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记」

“祖孙两尚书,一门十进士”,海沧青礁村,开漳文教进士第一村


此地,府志载“宋时科举最盛”,特奏名及进士二十余名。其先祖与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蔡襄交游甚好,并随之迁到此地。

蔡襄离任前赠诗一首《别颜汝实》

四上不登第,漂流二十年。

依依去国恨,杯酒春风前。

此地文风之盛:祖孙两尚书,一门十进士

厦门市,闽南地区最年轻的城市,最早于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立,为厦门特别市。截止目前,辖有岛内思明、湖里二区,岛外原泉州府同安县属集美、同安和翔安三区,原漳州府海澄县属海沧一区,共计六区。

1

厦门岛,建城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泉州永宁卫中左二所所在,至今630年。

2

同安县,最早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县,不久废,后于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再置,至今1735年,确切历史至少1078年。

3

海沧区,旧属龙溪县一二三都(海澄县在明嘉靖以前属龙溪县),最早始于唐宋时期的龙溪县海口镇,至今至少890年。

青礁村,介于海澄县(龙溪县)与同安县之间

厦门历史虽然极短,却有着千年古县同安县,而本文叙述的科举奇迹“祖孙两尚书,一门十进士”所在地却与同安无关。她来自海沧:开台王颜思齐的故乡,保生大帝信俗的发源地,曾经的漳州府宋代科举第一村,海沧区青礁村。

或许是漳泉交界,角落之远,让世人忽视了她的存在,才使得青礁这一闽南进士名村,还静静地候着,宁静,悠闲,自在。

古时之人,凡是腹中略有诗文者,选择宅地必然讲究修身养性的便利,因此一处好所在必然得结合风水的各个方面,正如一处墓地的择址需要背有靠,前有照一般,活人世界当然也不离其左右。

纵观海沧的全部,似乎这些要求都是可以得到满足的,但考虑到围海造田以前的海沧陆地地理状况,这些关乎风水的种种又显得不是那么可靠,原因为腹地太小,然而仅有一处是例外,这便是青礁。

古时的青礁和今日状况可能无异,如今我们很难找到些许造田的迹象抑或沧海变更的动向,此地的好处除了足够隐逸之外,还多了几分拨人耳目的机会,背靠着文圃山,面向九龙江出海口,左右有海门、圭屿两岛相护,地理绝佳。以古人的眼光自然不会舍弃她,因此,短暂的漳泉历史中,也必然会有她的一席之地。

青礁,据说名称源自当地礁石的颜色,而相反的是,就在不远处,便有个邻里村社叫做白礁,单就名称,便可知道二者必有不和,事实也似乎如此。但是,本文所要述说抑或列举的是青礁的文风科举之盛,只此一个方面,青礁便可为历史文化名村,同理,白礁也行。如此渊源,究于何处,想必是地灵方可人杰吧,且听细细道来。

青礁文风之盛,非一般村落可比,只是年代已去数远,我们无法详细的了解,但仅从现存的县志中我们依然可以受益许多,如此这般传奇,且从文圃山说起。

青礁科举士子,颜师鲁两尚书一家,颜唐臣十进士一家,均为青礁颜慥后裔

青礁,背靠着岐山,如果说岐山是青礁保生大帝信仰的发源地,那么岐山背后紧密相连的文圃山,便是青礁文脉所在。

文圃山,得名于文,而又成于文。

黄巢起义之时,长安城沦陷,不耻事贼博取功名的谢氏兄弟来到了漳泉之交的山中,他们以逃离的方式告别尘世的纷争,著书立说,自我修行,如此德行高洁,让这座山有了“文圃”之名。

从此之后,文圃山成了漳泉两地文人避世的桃花源,历经五代,迄至北宋,石氏、洪氏、颜氏、苏氏纷至沓来。

巷深就怕陈酒香,文圃山的安宁,终究还是未能持续,颜氏、郑氏、苏氏,在文圃遗风的浸润下,愈发脱俗入世,厚重体胖的文圃山,已无法遮盖住这修炼百年的厚积薄发,文风鼎沸便从青礁开始了。

