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记」

北宋海沧人的血性与传奇:战西夏、破汀贼、守东京,见证了靖康之乱的闽南将领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两宋之交的宋人心底,都有一颗热血沸腾的心,他们或意气风发,或忠君爱国,即使手无缚鸡之力,亦会像陆游、岳飞一般有满江红的气概。

陆游一生,空有爱国情思和气力,却郁郁不得志无法如愿,而远在汴京千里之外的福建闽南,却有这么一位幸运儿,大志得遂,竟然能与汴京城同生死共存亡。

他便是来自海沧的郑应选(后更名郑柟),一个在海沧历史上赫赫威名的爱国志士,尽管今日的我们已经没法清晰地记住他了。

一、此地沃壤,笃生异人

北宋时期的漳州,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新兴州府,深耕其中的百姓已经从诉求温饱转向追求高级文化,因此大量的漳州人开始从地方走向帝国中枢,他们已经不再是南迁避难的游民,而是与大宋命运休戚相关的共同体。

漳州府治下的沿海地区,尚处于朦胧萌芽阶段,当时属于永宁乡新恩里的海沧,大概是同时期开化较早的海滨乡里,时有商贾中心海口镇、军事要塞宁海寨,以及首开漳州地方文教之先的颜教授书室。

海沧文圃山

在这商、政、文共同繁荣的半岛上,所有人都选择了修文考取功名的康庄之路,而在文圃山下居住的一个少年人却另辟蹊径,竟选择了与大宋国策相悖的习武之路。

大宋政和年间,这位名叫郑应选的少年人,不顾家人反对,离开了青礁村,自己跑到了漳州做了别人都不愿意做的武学生,开始了习武训练。

北宋重文轻武,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作为武学生的郑应选在学有所成后却更加郁郁不得志,东南各路偏安一隅,根本没人会选拔自己作为武职,镇守一方。

于是,他开始搜罗信息,想要一展才华。

二、千里换籍,只为奔赴前线杀敌卫国

不久,大宋与西夏接连用兵,兵员紧缺,征兵的文告破天荒地传到了福建漳州,得到消息的郑应选喜出望外,不做细想便简装奔赴前线。

郑应选风尘仆仆来到了陕北,立即投到鄜延路总管刘延庆军中。

鄜延路,即今延安地区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郑应选即将在军中大展身手之时,朝廷竟下了一道催命符“从军不用东南人”。

对于被迫从军的东南人来说,这是天大的喜讯,但对于热血青年郑应选来说,却是晴天霹雳,难道他的从军报国之梦只能到此结束?

梦想与坚持有时只差一步。

不放弃的郑应选,想起了闽南人惯用的“撇步”。

他经过一番“商业头脑”的计算,选定了鄜州洛川县,以有限的盘缠买下了当地因兵马混乱意欲南迁人家的宅邸,顺利落籍洛川,于是东南人的身份就这么化解了。

洛川苹果

终于,郑应选投在了刘延庆麾下大将郑建雄军中,这可是与西夏兵刀枪相对的大前线,这种安排对于郑应选来说大概是正中下怀吧。

郑建雄军布防在大理河附近,每每与西夏用兵,郑应选都能身先士卒,抢占先锋,而他的表现也让人眼前一亮,这完全不像羸弱、瘦小的东南文人那般弱不禁风,或许这是胆识在作用,反正,郑应选每次战斗都能斩获,甚至能将对方敌首收入囊中。

也因此,身为小队长的郑应选因功获得了承信郎(从九品)的官职。

很快的,宋夏之战平歇,已不再是底层兵士的郑应选,终于可以恢复东南人的身份,而这一停战,才让郑应选的家乡记忆浓上心头,是的,家中十八面山的视野以及圭海的深邃已经深深地扣住了他的心弦。

于是,郑应选主动请缨,只要能回家乡,做什么都可以。

三、衣锦还乡,仍大破山贼,镇守一方

是时,福建汀州迁入了众多中原流民,当地土著与客户之间频繁出现摩擦,以致贼寇出没、械斗不止,或许这是难得的巧合,郑应选很快的,被任命为汀州府黄土寨巡检,这一走马上任,也让郑应选圆了还乡之梦。

然而,回乡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黄土寨远没想象中的太平。此地山头林立,地无三里平,垌蛮、客户杂处,动乱不已,还时不时山贼还上下攒动,一刻不得停歇。

客家首府汀州

黄土寨周遭的山贼之所以猖狂,是因为福建多出文人,家道殷实之家遍布,而又鲜少有得力干将能一锅端狠狠压制。

而郑应选的到来,却一改当地乱象。他有西北人好战能谋的战斗力,也有东南人尖锐的洞察力,对于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山贼,郑应选是完全能驾驭的。

曾经,称霸闽西,从未遇到对手的汀州山贼“王猪奴”,是当地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他黑白通吃,上结权贵,下欺百姓,身后又有大量死命追从,每一任到来的巡检都被他以各种方式逼退,要么死战、战死,要么识趣自辞。

