奉敦素偕太妣王夫人神位入祀太傅祠崇德堂一事。进主大典一般均在祖祠落成或重修竣工之年举行。如陈化成有捐资重修太傅祠之事,则时间应在嘉庆十五至十六年,时化成在铜山峰火参将任上,不在厦门驻节。笔者考察太傅祠“崇德堂”后檐石刻八卦,也应是清中期遗物。因祖祠装饰石刻八卦盛行于清中期以后而少见于明代,这与清代理学盛极,道教在上层遭到冷遇,转而泛滥于下层民间有关。故现存的太傅祠崇德堂应是在清嘉庆十五、六年间重修的,但祠堂的整体规制、布局则仍保留明代宗祠建筑的特征。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