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记」

说说海沧人的前世今生,请叫我“漳派厦门人”

海沧(厦门市辖区)

题记:海沧,由江、海而村,而乡,而镇,而区,历经各种沧桑,在瞬息万变的时空格局中是否还有连贯的存在呢?因地生人,因人择地,在剧变的现代进程中,海沧的原始风貌是否还有自然传承的痕迹呢?而这种传承是否还能在当今的遗存中找到些许溯源呢?如果有,那么便是存在于空间上的各村各社原住民了?那么就随圭海君一起看看海沧的原住民,到底有哪些值得摸索的存在吧。(注,海沧,1958年以前属漳州海澄县,旧称“三都”,范围涵盖现海沧区海沧街道、嵩屿街道和新阳街道)

引子:在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北端,有一个华人占大多数的港口城市(注:据说2015年以后,华人降为第二位,首次被巫人超越)---槟城,与大马其他城市一样,槟城华人的的社团组织一样有福建公司的影子。所不同的是,槟城福建公司竟然为一群乡党所控制,而这个乡党正是是本文要提及的闽南小镇---海沧(注:槟城华人长期以三都人为主体,其通用语言为华语和三都腔的闽南语,为东南亚独有之特色,故亦称“大三都”)。

图一 海沧与槟城区位示意图


第一节  漂泊海外的海沧三都人

福建,简称闽,闽人在家一条虫,出外一条龙。除了近期恶贯满盈的“莆田系”医疗组织外,曾经风风火火下南洋的先人们,更是充分应了此句之精髓。

在槟城,华人大会堂福建公司的早期控制者为芳名远扬的槟城“五大姓”,这五大姓分别为龙山堂邱公司、石塘谢氏福侯公公司、霞阳植德堂杨公司、九龙堂林公司和颍川堂陈公司,除陈公司外,其他四家均来自海澄县三都。

因海沧新垵、霞阳和石塘在地理上位于海沧三魁岭的南北面,故槟城邱公司、杨公司和谢公司在1881年成立了“三魁堂”,并以此为基础结合远渡槟城的海沧108社。(注:在清末民初,海沧村社已减少至70社,其他已败落)乡民在1896年组建“槟榔屿三都联络局”,支持槟城及国内海沧的地方建设和教育事业。如今在海沧村仍然可见“海沧三都华侨联谊会”机构,用于与海外三都人接洽和协作。

或许,远在海外的海沧人,在人数上和成就上早已超出海沧的现有水平,但喝水思源,仍在海沧的这些姓氏和原住民们,在经历了大风大浪后,如今以何等面貌立于今日寸土寸金的海沧呢?

第二节 海沧原住民十大姓

1958年,海沧乡和新垵乡(注:二者即海澄县三都,本文所指的海沧,实则原漳州管辖的区域,如果各位读者对自己是否属于海沧有疑虑,可以询问自己的爷爷辈,看他们是否对海澄还有印象,一试便知)由海澄县改划归厦门市郊区,当时人数为25366个。

按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算(注:1958年全国6.5亿,2015年13亿),时至今日海沧的原住民人口当为50000人左右。

(注:查2005年海沧镇辖海沧、海发两个居委会和海沧、后井、贞庵、温厝、古楼、渐美、东屿、钟山、石塘、青礁、囷瑶、锦里、鳌冠、新垵、霞阳、祥露16个建制村总户数20816户,常住人口55253人,去除海发居委会和祥露村,海沧人口与估算值接近)

图二 海沧原住民十大姓分布

圭海君根据区政府公布的资料整理得出海沧原住民十大姓,分别为林、谢、陈、邱、李、周、颜、杨、蔡、黄,其中除陈、黄姓外,均为海沧主要村落的村姓。

海沧作为一个区域,与厦漳泉乃至福建相比,不具备人口采样代表性,这主要归咎于海沧一向以姓氏为纽带的聚族而居传统,但是这种以村社宗族为主体的形式又脱离不了闽南大环境的影响。

图三 海沧与闽台十大姓对比图

以陈姓为例,作为厦漳泉乃至南方各省的第一大姓,在海沧却未能形成大姓,令人意外。

(注:海沧长期属于漳州管辖,开漳圣王陈元光未能影响到,连南院陈氏这个曾经在海沧屿头逗留的支派也毫无遗留,可能海沧的风水对陈氏来讲,有些不理想)

除了山仰社外,陈姓在海沧各大村几乎清一色小姓角色,而这些零散的移民多发生在清末民初,更显示了地区人口流动的环境影响。

同等条件考量,作为南方排名第二的大姓“林”,却在海沧打了翻身仗,甚至还以高出第二名一半以上的优势雄霸20%的人口基数。这些成绩,除了与陈姓一样的环境优势外,还归功于海沧本土的宗族大姓聚落锦里村、囷瑶村和鳌冠村。

因海沧地域狭小,也给诸多小姓氏发展的机会,如颜姓、谢姓、周姓和蔡姓凭借青礁村、石塘村、后井村和钟山村轻松杀入十强,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综上,海沧姓氏及其人口比例,除了厦漳泉姓氏人口的构成影响外,又以其历史演变原因得以保留其特色,但是这种特色随着海沧房地产业的发展,将慢慢由榜中的三都特色向清一色的福建特色转变,或许在下一次姓氏排行榜时可以一窥其变化。

