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华侨回国机工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又称南洋机工。1939年至1942年间,约有3200多名主要以华侨的汽车驾驶员和技术工人参加了南侨总会组织的“南洋华侨回国机工服务团”,回国担任中国境内紧缺的卡车司机,为保障滇缅公路的国际运输线做出了贡献。其中,有千余名机工牺牲。据统计,滇缅公路上超过三分之一的运输车辆是由南侨机工驾驶的。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洋华侨纷纷展开抵制日货、为抗日活动募款等爱国活动。基于中国沿海当时主要的交通运输线、工业和港口均被日军占领,为了运送在国外购买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当时的国民政府乃紧急建设滇缅公路。广州失守后,滞留在香港的两万多吨军火,必须转从新建的滇缅公路运入。为保证滇缅公路能够畅通无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昆明设立西南运输公司,并在新加坡和缅甸仰光设立办事处,负责把军火物资从香港经新加坡移囤仰光,然后从滇缅公路运入昆明。

滇缅公路山路险峻,因此驾驶汽车运输物资只有熟练机工才能胜任,陈嘉庚领导南侨总会,在新加坡号召南洋青年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通过滇缅公路,将战争急需物资运送往中国前线。南侨总会共召集约3200人,其中还包括一些非华族人士,还有4名女性,齐集新加坡,分成9批出发前往滇缅公路工作。莲山双林禅寺主持普亮法师支持南侨总会,将寺院空地用作南侨机工的训练营地。头几批的技工留宿在同济医院内,之后南天大酒楼义务提供住宿。第一批应招的由80人组成的“南侨机工八十先锋队”于1939年2月18日由新加坡出发,其中32人来自新加坡,48人为来自柔佛峇株巴辖。第一批抵达中国的南侨机工搭乘法国邮轮“满江红”号到越南海防登陆,转乘滇越铁路火车抵达昆明,然后到了西南运输公司训练所。此后,半年内有15批机工相继回到中国参加抗战行列。

南侨机工有力地支援了中国初期的抗日战争,日寇为切断这条中国对外唯一的交通大动脉,派出大批飞机对滇缅公路特别是怒江上的惠通桥和澜沧江上的功果桥进行狂轰滥炸,南侨机工有数百人被日机炸死。1941年1月23日,功果桥(今功果桥镇附近)被日机炸断,日本宣称滇缅公路已断,三个月内无通车希望。然而,南侨机工却从附近仓库中运来近百个汽油桶和木板,仅10个小时就用钢索扎起长达300米的大浮桥,冒着巨大的危险把满载军火物资的车队开过江去,保证了这条抗日大动脉的畅通无阻。1942年2月,蒋介石派出了精锐部队,组成了抗战历史上著名的“远征军”入缅作战。此时南侨机工不仅要抢运抗战物资,又担负起运送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的任务。从1942年3月到4月,远征军先后在同古、仁安羌、腊戍等地同日军作战,解救出被日军包围的7000多名英军。日军占领缅甸后,滞留当地的技工有不少人惨遭杀害。普亮法师在日军攻陷新加坡不久后也因大检证而在樟宜海边遭到杀害。南侨总会也从此停止活动。

抗战期间有1028名技工在公路上因疟疾、轰炸以及山路险峻而殉职。南侨机工的档案丢失,复员工作遇到难题。陈嘉庚与当局交涉,亲自致函国民政府,敦促为南侨机工返回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方便。经过努力,南侨机工得以复员。首批机工和眷属421人,于1946年10月26日由昆明经广州出境;第二批156人和第三批306人,分别于11月15日和29日回到南洋与阔别多年的亲人团聚。最后总共有1126名机工回返南洋,1072人滞留云南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留在国内的不少南侨机工失业问题仍未解决,他们联名写信向陈嘉庚反映。陈嘉庚收到信立即向云南省提出:任何单位需要司机,首先要录用南侨机工。1955年,陈嘉庚曾两次前往探视在云南安家的南侨机工。

1955年6月,在南侨机工复员10年后,新加坡华社的一些有识之士曾倡议筹建南侨机工纪念碑的设想,但因党派立场不同及时代因素,最终不了了之。1986年11月,新加坡的南洋学会在李氏基金的资助下组织了“新加坡南洋华侨机工访问团”重走滇缅公路,在昆明会见当年留在云南的部分机工,并撰写《考察滇缅公路报告书》。

