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陈姓源流

陈加锥   林勤石

(一)

陈氏原为妫姓,舜帝的后代。舜帝生于姚墟,都于有虞。舜帝的三十三世孙阏父,仕周,官居陶正。阏父生子胡公满。周武王克商后,以元妃女大姬配给胡公满为妻,并封胡公满为陈(今河南淮阳)侯,奉舜祀。

陈国后被楚灭,胡公满裔孙有以陈国的陈为姓的,有以胡为姓的。胡公满九世孙厉公佗生子完,完于周惠王五年(公元前672年)避祸奔齐国。至二十三世孙陈成子,竟当了齐国国王。至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591年),改姓田,为田成子。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田姓裔孙田和为诸侯。后齐国被秦国所灭,田氏迁于鲁。传至恢,因避乱改姓妫。传五世至敷,复改为姚。这就是姚、虞、陈、田、胡五姓之由来。

胡公满四十五代孙翔,官居御史中丞。翔生宇,宇生麒,官拜御史大夫,先居浙江吴兴武康,后徙居河南颍川。麒生三子,长子窬,次子邃(浙江吴兴五姓始祖),三子实,世居颍川。其裔孙尊陈实为始祖,颍川为堂号。

另外,周封仲雍于虞城,其子孙亦以虞为姓。隋初,白永贵改姓陈,谓“万年陈”。鲁相无子,以外甥刘矫为嗣,谓“广陵陈”。侯莫陈之后亦改陈姓。周之胡国于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被楚所灭,其子孙亦以胡姓。后魏纥骨氏汉化之后亦改姓胡。

陈氏得姓有以上四源,四源中以舜裔一支为主干。晋永嘉之乱,太尉陈伯轸南渡居曲阿(今江苏丹阳)新丰湖,其孙陈逵为长城令(今浙江长兴),乃迁浙江。其后裔即为陈霸先,子孙遍布江南闽粤(《唐书·宰相世事表》)。

(二)

颍川陈姓入闽,主要有三支:

其一,颍川始祖陈实派下第九世陈霸先受后梁之禅让建陈朝(557~589年),历三世五帝而亡于隋。陈朝二世宣帝陈顼之后,宜都王陈叔明十二世孙陈旺于唐天宝间定居江州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十三代同居,历时230多年,人口3900人,唐宋两朝皆赠“义门良家”,是为江州义门派。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救令义门陈氏分庄,子孙分迁全国各地291庄,其中有陈辛入泉,陈魁入汀。

其二,陈实派下第九世霸汉的四代孙陈政,世居河南光州,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入闽,屯军绥安县(今漳浦县)。其子元光(字廷炬,龙湖,开漳圣王)代领父军,被封为岭南将军兼漳州刺史,开漳泉二郡。711年征伐广寇时殉职。其派下子孙为“将军派”。

其三,陈实派下第九世霸图五代孙陈忠,原籍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万年县红固乡胄桂里(系陈实第十四世孙)。忠生子邕(南陈二世),唐神龙初进士(705-707年),官至太子太傅(太子李隆基的老师,其裔孙为太傅派下)。因与宰相李林甫不协,唐玄宗开元廿四年(736年)被谪入闽,先住福州三山,后居仙游枫亭井上,继而移居惠安社坛后,又徙居漳州通津桥头(即旧桥)南驿路南山下。邕生四子一女;夷则、夷锡、夷行、夷实、金花。夷则于唐德宗时官居金紫光禄大夫,夷锡为谏议大夫,衣冠填门。因筑室备钟鼓楼台,宏其园囿,州府参谤逆谋,以“僭越”罪密告京畿。时夷则、夷锡官居在外,夷行、夷实尚幼。其女金花(号金花郡主)谓父曰:“今日之事无可奈何,幸唐奉佛,可将家宅变为寺宇,物业尽行施舍,庶可弭谤而免祸”。陈邕依其言,金花遂削发为尼,用自己的头发墨写“悠然”二字悬挂于佛前,终生奉佛。后迁居三都后水头。该宅称“南院”。邕卒年九十五,加谥忠顺王,父追赠鄂国公。