第三节 半漳半泉海沧姓

海沧属半岛地形(三面环海),在解放前,与海沧陆地相连的西侧区域为同安县积善里(属泉州,现分别属于海沧东孚街道和漳州角美镇),北侧及东侧海域分别与同安县安仁里和厦门岛相望(属泉州,现分别属于厦门集美区和湖里区、思明区),唯有南面跨圭海与老东家海澄县相连(现属于龙海市)。

尽管海沧一直归属于海澄县,但是无论从哪个方向出发,同安县都是最先到达的,而如果海沧要前往海澄县城或其他兄弟区域,都必须经海路方可到达,因此海沧的行政中心便一直分布在圭海沿岸。

但时至今日,便捷的交通已打破昔日的格局,区域中心东移且将海沧划归厦门管辖的动作便水到渠成顺其自然。

图四 海沧原住民溯源

将海沧各村社的姓氏形成年代及人口数在地图上展示,结合地缘优势,或许可以帮助理解这种因地生人的缘由了。

姑且不必理会唐及五代以前海沧的发展动态,那些考古发现的遗存已然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海沧,有脉可循且一直得以传承的历史自北宋开始,渐美许氏首开聚族而居之传统,青礁颜氏开启耕读之风,新垵邱氏完成人口爆发及向海外播迁之先河。

从海沧姓氏分布图可知,与同安陆域相连的新垵、青礁、霞阳等地以泉州移民为主,这可能与泉州汉人定居更早、人口更繁盛有关,而居于海沧南侧及中部的村社则以漳州移民为主,体现了海沧长期归属于漳州的深层影响,但不管其分布如何,海沧的姓氏来源除出自浙江丽水的京口叶氏外,全部来自于漳州、泉州和莆田(莆田在宋代属于泉州府管辖)。

由此可知,海沧人的成分,一半漳州一半泉州,不漳不泉是厦门,如今,海沧的你漫步在厦门岛,讲着地道的乡音,是否会被误会成漳州人,抑或徘徊在漳州街头,被人当以厦门客一般奚落?

第四节 海沧,三足鼎立的人口分化

以村或社为单位,按姓氏人口数反应聚族的规模,做成图,可以清晰、自然的将海沧划分成三个大宗族区域,首屈一指的是的海沧村及其周遭的沧江古镇(海沧西片)。

第二位是以新垵、霞阳为主导的新阳(海沧北片)。

第三位则是以钟山、石塘和东屿组成的生活区新三角(海沧东片),曾经的海沧宗族分布似乎与今日的海沧格局不谋而合,看似突然又必然。

图五 海沧原住民宗族聚集分布图

海沧西片,在长达千年的历史中,一直作为海沧地区的首府,尽得政治、文化和经济优势,再加上九龙江的滋润,从青礁一直到温厝、后井,一片沃野,使得移民能在最短时间内形成聚落并得到发展,如青礁、锦里、囷瑶和后井,而作为中心的海沧村竟然适得其反,或许与其发达的商业和军事地位有关,和平年代移民的涌入和战争年代移民的外流使之一直保持着多姓杂居的状态。

海沧北片,新垵和霞阳,是海沧有史以来变数最多的区域,其村社更替如过眼云烟,不可尽数。两个村落之所以形成今日庞然大物的规模,基本上依靠众多村社不断拓展版图直至连接成片,或因建设需要积少成多。

在目前考古资料看,新阳地区早在唐五代时已形成相当规模的造瓷聚落,但他们却在历史中纷纷败落和新生,诚如今日海沧宗族人口最大的邱氏,其形成时间不长,但却形成压倒式生存优势,可谓人杰地灵?新阳地区也因其地域广阔成为海沧的工业集中区及未来的城市中心,发展的势头蒸蒸日上。

海沧东片,生活区新三角,以谢、蔡、李、柯为代表形成海沧的副中心,如今却一跃成为海沧的行政中心,如果以今天的视角看,此区域确实有当老大的本钱,但是在解放前,在图中未出现人口聚集的区域全部为海域,其田地实在少的可怜,能形成今日聚族的规模已然觉得侥幸。

该区域在海沧相对独立,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与海沧村所在的海沧西片以蔡尖尾山和京口山(大观山)简单隔离,因大坪山和三魁岭与鳌冠村阻隔,因其港汊繁多,自古以来也是海盗频出、贩海走险的大本营。

按以上区分,再结合海沧在古时的称谓,海澄县三都,更早以前的龙溪县一二三都,或许可以猜测,三都合并前的一都、二都和三都,是否就是本文所阐述的海沧三个区域:海沧西片(海沧村级周围)、海沧东片(生活区)和海沧北片(新阳工业区)呢?或许真有这个可能。

海沧原住民在新一轮的拆征城市化进程中,开始分崩离析,或许再过十年,将不再有所谓的海沧本地人之说,但不管怎样,在海沧,在三都的历史时空中,希望三都人的坚毅、执着能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繁盛持续,也不枉千百年来固始先人的辛勤耕耘。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 183 渡槽

厦门岛曾经极度缺水。1955年10月建成的高集海堤使得引水入岛成为现实。1958年,坂头水库的水通过海堤进入厦门岛,水渠从高崎到安兜,在安兜设提水站将水头提升,利用自然高差沿安兜—枋湖—薛岭—后埔—吕厝方向,流到设在莲坂的自来水公司蓄水池。

湖里掌故之182 石脚桶

本地乡村的井台边上,原本大多有扁状、圆形的厚重石头凿成的洗衣池,乡人称“石脚桶”。家用的“脚桶”是木头做的,直径最多也不及1米,放在院子的角落洗衣服。可能早先也用来洗脚,所以叫脚桶。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