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地文化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21 禾山养老院
民国五年(1916),思明县将育婴堂、恤无告堂,义仓、义廒合并,改名为同善堂,办理社会慈善救济,号称“慈幼则有育婴堂,救荒则有义仓,贫病则有救济所及同善医院,恤死则有施棺、义廒、义冢”。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19 禾山前头社的中共厦门工委地下联络站
1946年4月,中共厦门工委成立,在全市开展卓有成效的地下斗争。厦门工委的郑秀宝、梁明富经常深入禾山农村,开展地下工作,发展地下党员,培养地下群众。为了适应地下斗争的需要,在市区和农村建立了不少革命交通站、联络站、联络点。其中禾山有高崎、寨上交通站,还有埭头陈启浩家、钟宅钟国宾家、前头社林水枞家。
湖里掌故之 183 渡槽
厦门岛曾经极度缺水。1955年10月建成的高集海堤使得引水入岛成为现实。1958年,坂头水库的水通过海堤进入厦门岛,水渠从高崎到安兜,在安兜设提水站将水头提升,利用自然高差沿安兜—枋湖—薛岭—后埔—吕厝方向,流到设在莲坂的自来水公司蓄水池。
圭海四记丨叻报:厦门茶信,难兄难弟|旧报识圭海012
自从明末西方人山寨了中国瓷器后,中国对西方贸易的天平便开始发生扭转,进入清代后,福建人为了找回海洋贸易的主动性,又开发了新的出口商品“茶”,短暂性地恢复了对外贸易的荣光。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16 安兜自来水厂
安兜地势较高,自古饮用水靠井水,无法满足需求。1985年起,安兜社5个村民小组为解决群众吃水困难问题,在安兜山仔顶建设安兜自来水厂,日供水300多吨。
湖里掌故之182 石脚桶
本地乡村的井台边上,原本大多有扁状、圆形的厚重石头凿成的洗衣池,乡人称“石脚桶”。家用的“脚桶”是木头做的,直径最多也不及1米,放在院子的角落洗衣服。可能早先也用来洗脚,所以叫脚桶。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15 江头幼儿园
1960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最艰苦的时候,许多行业、单位各显神通,纷纷到市郊办农场,种粮食、蔬菜,实行“生产自救”,弥补食品不足。
圭海四记丨叻报:论新加坡义冢之设|旧报识圭海009
唐人下南洋,多半是希望能够衣锦还乡的,但面对天灾人祸,十去九丧的种种悲剧,他们也开始尝试着落地生根,以慰藉亡人虽不能还乡,但至少有一杯土可以安息。
圭海四记丨反清大事:三四岁孩童亦知大仇|旧报识圭海008
辛亥革命之前,南洋各商埠纷纷筹设阅书社及兴办报刊,以宣扬反清言论。当时,闽粤华侨积极响应,捐钱出力大皆出自本心,为后来革命的成功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