(唐宋青礁的科举人物,简列于文后)

北宋以后,青礁人涌现出诸多名士,如“三颜”、“三敏”、“三仲”、“二申”和“二颜”昆仲等,更是创造了漳州府“祖孙两尚书,一门十进士”的千古佳话。而这些成绩或许可以成为厦门市历史悠久、文风鼎沸的素材。

宋亡以后,海沧由文入武,科举之风慢慢淡化,然铤而走险,以武出世者却仍络绎不绝,青礁之强,何止如此,出世恒强,隐世自若。

......

青礁村,海沧最为古老的村落之一,芳草凄凄间散漫着的历史尘埃定然能够铺就整个海沧的过往,文人雅士终已矣,只落云烟空自许。

每一处辉煌的背后一定有尘埃落定的安宁,不管过去的策马奔腾、暗流汹涌如何让人亢奋,时至今日,一切的一切都会安然寂寥开去,而青礁正是这般演绎。

漫步在曲折的乡道上,拂去城中村暗无天日的喧扰,抛开乡野僻壤般的死气沉沉,这便是青礁的气息。但凡有一定年岁的扁小地方,道路一定是曲折环绕的,屋舍一定是参差其间的,而这种混乱诚如空气这般熵增才是自然界最为稳定的状态,如果它像早已作了规划一样齐齐正正按图索骥,犹如达到了热力学零度,世界不是瞬间冻结就是一去不复返了。

以至,我一直认为这种状态是最好的,特别是黄昏时依然明朗的青礁,于我心中,更感于青礁人善良之心,青礁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至善至纯的,今日,这样的状态依然可以保留,我很庆幸,但还是不能排除少时好友增添的些许感情吧。

青礁虽老,却难以掩饰其烂漫妆容,淡淡新妆点点铺就,让一个本是古老而又深沉的地方瞬息重获生机,现代别墅早已替代了破旧的老屋古厝,尽管如此,地方上的安详却永远不曾被这浮华社会所感染,淡雅清新原来一直未离开过这个神奇的土地。

唐宋青礁文武名士一览

一、唐代

谢翛,字升之,居青礁,文德元年(888年)进士。谢翛与弟谢修结庐著书于山中,高行者流,所居名为文圃,后人因此称此山为文圃山。宋朱熹有诗云:未向谢家寻旧踪,圃山久已挹高风。莫嫌隔岸风清远,几度斜阳照壁红。

二、五代

洪文用,主簿。洪文用与族人洪泽隐逸在此,著书集为文圃集。

三、北宋

石蕡,字蕃甫,忤权贵,归乡耕读于龙池山下,著书名叫文圃集,后乡人杨志建三贤堂纪念此谢翛、洪文用和石蕡三人。

颜慥,字汝实,青礁颜氏一世祖,永春人,北宋恩贡,以德行文章名于泉州。与蔡襄结为金石之交,读书西湖白莲书院,两人唱和颇多。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蔡襄为漳州军事判官,辟颜慥为漳州路教授。及蔡襄迁高职,颜慥遂隐于龙溪县永宁乡新恩里青礁,自号遊翁。当时海沧一带文教未兴,颜慥倡明道学,教授生徒,人皆化之,为海沧文风教化之始,卒祀漳州名宦祠、海澄乡贤祠及青礁慈济宫。

颜睎孔,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青礁人,三山学禄。

郑柟,青礁人,政和年间选补武学生,累迁修武郎,授京都四门巡检领兵,靖康兵败死。

郑纶,柟子,以父没,授承信郎。

四、南宋

颜睎哲,号云岩,绍兴二年(1132年)进士,同安丞,知福清。

颜师鲁,字几圣,绍兴十二年(1142年)进士,籍青礁,迁居漳州。宋书有传,为颜氏最为尊贵者,官至吏部尚书,奏请加恩大道公,扩建慈济宫,爵漳浦郡侯,食邑一千户,赠宣奉大夫,谥定肃,为颜氏第一位尚书。

