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厦门市志 杂录》记录了抗英名将陈化成和石湖山的故事,说石湖山上有一座小小的土地庙,高仅数尺。陈化成以捕鱼为业时曾在土地庙中躲避风雨,半夜梦见一位白发老人对他说:“你将来必有大出息。”后来,陈化成果真官至福建水师提督,便送来“福庇无疆”的匾,悬挂在土地庙中。

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寥寥数字,往往画龙点睛或寓意深远,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本区史上处于农耕社会,缺乏楼阁台榭,也少深宅大院或官宦巨贾之家,所以匾额少之又少。陈化成赠石湖山土地庙的“福庇无疆”匾,早已不知所终;后院埔资福院清代的“义愤同伸”匾毁于日寇侵厦当天敌机狂轰滥炸之中;龙湫亭“龙湫胜景”匾则毁于炮火。

塘边佘氏小宗的朱熹题匾

本地如今的匾额,几乎是存于宫庙、宗祠之中,历史变迁,被毁被盗,能够存世至今实属不易。虽说近来重建宫庙、宗祠为数不少,但大多或是电脑刻字,或是用词过于浅陋。今尚存解放前的匾额、名人题写匾额以及两岸交流活动中台湾方赠送的重要匾额共18幅,其中,存于宫庙的有10幅。存于宗祠有6幅,存于民居的有2幅。其中年代最远、书写者最为出名的当属塘边的佘氏小宗里宋代朱熹所题“木本水源”匾。近代手书人较为有名的有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为浦园陈氏宗祠所书“嘉禾陈氏大宗祠”匾,著名的侨领、薛厝人、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大紫荆勋章获得者徐四民为徐厝福源宫所书“泽披四海”匾。

徐厝福源宫徐四民题匾

浦园陈氏宗祠陈立夫题匾

小东山社不大,却出了个总统,这在厦门岛内是唯一的一个,他就是新加坡前总统陈庆炎。陈庆炎祖籍厦门禾山小东山,曾担任新加坡副总理,历任财政、贸易、教育和国防等部长。2011年8月,陈庆炎当选新加坡总统。陈庆炎的曾祖父陈春明曾获过清政府褒奖的“奋勉从公”牌匾,

新加坡总统陈庆炎的曾祖父曾获过清政府褒奖的“奋勉从公”匾

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为浦园陈氏宗祠所书“嘉禾陈氏大宗祠”匾、前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萧万长为乌石浦萧氏宗祠所题“兰陵世家”匾,以及台湾信众赠湖里凤和宫“德配天地”匾、赠高崎万寿宫“神人圆通”匾,足于见证厦门与台湾密切交流,“人缘相亲、神缘相同”的事实。

台湾信众赠赠高崎万寿宫“神人圆通”匾

台湾信众赠湖里凤和宫“德配天地”匾

清代金门进士许厚仁为塘边云岫宫所题的“正心修身”,金门宗亲为霞边凤山宫所赠的“褒忠弘教”匾,则是厦、金两地情同手足的明证。

清道光、同治年间台湾总兵林向荣因在台湾戴潮春事件中领兵剿匪,举家及亲勇470余人惨烈而死,地方史册多有记载。《民国厦门市志》载:

“林向荣  台湾总兵,在台剿贼阵亡。弟向皋,次子张诚,同时殉难。妻吴氏,绝粒自尽。忠节萃于一门。同治七年十二月,赐‘一门忠节’匾,祀祠立坊。”

店里林氏宗祠高悬“一门忠节”匾

该匾悬挂于店里“西河林氏宗祠”内,木质,长198厘米,高75厘米,黑底金字。此匾幸亏林姓后人巧妙加以保护,才能逃过文革厄运保存至今。匾上除“一门忠节”4个大字外,尚有160余字,细细读来,一段惨烈的历史跃然于上:

……福建台湾镇总兵林向荣台湾剿贼阵亡……血战捐躯最惨其弟林向皋次子林张成同其妻吴氏绝粒自尽忠节萃于一门将弁至数百名均属大义惨然…… 

附录:湖里匾额

塘边云岫宫 “正心修身”  清代金门进士许厚仁书

枋湖太源宫  “延年有庆”  光绪辛丑年廖成力书

林后青龙宫  “威灵赫化”   民国5年

乌石浦洞炫宫“惠济苍生”   清代嘉庆

                    “参赞两仪”  民国15年

高崎万寿宫   “神人圆通”

湖里凤和宫   “德配天地”

后坑资福院   “义愤同伸”

霞边凤山宫   “褒忠弘教”

徐厝福源宫   “泽披四海”   徐四民书

浦园陈氏宗祠“嘉禾陈氏大宗祠”陈立夫书

                      “文魁”      清代光绪年

                      “乡贤”      清代光绪年

店里林氏宗祠   “一门忠节” 清同治七年

凤头周氏宗祠   “元恩”      清宣统元年

乌石浦萧氏家庙“兰陵世家”  萧万长书

塘边佘氏小宗  “木本水源”  朱熹书

小东山             “奋勉从公”  清光绪十四年

林后青龙宫  “威灵赫化”匾

浦园陈氏宗祠“乡贤”匾

浦园陈氏宗祠“文魁”匾

凤头周氏宗祠“元恩”匾

乌石浦萧氏家庙萧万长题匾

乌石浦洞炫宫民国15年“参赞两仪”匾

乌石浦洞炫宫清嘉庆“惠济苍生”匾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