夷则及弟奔丧毕,夜梦隐于禾田,见一禾出二穗。唐建忠二年(781年),夷则与子俦(著作郎)举家三百四十余口,迁入嘉禾岛(今厦门岛)。登岸后,因住室未建,先搭草寮暂住,人称其处为“陈寮乡”。又因常洗马于坑水间,故称洗马坑(今厦门马垅村)。后来逐渐购置业产,建筑住宅。住宅之西北有一岭,曰薛岭,太子侍读薛令之孙薛沙就居住在岭北,而夷则居住岭南,时人称为南陈北薛,此陈氏便为“南陈”,这是“南陈”的由来。(陈邕及其子女史事时间有误,见本文编者按)

(三)

据1987年人口普查,同安的陈姓共84730人,为同安县第一大姓。陈氏在宋、明、清科举中金榜题名者也居全县第一,进士25名(宋7,明8,清6,明武进士3,清武进士1),举人154名(明41,清69,明武举人7,清武举人37)。同安首末二进士,都叫陈纲,第一个陈纲是宋淳化三年(992年)进±,末一个陈纲是清末废科举前光绪甲午乙末(1894-1895年)乡会试连捷登进士第。陈氏历史人物很多,最著名的有郑成功的参军、东宁总制使陈永华,清末第二次鸦片战争抗英民族英雄、江南提督陈化成,毛泽东誉为“民族光辉、华侨旗帜”的侨领陈嘉庚。陈姓分布概况如下:

一、侯亭陈氏:

南宋末(1278年),元兵入闽,南陈后院被乱军烧毁,家人四处逃难。南陈二十三世仁秉由嘉禾迁居同安县翔风里十二都封侯保山侯亭(原地名店里,现同安县马巷镇山亭村)。仁秉有三子,曰妃辂(大娘王氏出)、妃振(二娘蔡氏出)和嗣子妃英。妃辂生二子,长子荣芳,分居店顶,其派下至九世渡台:次子荣美,分族侯阁,九世绍国分衍巷仔内,振国分衍四柱份,裔孙徙居台北树林镇。妃振生三子,长子孟山,分族大房长份,派下徙居台北仁隆;次下孟畴,分族侯亭:三子孟苑,徙居嘉禾店前(灯号昭穆自编)。妃英生二子,长子玛恍,分族漳浦鉴湖;次子辉孙,分族南安州二都霞美,其派下旺宗分衍安溪龙门山头陈;思履分衍潮堂;思展分衍霞美。侯亭宅内份观福(六世)分衍芸头。

由侯亭分衍的主要有马巷镇亭洋、店顶、侯阁(后郭)、普头(浦头)、下边、新乡、利来尾、黄厝、坑尾、塘厝港、前庵、山顶头、古垵、朱坑和下店里、马巷牛磨巷、卧龙边、上下内田、则大行等,新店镇和美、金沙尾以及彭厝的霞美、普边、东普,内厝镇蔡塘,新圩镇芸头、蕴溪、御宅,大嶝镇嶝崎。南陈二十四世福全,其五世孙改朱姓,分衍马巷街后亭、桐梓。

侯亭二世妃振派下于清雍正、乾隆年间迁台湾定居北投区一带,现繁衍裔孙数万丁。其中较茂盛者有五支派,即妃振长子孟山(侯亭三世),分衍大长支派;妃振次子孟畴,生子感宗、应宗、润宗。润宗分衍相公支派;应宗生四子曰全、不知、普治、泗。全分衍宅里支派;普治分衍后普(后浦)支派;泗分衍后壁份支派。此外,侯阁(后郭)妃辂派下也迁台。

侯亭灯号:颍川。昭穆:伯仲庆作仁、妃孟宗普存,共十字,后以千字文每句其中一字,即天、宇、日、辰、来、藏、成、阳、云、结、金、玉、剑、珠、珍、重、海、麟、师、官、文、乃、国、唐、民、发、道、平、育、臣、遐、宾。暂编三十二世。

二、官山陈氏:

