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老虎对厦门“情有独钟”,频繁泅渡越海,出没于厦门岛,这是一种比东北虎体形更小、毛色更深的老虎,名“厦门虎”,其学名P. t. amoyensis ,词根 amoy 即厦门。后来更名为华南虎。厦门岛上曾经虎患连连,今之湖里范围内也不例外(见“湖里掌故之40虎患”)。人们惧虎又崇虎,或以其肖形,或以其传说,在湖里留下了许多“虎地名”。

湖里东部的虎仔山,又名虎山,雄踞如虎而得名。此山无论从南面的岭兜、前埔一带,或者从北面的高林、黄厝,西面的湖边、后坑远眺,山形都酷似卧虎。山上曾建有石塔,“虎山尖塔”和山下的“龙湫涂桥”,是厦岛的名胜。1944年,山上的老虎咬死马厝社民后被击毙,此事轰动厦禾,虎仔山更加名副其实。

从湖边水库看虎仔山,山形如卧虎

从高林看虎仔山,山形也如卧虎(2011年)

从岭兜望虎仔山,山形也如卧虎(2016年)

湖里中部,今金尚路东侧,有虎头山,虎头山形如卧虎,虎头在今尼姑庵(万福寺),向着钟宅湾,山上原有两块一人多高的石头是虎目,虎背在山北向,虎腰在今国际山庄,虎尾伸向祥店。传说这是只神虎,虎的目光向着过水的澳头、刘五店,神虎每年要吃掉那边的一个男孩。过水的人们请了台湾的风水仙来。说好100日内断了这只神虎。然而,虎头山是穆厝、蔡坑的风水山,有几个长工日夜守护。99天过了,风水仙都没有得手。到了最后那天,穆厝演戏,风水仙差人挑了银元在戏台上撒,让大家争抢。守山的长工也赶去抢银元。风水仙得到机会,敲了虎目。从此虎变成瞎虎、死虎,没了灵气。

虎头山公园

湖里西部,位于东荣社区原有个小山包,外形如虎,濠头人叫虎仔山。山脚下,今东渡幼儿园的地方修建了洪内水库,灌溉着这一片田园。后来,这个小虎仔山被削掉了山头,建了东渡变压站。

这三座山头都因肖形如虎而得虎名。除了山,还有岛礁以虎为名。

厦岛西北海域有一列岛屿,大多以动物来命名。南山尾西下的海上,不远处是虎屿,地图上海拔高程26.9米,小屿上乱石堆积灌木丛生,曾经是大型鸟类的栖息地。虎屿在上世纪90年代建设海天码头时被铲平,和陆地连成一片。今存虎屿路、虎屿北路之名。虎屿和象屿,南北对应,取其气势寓意,而非以外形相像命名。

地图上的虎屿、象屿(1980年)

海天码头里的虎屿路、象屿路牌

钟宅湾内的大港边有石虎礁,由三块巨大的花岗岩巨石组成。主礁大石“海拔高程2.6米”,只有在大潮时,尤其是农历八九月起“九港风”时,海水才偶尔淹没整个礁石。按《厦门地名志》的说法,此礁石“处于钟宅湾口渔民作业的海道中部,如拦路虎,故名。”如今,钟宅湾成了五缘湾。2009年,石虎礁顶上立了一尊名曰“启航”的铜雕像,成为五缘湾的标志性雕塑。

石虎礁顶上立了“启航”的铜雕像,成为五缘湾的标志性雕塑

湖里公园的水面位置,原本是南山和牛公岭下来的水冲击而成的坑,叫虎坑,边上有大石叫虎坑石。1968年,湖里大队在虎坑修起了红卫水库。1996年,水库的周边建成了湖里公园,水库成了公园的水面,虎坑石残留在公园边上。

虎坑建了红卫水库,后来成了湖里公园的水面(董成发提供)

华泰路,湖里公园边上残留的虎坑石(黄惠华摄)

本地还有许多地名留下了老虎到过的印记。

后埔社东南,河尾与后坑交界的地方,老虎曾经到过,地名虎仔顶,位置在今太薇山庄和唐庄之间。不远处有虎仔井,在今金尚小学边。吕厝社东南,也出现过“虎脚迹”,地名叫“虎空”。

对付虎患,高崎、塘边、后埔设置了“虎当”,三面用石头砌成围,一面是活动的铁栅栏,用小猪小羊做诱饵,意在诱捕老虎。不知是这些“虎当”太简陋,还是老虎太狡猾,反正一无所获,却留下了“虎当”的地名。高崎“虎当”的位置在如今的高崎清洁楼一带,此处旧有入海的涵口。塘边的“虎当”就在村子里,这个地方又叫“虎橱”。

西潘,今BRT车站处,旧时是一条后坑通向西潘的马路,马路在这里拐了个弯,这个地方叫虎嘴,不知其来历。

高林社对面,靠前头社的相思树坡上,有二处虎目泉、虎目井,据说晚上会发光,“虎目眈眈”,正对着高林社,很不吉利。高林人就在大墓口设了三支斜斜的石枪,对准虎目,封了虎喉。虎就不敢乱来。从此高林太平。

高林339号,斜立的石条是对准虎目的“石枪”(2011年)

因外观形象,因老虎痕迹,因为传说,因为人们和它斗智斗勇,这位“山大王”留给厦门岛太多的地名,仅就湖里范围,就不下十个八个。虎年将至,收掇这块土地上的“虎地名”,咀嚼起来,更有滋味。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