郑应选到来后,经过走访调查,训练兵将,终于掌握了王猪奴的动态和喜好,作为久经沙场的干将,郑应选自然不会选择“漏死步”,而是直面围剿之,或许也是天公垂青,郑应选上任不久便捕获了王猪奴,也因此荣升承节郎(从九品)。

郑应选的事迹很快地传到了福建当局耳中,一道调任单随之到了郑应选手中,兴化军吉了寨巡检。

虽然是平调,但兴化军作为军事性质的区划,自然比汀州府对于一个武将更有吸引力,而更关键的是,兴化军百姓与郑应选语言相通,自然是绝对的好差。

郑应选刚刚赴任不久,糟糕事就又来了,看来他天生注定是劳碌命。

郑应选在黄土寨的下属黄胜,趁郑应选调离之机,纠集山贼残军和黄土寨的兵力造反了,一下子攻城掠地大有燎原之势,有司从附近派出的兵力都被一一破解,情况十分危急。

不得已,郑应选临危受命。

黄胜本就曾在郑帐下效命,深知郑的厉害,一听郑应选大军压境,他吓的一时没了主张,曾经叱咤风云的表现一下子灰飞烟灭,或许真的是怕极了郑应选,黄胜深闭寨门,竟选择烧寨自焚。

郑应选了得如此,实属罕见。

四、北上抗金,力守汴京,力战至死忠勇不屈

北宋宣和七年,宋金联手灭了辽国,气势汹汹的金人立即反戈,集中力量南向,大宋北境岌岌可危。

身在福建的郑应选频频收到前线急报,心急如焚,加上前战友飞鸽传书的告急,郑应选坐不住了。他告别了海沧父老,告别了巡检之职,飞马奔赴汴京,亲自上陈枢密院,自告奋勇意欲前往河北军,以直接抵抗金人入侵。

天遂人愿,郑应选的自荐得到了朝廷的允许,如愿再次加入前将军郑建雄麾下,与之前的战友再次合作共抗金人,如鱼入水的郑应选又再次显示武将的才能,多次出生入死,因战功再次荣升修武郎(正八品)。

此时,未来的南宋高宗赵构担任河北军大元帅,他对于郑应选的名字颇有意见,于是将之改名为“柟”,从此,郑应选便成了郑柟。

靖康元年春,金人第一次围攻汴京城,朝廷命赵构回援,赵构主力屯兵大名府,派一支奇兵千里驰援,而郑柟便是这支奇兵的肱骨力量。

靖康元年十二月,金兵再次卷土重来,郑柟临危受命,升任四门都巡检,首当汴京城的城防力量。

宋汴京城

靖康二年四月,持续作战将近半年的汴京城,终于轰然倒下,被俘虏的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胄、朝臣等三千余人,被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而坚持在城门一线的郑柟,却在奋战中殒命,血肉之躯任金人践踏,无人知之,呜呼哀哉。

南宋绍兴初年,原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南宋“中兴四将”之一、郑柟的前战友刘光世上奏宋高宗为郑柟正名,赵构对于曾经的下属在靖康之变中的表现感慨万分,遂下旨授郑柟之子郑纶为承信郎,不久再升任成忠郎,郑氏一族遂留守海沧故居安然生活。

郑柟的曾孙郑申秀、郑申卿两兄弟,在曾祖的荫蔽下弃武从文,师从海沧当时的颜、苏二族,先后嘉定十六年和宝庆二年特奏名进士及第,二人以文辞名世,时人称之为“二申”。

因其丰功伟绩,郑柟得列“漳州府海澄县先贤祠”,郑申秀得列“漳州府乡贤祠”世代供奉。

如此伟岸,郑柟堪称海沧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忠君爱国榜样。


备注:郑柟为闽郑氏在海沧的先驱,海沧郑氏曾经是当地望族,后来经历宋元更替、嘉靖倭乱及辛丑播迁四处迁徙不复聚族而居,如今海沧郑氏以东屿村最具,然该支与郑柟却无太大关系,反而如新垵、贞庵等地零星分布。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2 宫庙古龙柱

石雕龙柱从古代延传至今,并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褪色,被视为一种尊贵、祥瑞的符号,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湖里掌故之191 猪巢鸡巢

本地原本是农耕社会,家禽家畜是农民赖于生存的宝贝。汉字的“家”字,宝盖头下面一只豕(shi)——家里有一头猪。普通话表示圈养这些家禽家畜的地方......

湖里掌故之190 敬字亭与奉茶摊

旧时代文人相互组织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的活动也是搜集字纸集中焚烧。较为讲究者,字纸成灰后依然敬惜,集中在坛子里专门存放,过一段时间选一个吉日,开坛祭祀发明文字的仓颉后,送到溪流随水而去。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