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记」

福建旧称七闽,常称八闽,却鲜少提及消失的九闽和十闽


福建,俗称“八闽”,故有八闽大地、八闽风光、八闽子弟之称。

八闽福建

时至今日,八闽仍然被广泛使用,在辞海、辞源上也得以印证,然而溯源至八闽的形成,乃至更早的七闽,我们发现现有的这种八闽叫法,其实是大错特错,正确的称谓应该是“九闽”。

福建地图

什么是“七闽”、“八闽”

闽为福建古称,为远古时代南蛮的一个分支,因在福建、浙江南部、广东东部广泛分布并形成七个显著的部落或王国,被当时中原地区的炎黄部落及其后续政权称之为七闽。后世随着中原人南迁进入福建,人们便沿袭旧时称谓将福建简称为七闽(福建二字源于唐代,故唐以前福建无定称),这种叫法也一直延续至北宋末年。

北宋雍熙二年(985年),置福建路,辖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建州、南剑州和兴化、邵武等六州、两军共八个地级行政单位,福建因此渐渐过渡为“八闽”之称,整个南宋、元代,七闽和八闽的叫法参差不齐,直到《八闽通志》这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作出现后,八闽才真正定型,并影响至今。

备注: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宁县升为福宁州,但八闽通志并未将福宁州定义为府一级,还保持八闽之称。

七闽的由来与出处

1、《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2、唐《周礼疏》:“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

3、北宋苏轼《送张职方赴闽漕》:“空使吴儿怨不留, 青山漫漫七闽路。”

4、北宋真宗皇帝:“七闽山水多灵秀。”

5、北宋《处州八境图八首并序》:“东望七闽,南望五岭。”

七闽丛书

八闽的由来与出处

1、当代《辞海》:“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福建古为闽地,北宋时始分为八州、军,南宋分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因有八闽之称。”

2、当代《辞源》:“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建宁、延平、汀州、邵武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

3、南宋泉州衙门题联:“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郡。”

4、南宋朱熹闽清白岩山题刻:“八闽岳祖”。

八闽岳祖

5、明弘治二年黄仲昭编纂《八闽通志》

短暂的“九闽”时代后,便不复存在

八闽的横空出世,为福建的简称注入一种可延续的命名规则,紧接着,随着福建政区的扩大,“九闽”、“十闽”横空出世,但却不曾为人所熟知。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收复台湾后,清廷设置台厦道,台湾与厦门共署,设一府三县,置台湾为一府,称台湾府,府治设在今台南,下辖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左营)、诸罗县(今嘉义),隶属于福建省,道署设于厦门。从此,福建辖9府1州,告别长达700年的“八闽”历史,正式进入“九闽”时代。

清雍正二年(1724年年),福宁州升为福宁府,以原本州地设霞浦县,领宁德、福安、寿宁、霞浦4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龙岩两县为直隶州,福建共辖10府2州,短短五十年,福建再次由“九闽”升格为“十闽”。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将台湾从福建省析出独立设立为台湾省,,由刘铭传出任台湾省首任巡抚,台湾归属福建管辖共历时200年,而此后,“十闽”又再次回到“九闽”。

如此频繁的数字更替,使得“九闽”、“十闽”的称谓未能在文化圈和民间形成广泛的共识,因而“八闽”的俗称便一直延续下来。

七闽、八闽、九闽、十闽的存世时间

辗转之后,现在的“九闽”却未能实现

时至今日,早先的八闽八个府加上福宁州、龙岩州、永春州已经变化的有些让人无法循迹,兴化府保留最完好成为今日的莆田市,福州腾出两个县给福宁州(府)成立宁德市。

泉州分出厦门、金门的同时并入永春州,漳州除了与厦门置换海沧和角美外基本未变化,汀州则被肢解并入龙岩州成立龙岩市。

而邵武军、南剑州和建宁府则分的支离破碎,与汀州的两个县组合成三明市和南平市,于是新的福建政区形成并构成今日九地市的格局,按此节奏,是否应该恢复惯用的叫法称福建为“九闽”呢。

对于台海今日的格局,个人认为比照历史的演变,加上今日福建九地市的现状,应该鼓励并推崇九闽的叫法,一则还原历史,二则推动台湾同胞的认知,这段福建台湾府的历史似乎被淡忘的有些厉害了。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