颜徹,字介叔,又字子通,师鲁子,少警敏庄重,力学尚志节,师鲁奇之,每有所奏,必与其进行一番讨论。颜徹以茂才荐授南外睦宗院。丁父忧服阙,除授西外睦宗院,后为永福县令。多历外任,有政声。丞相葛邲、枢使王閵首荐颜徹于朝。嘉泰年间,丞相谢深甫、参政何澹向朝廷举荐三十五人,颜彻为预选之一。皇帝正下旨要进行堂审,颜彻却因患病而去世。官至奉议郎,累赠光禄大夫。

颜振仲,字景玉,师鲁孙徹长子,以祖泽补登仕郎,曾宰安溪县,以赵忠定所书“公、勤、廉、恕”四字刻于县斋自警。后为莆阳令,笃意学校,借废田于学,以曕士子。当年乡试,名列前茅者皆莆阳学子,时论皆以为振仲激励之效。奉旨调遣招讨司,飞雄军军噪于市,要求增加粮饷。颜振仲躬出抚谕,以副厅官钱给以增发,皆拜而去,官至朝散郎。

颜耆仲,字景英,师鲁孙徹次子,弱冠以祖泽入仕,补承务郎,调福州海口镇。官至中奉大夫,爵龙溪县开国男,端平年间,朝廷征用正直之士,他与弟颜颐仲齐名,一起受到朝廷重用,当时天下称儒学政事者,必以“二颜”昆仲为首。

颜颐仲,字景正,师鲁孙耆仲弟,以祖荫补宁化县尉,后任西安丞,除西安县令,官至吏部尚书,以宝章阁学士提举玉隆万寿宫,为颜氏两尚书之一。

颜大猷,绍兴十五年(1145年)特奏名,唐臣弟。

颜唐臣,字旋纲,号理庵,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官承事郎,以仲子敏德贵赠朝议郎。所居里有绿石渡,潮涨可行舟,潮退则泥泞愁人。他倡导乡人在此填土铺石为堤,长2780尺,筑垂虹亭供涉水者歇息。其子敏若又筑南堤至新亭,长1900尺。岁久淤深,其孙颜戴再砌石增高,建庵于憩亭侧。里人有谚语:“渡不难,待三颜”,后人敬其德祀于慈济宫。

颜敏若,隆兴元年(1163年)特奏名,唐臣子。

颜敏德,字克和,号养斋,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唐臣次子,知德化县,擢知循州,除邕筦安抚使。其地素有峒蛮,敏德以威信待峒人,不敢犯,民赖以安,朝旨嘉之,官至朝散大夫。

颜戣,字子治,敏德三子,以父泽补知循州,历任多在琼海(海南)外,以安黎族有功。适逢诸峒民攻昌化军(儋州),颜戣讨捕悉平之。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诏改昌化军为南宁军,令其守之。除琼管安抚使,未行,除直秘阁,将漕广西,后以宝谟阁学士致仕。

苏竦,字廷仪,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肇庆府推幕,青礁人,唐臣女婿。祖父苏宋杰早逝,祖母王氏守节抚养三代,有名节(海澄县志烈女传第一),苏竦学生十人进士及第,海沧山后社即其后世。

