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地文化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湖里掌故之195 乞食营

乞丐,旧时因其乞讨食物而被叫成“乞食”。旧社会,天灾人祸,兵匪横行,民不聊生,不少人四处流浪沦为乞丐......

湖里掌故之194 解放厦门-松柏山的战斗

松柏山在乌石浦社西侧,海拔97米,因遍植松树,本地称松树为松柏,故而得名。山的南麓,如今建有观音寺,恢弘大观,梵音缭绕,殊不知在解放厦门的战斗中,松柏山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战斗。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湖里掌故之187 陈盏

陈盏位于江头街以北的小山下,原本“师部”边上,即今江头街道办事处以西,国宝新城-新景雅苑以及仙岳路一带。陈盏太早了,所以有“先有陈盏,才有江头”的说法;陈盏社太小了,于是有“江头一条街,陈盏两间厝”的民谚。陈盏早年就已经倒社无存,至少在1934年思明县把禾山划分为3个“保甲区”的时候,详尽地列出了禾山174个社,就看不到陈盏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