官山陈氏始祖(名讳失传)。河南省汝南平舆人,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始祖曾从事王审知于同安。其子四翁,爱其山川风水之美,择绥德乡同禾里官山筑室以居(现马巷镇内官村)。“初人事蹉跎,难以繁衍,曾历四世三僧七代单传”,至第九世,人丁稍蕃盛,十一世福山,洪武甲戌科进士,任永州零陵知县、文渊阁编纂官、庆州泷水教谕。福山的老师张定礼(泉州人),精通堪舆,发现其宗祠及先祖彦长的墓穴坐向不佳。经改建后,果然子孙繁荣,人才辈出(编者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人口发展过速,各姓皆然,与堪舆无关,此乃附会之说)。其分族他州外郡及海外者也多。至今,已分衍十几个自然村,14000余丁。主要分布在:马巷镇内官、东边、青泉、何厝、双溪湖、垵边、上吴、下厝、仑头、洪坑、后溪、小后者、胡厝、竹仔脚、新厝下、长生洋、后垵,内厝镇路下、坝上陈、营上、下沙溪,洪塘镇陈村、前垵顶、前垵下、陈龙秋、许垵、苏店、内宅顶、内宅下、枋厝、祖厝边、小古宅、顶店、三忠、枋兜、下茂庵、沟墘、后曾、坝口、朝拜埔,石浔,五显镇布塘、陈钦寮、缉熙亭、东行、棋盘厝、竹仔林、乌石、跷内等村,另立昭穆:公侯克绍伯,启式企延承,秉必如意霄,舜绪朝进丁。汀溪镇南门、新厝、汤里、仙坪脚村,另立昭穆:孔文朝邦国,君德振鸿猷,霄哲祈常继,公昌启运修,祖上贻谋善,孙曾守业长,传家惟孝友,佐治必中樑。

由马巷内官分居安溪,宋末元初由安溪分居西源,后再分居祥桥一甲,另立灯号温源。

南安县水头镇埕美村、石井镇东柄村陈氏也从官山分衍。

总灯号:官山。昭穆:四六八均芬,德彦汝友文,口惟孔孟世,朝以士允子,公侯克绍伯,启式企延绳,秉必如伊肖,声咨肇晋征。上列四十世,后又续编二十世:衍武宜善继,宗泽庆恒长,贤才开瑞泰,良佐显祯祥。

三、丙洲陈氏:

丙洲陈氏开基祖有瑞,号居义,字永兴,乃南陈十六世祖福庆之曾孙。祖父均名(十七世)、父仲玉(十八世)。明洪武年间,有瑞自嘉禾屿陈寮洗马坑“隐海屿(同安县民安里十一都丙洲屿),不求闻达,素守清白”。有瑞生复道(二十世),复道生直毅(长)、直玄(次)。直毅生三子:长子文宽、次子文顺、三子文威。直玄生四子:长子文英、次子文直、三子文静、四子文授。与丙洲同宗有马巷镇陈下厝、陈头村,播衍厦门市区达万余人。有瑞九世孙士朝之子大碧、大刘、大永、大山、大权、大六等六人于清顺治十三年迁居台湾,先住溪沙尾,以后分居头前庄及溪洲底等处,后一支迁北投。另一支迁浙江洞头。三房一支迁广东海陆丰石壁。

灯号:颍川。昭穆:永复直文钦,中甫嘉士大,谦徽光前业,懿美裕后昆,礼义传家宝,诗书奕世尊,慈谟贻燕翼,迪吉惠更勤。

陈下厝、陈头另立昭穆为:公侯百子孙,经伦勇代烈,君则显朝廷,有志赐庆成,臣忠扶太平。

四、浯阳陈氏

浯阳始祖达,生于唐昭宗光化年(898年),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阳翟村(两汉时属颍川郡)。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年),闽王王审知榜求元光后裔,达与兄通同往见,王留麾下,任达为承事郎,领父命奉镇同安浯洲盐场(浯洲即今金门县,原属同安县辖),后在浯洲择地定居,沿用祖居地村名为阳翟,创分堂号语阳。

达生三子:洪济、洪进、洪銛。洪济任承事郎,管盐场事,生三子:紝(字梦龙)、纲(字梦里)、统(字梦宗)。纴袭承事郎,管盐场事,生子定。定也袭祖业管盐场,生子彬。彬仍管盐场事,生二子,长子大灿,次子大俊(分衍前后仓)。六世大灿(字光庸),任承事郎,管盐场,生六子:建、通、迪、迨、进、遂。遂为僧。建、遹、迪、迨、进,以“仁、义、礼、智、信”为五房,于宋乾道元年(1165年)建“五恒祠堂”。

智房派下十四世大益(字承愚,号谦斋)生五子:鲁潜、鲁寅、鲁习、鲁吉、鲁加。鲁吉、鲁加兄弟二人于明代徙居同安阳翟,其裔孙尊大益为开基始祖。鲁吉(字孔惠),生子弘光,居同安阳翟东西亭。鲁加(字孔亨),生昊、铎、旻、昂,居同安阳翟。昊、铎、旻、昂、弘光为今阳翟五房祖。

