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石头皮山顶正在火热施工,要辟为山地公园,“恢复场地林地,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打造新的景观风貌”,值得期待。

石头皮山地处塘边、马垅、后浦三个社的交界处,海拔高程71.2米。山体处于湖里的牛公岭—风动石山—马垅山(今仅剩厦门三中后山),和寨上大石湖山、殿前石鼓山两支花岗岩石脉的交点。山体是浑然一体的巨大花岗岩,隆起的山脊线条流畅,裸露的岩石起伏和缓,巨大的岩石表面是一大片“石头皮”,山因而得名。

从火炬路看石头皮山

石头皮山是浑然一体的巨大花岗岩

石头皮山的北麓是马垅社,民居依着山势而筑,他们把石头皮山称为“后壁山”“后面山”;山的西北麓是后浦社,这里是山势较为平缓的“拖尾”,社人称石头皮山为“山仔尾”。

头皮山、塘边、马垅、后浦在地图上的位置(1975年)

塘边位于石头皮山之阳,山上的水汇集在山脚下,形成了一系列的池塘:龙渊潭、窟仔潭、长寮潭、前潭、窟尾潭、花园潭、下社潭。这些池塘拱着石头皮山成下弦月状排列。塘边社就处在这列池塘和石头皮山之间,顺着山体,塘边村子成为弯豆荚的形状,又被形象地比喻成“关刀”。石头皮山孕育了塘边,即使在今天看来,塘边的民居还分明是依偎着石头皮山,密密匝匝。

塘边的民居依偎着石头皮山,密密匝匝

石头皮山和南山的水,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塘边社前的田园。民谚称塘边“一片田,小台湾”,又称“前山(南山)后石(石头皮山),不值塘边着”——这是一片富饶的田园,谁也比不上塘边。

“石头皮”,看似土里土气的山的名字,如今最具特色。这片“石头皮”曾经是塘边农民晾晒稻谷、番薯干的好地方。山石较为平坦之处分成顶部、中部、下石部,当年集体化时,塘边各生产队划分使用。石头皮山上有小石窟,旧时终年积水不枯。积水往山前山后淌出,形成湿地。上世纪90年代末,湖里大道延伸到嘉禾路,硬是在山的北麓开挖出数百米长、十数米深的路段,从而把马垅、后浦二社和石头皮山分开,在山的北侧形成一字悬崖。

湖里大道开挖了石头皮山,形成一段悬崖

石头皮山是厦岛北部的制高点之一,临解放前,国民党军在山头上修筑了3个水泥碉堡,至今保存完好。碉堡的射击孔向着山脚,阴森狰狞。然而这丝毫不能阻挡人民解放军的步伐。1949年10月16日早上,当解放军登陆部队突击到山脚下的时候,据守在碉堡的国民党兵逃之夭夭,空留着这几个水泥怪物见证了那段战争。

石头皮山上国民党军修筑的水泥碉堡

石头皮山上国民党军修筑的水泥碉堡

石头皮山上国民党军修筑的水泥碉堡

解放初期掀起的建设热潮,尤其是修建高集海堤时,沿着厦岛的西部、北部,数不清的山头被开采,大建设成就的代价之一是失去了许许多多花岗岩山体景观。那时,石头皮山也许是交通不便才毫发无损,也是幸事。上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深挖洞、广积粮”,在石头皮山底挖出了巨大的山洞,贯穿东西。这个工程在1969年3月设立,代号“六九三”,是战备工程,保密施工。如今这个巨大的工程还保留着,成了国家的粮食储备仓库。

石头皮山下,“六九三”洞的东洞口

石头皮山下,“六九三”洞的西洞口(董成发摄)

     如果说碉堡、深洞是历史在石头皮山刻下的划痕,那么,庵庙、宗祠给石头皮山留下浓重的色彩。1959年的特大台风过后,原本位于福厦公路一侧(今嘉禾路),有名的观音亭即云岫庵受损倒塌,后来迁建到石头皮山的东侧。云岫庵中高悬着金门进士许厚仁的匾额“正心修身”,边上还立着两方清代石碑;2009年,原本位于后院埔供奉厦门岛最早开发者之一陈僖的“南陈上柱国祠”,因为修建仙岳路,迁建到了石头皮山的西侧,规整堂皇;2012年,这里的“开厦上柱国祠陈氏祭祖习俗”成为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庵这祠,不约而同择石头皮山为依靠,这里不愧是风水宝地。

云岫庵(观音亭)(2008年)

云岫庵(观音亭)(2018年)

云岫庵的清代石碑

规整堂皇的南陈上柱国祠

“上堡下洞,东庵西祠”,是石头皮山的人文记录;石船的传说则是石头皮山的美丽故事。传说石头皮山上有艘石船,专给塘边人运送米粮,有那家那户没米了,只要在米缸上敲打三下,更深人静的时候,石船就会悄悄把米送来,把米缸装得满满。有一天,石船冒着大风出去送米,半路上船帆被刮走了,飞到了石头皮山的西南,变成了风动石,风一吹,还摇呀摇。石船从此一去不复返,石头皮山上留下了石船刮过的一道深深的沟槽。

这世世代代流传的故事最是塘边人的共同记忆,总是拨动着他们的心弦。如今,新生代塘边人创作了属于自己的歌,悠远绵长,从中可以看到他们抚琴的倩影,听到他们轻唱的歌词:

石头皮山,石船停泊在天边

仙人归去,传说悠远

……

石头皮山裸露的巨大的岩石

石头皮山裸露的巨大的岩石

石头皮山裸露的巨大的岩石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