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宅湾里的石虎礁,闻名遐迩。按《厦门地名志》的说法,“处于钟宅湾口渔民作业的海道中部,如拦路虎,故名。”坂美、仑后一带叫它“石亩兜”,谐音而已,又说是“石某(妻)的家”,那就太富想象了。现如今,钟宅湾成了五缘湾。2009年,石虎礁顶上安上了一尊8米高的铜像,坦胸赤膊的渔民形象,沉稳健壮,左腿前弓,右腿后蹬,手拖锚链,面朝五缘大桥中心,准备向远方,名曰“启航”。这座巨人般的铜雕像已经成为五缘湾标志性雕塑,经过五缘大桥的人们,不由自主把目光掠向这位“启航者”。
五缘湾石虎礁上的“启航者”雕像
石虎礁是一处长约30几米、宽约20几米的礁石群,主要由三块巨大的花岗岩巨石组成。主礁大石“海拔高程2.6米”,只有在大潮时,尤其是农历八九月起“九港风”时,海水才偶尔淹没整个礁石。传说石虎礁的大石顶上有凹痕如“仙人脚迹”,仙人一脚从刘五店踩到石虎礁,一脚就可以跃到云顶岩。从前有人爬上大石顶,见到除了白色的鸟粪外,有一处炮弹炸过崩裂的痕迹,这也许是作为目标训练射击时所留下的伤痕。
石虎礁除了大石外,还有许多小一点的石块,裸露突出在海中,边上近石头处有浅浅的沙滩。礁盘下杂石横陈,附生着许多海蛎、藤壶、海苔,也有螃蟹蜗居。有钟宅老农特地打造长长的铁钩,专在石虎礁捕蟳,这蟳号称“石虎礁蟳”,个头大,味道比起“枷椗蟳”更为鲜美。石虎礁边上的沙地海鲎交配的季节里,人们乘着涨潮的时段在这里捕捉。
礁石边上是一条叫内沟仔的水道,退潮时海水汇入大港,向北流去,大港的位置就是今之五缘大桥下的水道,不远处是长长的“鲎尾礁”上面有导航的灯塔。
地图上的石虎礁(1947年)
石虎礁的石头是含黑色的云母较多的花岗岩,比起一般的花岗岩颜色稍呈灰色,本地人称为“海石”,这种“海石”较山上的花岗岩来得硬和脆。然而石虎礁的海石足够大,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钟宅人把它开采成盖房子的石砛还有吊水的“乌柱”的石头柱子。再小点的石头,就开采去做钟宅围海的盐场的海堤了。据说那一块最高的大石是海中的测量点,人们才不敢开采,也才能留到今天。
地图上的石虎礁(1950年代)
当年的村民回忆起如何在海泥中将长4米多重达2000多斤的石砛移到船上运回村里,都不禁赞叹大家的智慧和力量。
清代朱仕玠,字壁丰,号筠园,福建建宁人,乾隆十八年拔贡生,著作颇丰,乾隆二十八年(1763)赴台任教谕时,作《小琉球漫志》一书,生动记述了渡台途中和在学馆的见闻。其中经过厦门时记有文:“厦门即嘉禾屿……有浮沉石,潮涨其石不没,潮退则石沉海底,天将风则石下有声,名石虎礁。”
这块“天将风则石下有声”的“浮沉石”,活灵活现,近乎神话,不过,文中的“石虎礁”是否即指钟宅湾里的石虎礁?如果是,那真的是“神一般的存在”。
石虎礁上的“启航者”雕像
如今,离石虎礁不远处就是五缘湾帆船中心,海鸥低飞,涛声依旧,只不过启航的不是为了生计“赚吃”的渔船,而是休闲度假的游艇和海上运动的帆船。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