鲁潜(字孔昭)生钩,分衍陈坂、灌口阳翟。鲁寅(字孔存)生子源逢,子孙迁居漳浦西门外。鲁习(字孔时)生子厚。

鲁加次子铎,生四子,长子山,为阳翟二房长;次子嵩,居泥山,为阳翟二房二;三子幽,居祖厝边,为阳翟二房三:四子嵘,为阳翟二房四。鲁加派下七世孙(浯阳二十二世)亨徙居安溪。业(鲁加派下七世)迁居苏厝。昌祚、昌祉(鲁加派下七世)传新厝、旧厝。信房廿四世沧浯分居马巷代翟即大宅。信房第二支第十五世伯璋迁居莲花澳溪、内林。

西柯镇泥山,莲花镇溪埔店、山前,大同镇后亭,汀溪镇弯坑,新民镇霞美、杜桥,新店镇大宅、后宅为阳翟分衍。

灯号:浯阳。昭穆:志克卿允子,公侯伯仲延,笃庆丕先德,昭谋演其贤。

大同镇社坛、上田、石门、胡厝宅、上枋、东洋、郊边、浮莲、双笕、五峰埔、下寮,五显镇后溪、崎路、后烧,昭穆与阳翟一样,另立灯号轮北。

同为“浯阳”衍派,直接从金门分衍的有大同镇埔地村、下间村,自立昭穆:元太存天光绪庭,文君希瑞振其德,功侯百世子亦成,仁义礼智建大业。

从金门东埔分居的有内厝镇蔡塘村,自立昭穆为:……紫联芳茂忠孝进家声。

五、浯江陈氏

浯江始祖为陈达三子洪銛、字天举,任泉州卫指挥使,分居浯江后行,创浯江派。

从金门县分衍的“浯江”陈姓有莲花镇溪埔、内林,汀溪镇水路村,自立昭穆为:……垂芳开万亿,英俊发光辉。

莲花镇顶田洋、下田洋村,自立昭穆为:文明丕启,奕世基承,万绥厚禄,滋代丰享,万年安缉,为善益兴,勉尔继序,永信服膺。

大同镇岳口村自立昭穆……祖德英俊才。续编:祖国富强千秋庆,人民江山万代红。

从金门下坑分衍的内厝镇曾厝村,西柯镇西浦村、渐前村、番仔厝村,新民镇赤坪村,自立昭穆:秋尚士国忠,恒懋尧舜禹,伯子公侯可,期诗书为上,用是振发,千载垂芳。

六、浯浦陈氏

新店镇浦尾村从金门分衍,自立灯号浯浦,昭穆:庭守成,大君伯,子男伦,行克敦,光世泽,叔先绪,启后均,温勤让,怡谋远,益荣昌。

七、榕溪陈氏

始祖六郎公,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居于晋邑陈卿村,宋僻居浯岛下坑,后因海盗猖獗,子孙离析各地,东溪一世祖大临徙居温陵(泉州)。洪武丁卯年(1387年)东溪三世祖奉礼,到同邑东溪买田筑室以居,祖、父亦迁东溪。清嘉庆年间,衍派贵州;民国初因战祸和瘟疫,迁徙台湾及东南亚,以星马两地居多。

大同镇顶溪头村从金门分衍,自立灯号榕溪。十三世自编昭穆:宗良周应,尔嘉于基,侯伯君公,振文维治:续编:敬教伦典,厥孝聿追,忠贞世守,列谟乃丕。

八、南院陈氏

内盾镇新垵村、田中央村,从金门新头分衍,灯号南院。昭穆:天朝邦国,延绵其昌,加学千连,报成统仕。

新民镇后溪村,西柯镇刘埭村,从集美分衍,灯号南院。昭穆:元享开世运,温燕移迹毛。

汀溪镇军山村、芸山村,从五峰埔分衍,灯号南院。昭穆:志钟伦沧尝,育才论惠章,链桂光灿兆,镦树凝周城,忠德太涌固,坤宣未科丁。

内厝镇曾厝村,从漳州分衍,灯号南院。昭穆:起昌大时永,延珩是天长,得庆思恩厚,念祖守法言。

莲花镇盖集尾村,新民镇金岗山村,从漳州分衍,灯号为南院。

九、颍川陈氏

新店陈坂村、白头村,灯号颍川。从福清江阴乡泽水村占泽社分衍,昭穆:金汝朴炳培,银沧榜焕士皆,锦滋樟煌坤,铭堡柳渊塘,锡河扬炽场。从金门斗门村分衍的,昭穆:文阳克存学元甫,禹锡玄圭奏永澄,江淮河汉朝宗凝,奇勋伟列咸熙绩,受命维新保佑成。