1985年,云南省政府在昆明西山为南侨机工们修建了一座“南侨机工抗日纪念碑”,碑高9米,以此来纪念那些毅然回国为祖国抗战服务的华侨赤子。陈嘉庚先生生前一直对那一千多名南侨机工的牺牲感到不安,他嘱咐后人,每隔几年要去云南昆明代他祭奠那些长眠于云南的华侨青年。2002年清明节,云南电视台拍摄了陈嘉庚先生的孙子陈立人先生来到昆明祭奠南侨机工,并且和南侨机工们的后人见面的情况。

根据统计,抗战中中国军队的物资和装备几乎有一半是通过滇缅公路运进来的,而运输这些物资的汽车,正是由南侨机工们和其他司机一起驾驶的。他们为抗战做出的贡献,正如“南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底座上书写的四个大字“赤子功勋”。2005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在原滇缅公路中国段的终点——畹町,建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纪念碑高悬云空,直指苍天,气势雄伟,俯瞰着滇缅公路。


附录:南侨机工中的同安籍华侨华人

王志诚,又名王永昌,籍贯同安,侨居新加坡芽笼律565号,参加“南侨机工”,抗战胜利后返回新加坡,已逝。国内长子王耀增、次子王巷海,均就业。国外尚有弟媳2人,侄子王耀华,现住新加坡。

李度虎,籍贯南安,应征为南侨机工回国,后曾参加酒泉起义,1953年复员,1956年病逝。其子李阿兴,住同安五显乡宋宅村。

陈美学,籍贯同安西柯乡丙洲村。第九批机工团回国,在西南运输处15大队任职。已病逝,其家属现居丙洲村。

陈聪明,同安人,侨居新加坡,参加南侨机工回国服务,曾在西南运输处15大队45中队任职。

许成瑞,同安新店乡东界村人。19岁时参加南侨机工队第二批回国,为抗战服务,任副团长,因有功调成都军官团受训,不幸病殁。

洪华民,原名洪六爻,籍贯同安新店乡东坑村。其父名洪启昌,新加坡侨商,娶日女为妻,生华民后不幸病逝,妻返日,洪华民遂成孤儿,为其亲戚所抚养成人。1939年参加南侨机工团回国服务,胜利后留在四川,1949年以后四川省宜宾汽车运输公司驾驶员直至退休。

庄霖助,籍贯惠安,第八批回斩南侨机工,同安县汽车队退休驾驶员,曾住厦门市晨光路37号。

李荣竹,籍贯同安,南侨机工,回国后住西柯乡潘涂村。

李亚三,籍贯同安,南侨机工,回国后住西柯乡潘涂村。

李文唇,同安西柯乡西埔村南新厝顶人,南侨机工。

本文摘录于:郭瑞明 编著的《同安境外宗乡社团概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马六甲 曾林社 蒋氏家族会

1989 年,来自柔佛州麻坡,却在新山经商之蒋璋海只身前来马六甲,认识了当年于马六甲定居的多名族长,即蒋龙水、兴垦、章体、天水、进祥、章沉及章成族长。

厦门往事与新加坡厦门公会

厦门公会创办于1938年,并不是本地唯一的厦门宗乡机构,但较1926年成立的禾山公会接纳广泛意义上的厦门人。20世纪初闽侨纷纷在厦门投资置产,对于福建近代教育、医疗、实业发展贡献巨大,厦门成为海外福建人另一种意义上的原乡,是联结闽南祖籍地的纽带,厦门公会成为汇聚本地福建人的特殊地缘组织。

新加坡 同安鳌东同乡会

1945年该会会员蒋勖初等筹款续办家乡澳头村私立觉民小学并创办公益事业。同安鳌东同乡会已于20世纪50年代解散。

澳大利亚 墨尔本 厦门同乡会

墨尔本厦门同乡会的主要核心成员们表示对这次的成立大会充满期待与信心,他们都相信墨尔本厦门同乡会及商会的成立一定会给墨尔本的华人圈带来不一样的发展,海外华人也将会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

澳大利亚 阿德莱德市 澳中友好发展协会

该协会宗旨是促进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的文化、教育及经贸交流与合作,推动澳中友好关系发展。协会现任执行会长为陈阳磊先生,高级顾问为前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文化参赞柯亚沙先生。协会会员主要由澳中两国政府官员、高校和研究机构学者及商贸精英等各界友好人士组成。自成立以来,协会在推动澳中两国文化、教育及经贸交流与合作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马来西亚 华夏文化促进会

该会宗旨:传承礼仪之大、汉服之美的独特华夏人文风貌;肩负海外华裔对文化命脉断流危险的应对;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再造华夏文化独步世界的能力;发起民间力量的生长,智慧的觉醒;以虔敬的学习精神,继承华夏的人文遗产,以复兴文化的精神,开创文明日新的前景。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