杨柟,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海沧人,唐臣女婿。

颜质,嘉泰二年(1202年)進士,敏則子。

颜敏則,开禧元年(1205年)特奏名,唐臣子。

杨志,字崇甫,嘉定元年(1208年)进士,柟子唐臣孙,广州通判。杨志少有才名,撰写青礁慈济祖宫碑记(至今尚存,为保生大帝第一方碑记),立三贤堂,深得唐臣宠爱。

颜赟,嘉定七年(1214年)特奏名,大猷子。

苏溥,字渊夫,又字节夫,嘉定十三年(1220年)进士,竦子,知光泽县。

苏文灿,进士(年代不详),溥子。

郑申秀,字实之,嘉定十六年(1222年)特奏名,申卿弟,青礁人,儒林郎。

颜幾,嘉定十六年(1222年)特奏名,敏德子。

郑申卿,宝庆二年(1226年)特奏名,郑柟曾孙,青礁人,从事郎。

颜戴,绍定二年(1229年)进士,敏若子。

颜公兖,字顶卿,戴子,以父泽补官。南宋理宗绍定年间,为兴宁令。当时强寇陈三枪、罗动天逼境,颜公兖出城与其相遇,下车谕以礼义,陈、罗等怒不听。颜公兖厉声叫骂,被执,死于县学大成殿前。兴宁民众哀之,为其立祠纪念,朝廷下诏赠朝奉郎,官其子。

颜贡,绍定二年(1229年)特奏名,公兖子。

颜纯,绍定五年(1232年)进士,幾子。

颜复之,字子开,淳祐元年(1241年)进士,质子,能赋。试礼部,寻补太学,不久迁太学録,惠阳教授。为人貌温气和,不苟言笑。然轻财好义,表里如一。叶侍郎推荐“十贤”于朝廷,颜复之为其中之一。调湖南庾干,卒于官。

宋以后,青礁人涌现出诸多名士,如“三颜”、“三敏”、“三仲”和“二颜”昆仲等,更是创造了漳州府“祖孙两尚书,一门十进士”的千古佳话。而这些成绩或许可以成为厦门市历史悠久、文风鼎沸的素材。

青礁村颜氏宗祠

青礁颜氏长房宗祠


青礁村,海沧最为古老的村落之一,芳草凄凄间散漫着的历史尘埃定然能够铺就整个海沧的过往,文人雅士终已矣,只落云烟空自许。

每一处辉煌的背后一定有尘埃落定的安宁,不管过去的策马奔腾、暗流汹涌如何让人亢奋,时至今日,一切的一切都会安然寂寥开去,而青礁正是这般演绎。漫步在曲折的乡道上,拂去城中村暗无天日的喧扰,抛开乡野僻壤般的死气沉沉,这便是青礁的气息。但凡有一定年岁的扁小地方,道路一定是曲折环绕的,屋舍一定是参差其间的,而这种混乱诚如空气这般熵增才是自然界最为稳定的状态,如果它像早已作了规划一样齐齐正正按图索骥,犹如达到了热力学零度,世界不是瞬间冻结就是一去不复返了。以致,我一直认为这种状态是最好的,特别是黄昏时依然明朗的青礁,于我心中,更感于青礁人善良之心,青礁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至善至纯的,今日,这样的状态依然可以保留,我很庆幸,但还是不能排除少时好友增添的些许感情吧。

青礁村芦塘古厝

青礁村四眼古井

青礁虽老,却难以掩饰其烂漫妆容,淡淡新妆点点铺就,让一个本是古老而又深沉的地方瞬息重获生机,现代别墅早已替代了破旧的老屋古厝,尽管如此,地方上的安详却永远不曾被这浮华社会所感染,淡雅清新原来一直未离开过这个神奇的土地。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85 古渡码头

1955年高集海堤还没建成之前,厦门岛的对外交通,完全依赖船只,码头必不可少。古时候,今湖里区所辖境域,东有五通渡,西有东渡,北有高崎渡口,还有24都的蠔口渡、蟹仔屿渡。这些都为清代《鹭江志》《厦门志》所记载。

老禾山照片的故事之22 禾山工商联

江头街在解放前后都是禾山商埠,从事商贸的工商业者最为集中。解放后,“为加强内部团结,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做好当前各项中心工作,尤其是抗美援朝工作”......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