内厝小光山村、内头村,灯号颍川。昭穆:周凤懋可均,存诚俾永云,克肖如前哲,皆吾煚种伦。

内厝镇古山、良山、东美、黄山、美洋,五显镇垵炉、西坂、新宅、秀人尾、洪厝、水果内、寨仔山、过溪、白石、下寮、下埔、过山埔、溪墘、新泉、新丰、邱厝、梨仔林、庄上,汀溪岳口、土寨、香埔、吴厝村等,1972年从南安县九都移民,灯号:颍川。昭穆:朝廷崇宏道,家国尚材良,光卿维忠孝,孙胤世招阳,圣贤重礼让,师儒教文章,高曾垂规矩,奕业继馨香。

十、云岭陈氏

浯阳陈氏智房鲁潜生钩,徙居陈坂(今属新店镇),再从陈坂分衍新圩镇诗坂、下埕、东寮、蒋尾、廊内、岩后、院西、井上、树兜、下洋、新圩、御宅、马池、林尾、何宅等村,自立灯号:云岭:昭穆:明扬首秉光,崇子大克世,家有启承肌,国尚公卿臣,文章绍伟烈,茂敏邵芳菲,汀怀标卓鉴,静养励清修。

大嶝镇溪墘村,从陈坂村分衍,自编昭穆:霞南德泽长,卿相兰桂香,金诸成闰焕,奕业荣精祥。

十一、银青陈氏

以唐陈邕十五世孙陈义(名恕)为支派祖。陈义为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官谏议大夫,太仆寺卿,赠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后裔以其荣衔银青为分堂号。陈义十世孙陈由中(北门人,明正统朝贡生,江西九江推官)曾撰族谱序称:“沈井前与姑井、马塘共承一脉,分为三支。沈井号龙山,姑井为风山,马塘为鹤山”。今银青陈氏分布为:

马巷镇沈井、内田,新圩镇芸头、温溪、曾坝洋、同光,大同镇下魏、后亭,大嶝镇嶝崎,新民镇上院、乌山、林窑、上坑,凤南农场新塘埔村,灯号:银青。昭穆用千字文每句其中一字。

十二、漳南陈氏

莲花镇南山村(今名蔗内),系明仁宗洪熙年间余氏五世祖余子玉(讳德(虔月/合体字))从漳州府靖城沥水乡迁居同安,其子余怀珍娶妻陈氏,改从妻姓。灯号漳南。昭穆:德维宗道,端怀尧钦,继惟兴启,隆昌盛临,懿范敬式,祖训铭箴,诗礼有志,克绍徽音。

十三、岱北陈氏

明弘治间由龙溪陈宗孝之季子陈宾礼移入开基,沿用南陈四世陈(寿羽/合体字)分居龙溪时所创的岱北堂号。主要分布在大同镇北门村,昭穆:元文子志老少怀安且吉。

十四、海同陈氏

大同镇田厝村,从海澄分衍,灯号:海同。昭穆:尔德公俊,温成君子。

十五、义井陈氏

新圩镇古井村、马塘村,灯号:义井。昭穆:天开熙泰,运会文明,龙飞云起,鹤奋上腾,凤仪炳耀,景庆齐兴。

十六、风埔陈氏

大同镇岳口村陈姓,从泉州后埔村分衍,灯号:凤埔。

昭穆:朝宗见太平,鸿温家国庆。

十七、笋山、金沙陈氏

大同镇的后亭村、岳口村陈姓,灯号分别为笋山、金沙,本源及昭穆不清。

十八、其他陈氏

在大嶝镇田墘、新店镇中保、内厝镇官塘、马巷镇各街和山头村、新圩镇七里村、洪塘镇石浔村、五显镇五显村、大同镇各街和双圳头、汀溪镇圭母岫、新民镇湖井宅、西柯镇瑶头村、莲花镇岭尾村及各农林场均有分布。

