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堡,本地俗称炮垒、炮垒仔。本区沿海一线从东渡到湖里、寨上、殿前、高崎、墩上、钟宅、五通均分布着形形色色的水泥炮垒,连同一系列的制高点如石头皮山、石湖山、安兜山、圆山、骑马山、虎头山、薛岭山、金山、莲花山上,也有不少碉堡。这些碉堡是上世纪40年代末国民党军为防备解放厦门修筑的。仅是个人的田野调查,目前留存下来的还有73个之多。

石头皮山上的碉堡

圆山东侧的碉堡

虎头山最高点上的碉堡

在浦口、凤头、东宅海边,沙滩上的碉堡如今成了别样的风景。在五缘湾,岸边的碉堡是独特的地标。在东渡,湖滨北路路口的碉堡被改造成泡茶的水泥桌。惟一存留下来的双层炮垒,是在神山后的那个。神山是解放厦门第一面红旗插上的地方,近来辟为红色教育基地,这个碉堡成了“网红打卡地”。

凤头沙滩上的碉堡

浦口沙滩上的碉堡

在东渡,湖滨北路路口的碉堡被改造成泡茶的水泥桌

殿前神山脚下的二层碉堡

已经消失的比较有名的碉堡有:

高崎古渡边的三层炮垒,1955年海堤修建后炸掉了,在原址上建了纪念碑,上面是朱德的题字“移山填海”。

上何海岸突出一角的小山上有个二层半的碉堡,最上面是半截墙,人可以爬上去观察,因为较高,人们称“炮楼”。这个碉堡和今湖里公交场站后的高地上、原湖里居委会办公楼边上的碉堡互成犄角状并且一模一样,控制着那一片海面。这二个高层的碉堡在80年代特区开发时炸掉了。

老照片中,上何后山的双层碉堡历历在目(董成发提供)

原湖里居委会办公楼边上的双层碉堡拆除之中(1985年),  照片《拆除》收入《厦门新貌》画册

日寇据厦期间,在墩上社后的海岸边叫雨水头的地方修建一个三层的碉堡,又在边上建日军的队部。1974年修建埭辽水库,这个碉堡还做过办公场所,位置相当于今墩上社北环岛路的路中间。

墩上海边的碉堡如今在环岛路内侧(董成发提供)

骑马山山的碉堡

现如今留存的碉堡,除了神山和环岛干道英蓝大厦工地边上的之外,都是半掩体式,圆形加方形的入口,外径大约近4米,壁厚约0.5米,顶部为拱状,非常坚固。碉堡的三个射击口分别控制三个方向,射击口都是扇形状,里小外大。碉堡的入口都和战壕联通,有的碉堡顶部还开了通气孔。

东宅海边,如今英蓝项目工地边上的碉堡相当醒目

薛岭山公园里的碉堡

马厝和莲山头之间莲花山上的碉堡

临解放的那几年,盘踞在厦门的国民党军为了巩固防御,在沿海海岸和军事要地上修筑了数以百计的水泥碉堡。

高崎战场遗址的碉堡修建于昔日的海岸上,从赤山坪、后莲坪,到盐垛、墓垵顶、城仔顶以及如今高崎的村巷中,大大小小还有13座规模与结构不同的旧碉堡。

高崎盐垛里的碉堡原来也是在海边

1949年6月6日(厦门当局)又接命令督迫民工打石子,构筑防御堡垒200余座。(据1951年11月7日厦门市公安局所作的《厦门解放前后敌我斗争一般情况》)

《江声报》1949.7.27的报道

1949年7月27日《江声报》报道:“禾山前由军事当局派工筑造全区炮垒百余座,经已完成。现为加强防御起见,复计划在禾山全区沿海曾筑炮垒二百余座,乃发动各保承包。”“各保所缴石子数量即以人口数为分配比例。决定八月一日起开始打石,限至九月五日竣工,不得延误,违者严办。”然而,围绕修建碉堡,强迫抓差、中饱私囊的故事多多。“禾山所筑大小跑垒应用洋灰,均未照规定灰量填造,所偷洋灰悉被负责监造之施工组人员秘密吞没舞弊,李司令极为愤怒,立责令驻禾山工程处查究,但未有所获。”(《江声报》1949.8.5.)

汤屿上的碉堡

金山顶上的碉堡

钟宅,环岛干道边上的碉堡

解放厦门那天,人们解放军“勇士们以猛虎扑羊之势,夺下了大碉堡,活捉了20几个敌人,乘胜攻上了石湖山顶。”(“厦门登陆先锋排”的回忆)这个碉堡见证了战士们的勇猛和敌人最终的失败。

石湖山上残留的碉堡见证了解放厦门的战斗

安兜山顶碉堡上留下的密密麻麻的弹孔,记录了那场战斗的激烈程度。然而,再坚固的水泥碉堡也无法阻挡人民解放军解放厦门的步伐,摧枯拉朽之后能够留存至今,倒是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70多年前的那一段岁月。

安兜山上的碉堡

安兜山上的碉堡  布满密密麻麻的弹孔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