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厚泽(1869-1929),禾山寨上人,字濂澄,号清泉。三岁失父,家境贫寒,早岁曾入私塾,无奈家贫辍学。为此,他时常自勉,于繁忙劳作之余,刻苦自学,涉猎经史与古文辞,先儒格言,更熟记于心。为生计,年仅十四岁即背井离乡,南渡菲律宾习商谋生。

陈厚泽(1869--1929)

菲律宾旧为西班牙殖民地,陈厚泽亦勤学西班牙语,且颇为精通。与所在地西班牙总督过往融洽,总督有事常询问利弊,其所指皆切中要害,总督甚服其才,故于维护华侨利益多有便利。当地土人有欺负或虐待华侨者,厚泽先生总出面与殖民当局交涉,其言得理,当地人不敢不服,由此深得华侨拥护。

陈厚泽经商多年,饶有建树,而致富不忘故里,数度回乡,葺祖祠,置祭田,克振家声。遇邻里争讼,总婉言排解,或置杯酒释怀。他乐善好施,凡乡里有难,皆尽力赈济,诸如施粥舍药、掩骼埋殖、造桥修路、资助教育之事,不胜枚举。

光绪十九年(1893年),海潮陡涨,寨上南门后堤坝决泛,海水淹没田亩、房屋无数。陈厚泽即与诸乡绅长老谋划,组织乡人筑堤堰水。有贫苦乡户无力出资,他就一一捐款代偿。厚泽先生极为孝顺,凡母亲病疾,即刻自菲返家,不离左右。对于戚党乡亲欲赴菲岛发展者,则尽力提携扶持,藉其力起家者无数。

清朝末年,陈厚泽先生因助赈有功,清廷授以五品同知衔,封奉正大夫。

民国十八年(1929年),陈厚泽病逝于菲律宾,后归葬故里寨上社。其艰难创业、乐善好施、泽被乡里之生平事迹,民国《厦门市志》“货殖传”中亦留下记载。

寨上大夫第(芸香楼)

寨上大夫第(芸香楼)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陈厚泽在寨上建了二层的楼房,叫“芸香楼”。芸香,开着黄色小花具有浓烈气味,有着许多功效的药用植物,名为“芸香”应有独特之处。因陈厚泽是清代大夫,又称“大夫第”。该楼几近正方形。通廊5孔栱卷,侧边两个较为狭小,拱顶有梯形石碶。廊柱是粗大的甓砖砌成,勒腰处用砖叠涩出挑,白灰粉饰,出挑的外角各饰有类似三星堆面具样的泥像,这是整座大楼最为精美的细节。廊道面壁底部是7层石砌,上部全都是粗甓勾缝砌,灰缝特意描出暗灰痕。

出挑的外角各饰有类似三星堆面具样的泥像

厅门上方用泥灰塑出匾额,中间镶嵌着“大夫第”三字石匾,门是传统的木板门,还可以看到防盗的门槓石质底槽。进入大厅,左右墙下部是红砖斗砌的“半厅红”。大厅木屏风为原色,没有装饰,大厅的前部是2间前房,中部有宽阔的隔间,后部一列并排4个房间。

“大夫第”匾额

“大夫第”的楼冠塑有“芸香”二字

大楼的楼冠(山花)上是白鹤双龙戏珠图样,上塑有“芸香”二字,两侧灰洗蛎壳牡丹纹样堵,琉璃透窗栏杆。大楼左侧连着护厝,围墙内是细面石板埕,右侧开井,留有圆形的石脚桶,至今还在使用。

一百多年的岁月,芸香楼已经老态龙钟,低矮的花栏中,一棵柠檬树却郁郁葱葱,青黄色的果实点缀其间。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