陈姓作为同安第一大姓,人口众多,明清时东渡开发澎台也较早。据澎台陈姓族谱记载,“明万历间,金门水头乡九世陈振遥开基澎湖沙港,其后族人陆续来澎。”“明天啟年金门下坑十三世陈弘标开基湖西。”明末“同安人陈一贵开垦今台南学甲,陈元、陈水池开垦今嘉义六脚,陈水源开垦今云林县”(转引自台湾林再复《闽南人》一书第二章)。同安入垦澎台的陈姓人口也居各姓第一。据林嘉书先生不完全统计,明清同安陈氏共有迁台祖98人,分衍台湾宗支数195支,居迁台各姓之首(《同安文史资料》第八辑P16表格,表中列出明万历至明郑间入垦澎台之同安陈姓先祖计九人)。


(本文根据洪坑陈延东、阳翟陈延滚、丙洲陈庚生等提供的资料整理。)

【编者按】

本文所述南陈二世陈邕及其子女之史事,时间上多有难解之处。

依“族谱”记载陈邕生卒为贞观二十年至开元二十八年(646~740年)享年95岁。神龙初(705~707年)中进士,年已60岁,官至太子太傅(李隆基的老师),因忤李林甫于开元廿四年(736年)被谪入闽。时年已90岁。唐制官员70岁退休,何陈邕年高90岁还在朝为官?

陈邕入闽辗转于福州、仙游、惠安,最后定居于漳州南山下(族谱载邕祖陈敬与元光父陈政为兄弟,故受邀居漳。元光逝于711年,只能是其子陈晌所邀了)。时应在738年前后。则文中所述陈邕建豪宅被祸之事应发生于738~739年。长子夷则、次夷锡为官在外,三子夷行、四子夷实尚幼,由女金花向父献策解危,一两年后,陈邕即逝,年95岁。夷行、夷实尚幼,年当在16岁之下,则建宅之时,邕年已93岁矣,邕生四子、五子时年已75~78岁矣,不太合情理。金花行三,如削发解危时年方及笄未嫁,则也邕公古稀之年所生。如金花年已三四十岁,则官宦之家,何以未嫁?

族谱记夷则在德宗建中时(780~783年)任金紫光禄大夫,夷锡任谏议大夫,如长、次二子系陈邕于25岁、30岁所生,则至建中时均达高龄百岁以上矣。族谱又载夷行于文宗时(828~840年)任官工部侍郎兼司空丞相平章事,且“跡书纲目”(史书),夷实也任屯田员外郎,两人在738年建豪宅时“年尚幼”,设为5岁,10岁,那么唐文宗时也已年高达95岁,100岁了,有如此高龄者还在朝为官之人吗?族谱之错谬显矣(见《南陈世系昌国西园谱》),幸此则资料文章未引用。

但文中又说,唐建中二年(781年)夷则与子俦举家三百四十余口迁入嘉禾岛。如上述之推断,邕25岁生长子夷则,则781年夷则已达110岁矣,还能健在并携子迁厦?就是其子陈俦也已80岁高龄矣。

依一般情理推断,如陈邕生卒时间记载无误,则陈邕被谪入闽应在开元初期的715年在左右,其时年近古稀。建豪宅改寺院之事应在720年前后,夷则、夷锡为显官应在开元后期,夷行、夷实为官则在天宝年间。780年迁厦应是陈俦(夷则、陈俦父子之坟已在厦门发现,推测应是陈俦迁厦后又迁葬父夷则于厦)。以上意见,供本文作者参考。族谱中唐宋以前之史事多有疑问之处,这是各姓谱牒之通病。

本文摘录于:政协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著的《同安文史资料——同安姓氏专辑》


点赞(3)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古同安四大望族

“南陈北薛”与“东黄西石”,是记叙唐代同安(当时为大同场)陈、薛、黄、石四大望族迁徙繁衍历程的俚语。张翥(宋)“嘉禾风物咏”有“衣冠陈氏族,桃李薛家园”之句,《同安县志》也有“南陈北薛”的记载,说明此称由来已久。

从《佛岭叶氏族谱》看同安先民渡台

同安占地缘及行政之先,明后期即有先民移居澎湖,据林嘉书《明清时代同安县向台湾移民史略》一文统计,明万历至永历间即有13姓41宗支入垦澎湖,后再东入台湾,其中无同安叶姓。

闽台陈姓考

陈姓是闽台的第一大姓。两岸陈姓颇有渊源,同祖同根。现就其中两支——阳翟陈、陈井陈的来历做一考证。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