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农村合作化运动如火如荼。江头乡涌现了后埔村张永水、西郭村叶永达二个农村合作化的模范人物。一东一西的二面旗帜,相得益彰,在当年广大农村传为美谈。
张永水,老家原来在惠安,解放前因为封建压迫,全家被迫迁到后埔村。挣扎在异乡,穷困潦倒之下,姐姐、妹妹和二个弟弟先后卖掉,父亲积劳生病而死,靠母亲上山割草,自己给地主当雇工过活,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张永水
解放后,穷苦人翻了身。张永水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党号召的各项工作中。他积极参加支前,建设国防,别人打石子一天八斗,他打16斗。他把打石子的经验介绍给大家并发起挑战,很快完成了支前任务,被评为支前功臣。他立场坚定,村里组织民兵队,他第一个报名参加,并被推选为民兵队长。在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中,他全身心地投入,在土改中入了团,并荣立二等功。他在后埔村组织了第一个生产互助组——张永水互助组。他带领农民一起发展生产,努力推广农业技术,实行水泥选种、农药浸种、基肥追肥等先进方法,取得了丰收。

《厦门日报》1952.4.7.
1952年春,张永水互助组作为全省11个互助组之一,联名向全省几万个互助组发起的“增产节约”的挑战。1952年张永水互助组被评为“一级模范互助组”,张本人获“华东农业劳动模范”。在他的影响下后埔全村组织起了14个互助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提高。1952年,后埔村荣获“农业生产模范村”称号。
1952年7月,张永水参加中国共产党。
叶永达,出身禾山西郭的一户贫农家庭,小的时候家里靠母亲给人家做衣服和哥哥种地来过活。他十多岁就下地干活。
在土地改革中,叶永达积极参加工作,每天常常工作到半夜才回家,而第二天又很早就起来,浇了菜,吃过饭,就到工作队工作。不管是刮风下雨,任何困难他都坚持。等到了分土地的时候,一些比较好的土地他都让给了别人,人家捡剩下的才归他。本来他可以分到一亩三分多的水田,但有一个农民说自己分的地不好,叶又把应得的一部分水田补贴给了他,结果自己只分到五分多地。土改结束时,他被评为土改三等功臣
1950年7月,叶永达组织了西郭村的第一个互助组叶永达互助组。叶永达在互助组里带头帮助贫困户和缺劳力的农户,互助组改良水稻品种、科学留种、改造厕所、采用堆肥、烧灰土、沤绿肥,管理上创造了“死分活记”的评工法。在他的带领下,互助组的生产有了很大的提升。他所领导的农业生产互助组也得到了全省“二等增产模范”的称号。
1952年1月,叶永达参加了省农委组织的互助组组长学习班,回来后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后制定了各种制度和全年增产计划。他们克服了耕牛、农具不足的困难,上季增产了40%。又利用互助组劳动力宽余的优势,租地种菜,增加收入。全年双季稻亩产1416斤,创造了全郊区的高产记录。
这一年,他评上了省农业劳动模范。

叶永达
这时,叶永达互助组又向本乡其它三个互助组挑战,还向全省葛老五等几个互助组应战,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郊区农民纷纷要求组织互助组。
1953年2月26日,叶永达联合其他4个互助组合并成立“叶永达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是我市第一个农业合作社。土地统一经营,因地适宜种植;逐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全面推广深耕密植、合理施肥等先进经验;积极发展副业生产,增加社员收入。
叶永达善于团结、帮助农民进步,就连原本懒惰的农民也勤快起来。叶永达在生产上总是带头在先,合作社夏收时,叶永达清晨三四点钟就下地了,等到社员们下田的时候,他已经割了四五百斤稻子。他是社员的好榜样,叶永达生产合作社在郊区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起了很大的带头作用。该社推广“方形密植法”,改良“合式秧田”,大豆条播等新式科学种田方法,都迅速被推广到其他合作社。1953年叶永达农业合作社早稻亩产583斤,比1952年增产了10%。合作社发展副业、增养猪鸭、扩大冬种面积。叶永达合作社的先进经验,在江头乡、禾山区和全市的会议上都作了报告。
1953年10月,在江头乡普选中叶永达得到了所在的西郭村全体选民一致拥戴,全票当选为江头乡人民代表,并在江头乡首届一次人代会上被选为江头乡副乡长。
1956年1月1日,叶永达合作社被批准成立为“江头乡西郭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是厦门市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叶永达担任江头乡工农联盟高级社主任(社长)。1957年12月,叶永达应邀到厦门大学,向全体师生作报告。
70年前土生土长的禾山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高举合作化的旗帜,涌现了2个闻名的劳动模范,这是何等的殊荣!
“一张一页(叶)”书写了早年禾山农民敢为人先的精神。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