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世炳,字十霞,别字蔚岩,漳州府海澄县三都人(今厦门市海沧区),生卒不详。康熙二十三年,福建乡试中举。擅文辞,参与编修康熙《海澄县志》。久试不第,于康熙四十九年征辟山西翼城知县,洁己爱民,以振兴文教为急,倡修翼城县城池、潞公河亭、绍文书院,增建建学宫铺面十三间。康熙五十二年,丁内艰归,四门内外罢歌舞,临行攀辕流涕,至有失声者,翼城县民为立祠祀名宦。
..................
○康熙二十三年(1684),福建乡试中举。
●光绪《漳郡会馆录·卷一》:“林世炳,□□,海澄人,康熙甲子。”
●乾隆《海澄县志·卷九》:“康熙二十三年甲子邱坦榜...林世炳,三都人,翼城知县,祀名宦。有传。”
●康熙《海澄县志·卷八》:“林世炳,三都人。”
○康熙二十五年~三十一年,为海澄知县善政作《胡令君清丈感赋》。
●乾隆《海澄县志·卷二十》:“胡令君清丈感赋,孝廉、知县林世炳,邑人。有田者无赋,欺公为鬼蜮。业弃者粮存,为人所蟊贼。其弊之尤者,新复旧迁域。委过于波臣,崩陷盐浸□。闻文遂停灾,假荒垦未得。贻害他都里,匀足公家额。诸弊不易除,此弊尤当革。侯其正疆界,谁能漫冊籍。”
○康熙三十二年(1693),参与编修《海澄县志》。
●乾隆《海澄县志》:“康熙癸酉志...载笔姓氏...举人邑人林世炳。”
○康熙四十六年(1707),于漳州芝山筑造石丈峰别业,邀请好友蔡世远、陈石民、马求仲同游览。
●蔡世远《二希堂文集·卷五·石丈峰别业记》:“环一山于城中,削成峻拔,莫如吾漳芝山最奇。由芝山而下,地最高处有石突起,高可丈余,瘦秀特甚。吾友林蔚岩搆筑于此,成别业焉。康熙丁亥春,招余同陈石民、马求仲来游。始入,见所为石丈峰者,叹曰:「此洪谷子、董北苑得意笔也。」旁列假山怪石,有小池,池之旁作数斗室,室容一人坐。池之中有小山如小亭,阙盖如石洞,无底,高不及石丈峰之半。由小山转而登楼,爽朗高骞。仰眺则诸山屹𪩛嶛刺,其有情也,若拱之低眺则烟火万家,其参错也。若绕之左为奉仙宫,今废,右则俯视开元寺。开元寺者,吾漳第一巃嵷壮丽地也。斯居直以蕞尔,俯视之,穿堂中而下,有小亭;阶而上,有庭树、荔枝诸果;石又奇多,碪𥔲磊砢;庭之后为三楹,折而左,有小室,石横当其门背;小室三间,一阳而二阴,多幽胜。余因谓石民、求仲曰:「山林绝景,蔚岩得之城市中,岂不奇哉?」二君曰:「此何黄如先生旧址也,经蔚岩布置尤奇绝。」余曰:「得之矣。黄如先生文章气节为一代伟人,奇杰之气,得之斯居为多。君子之居,有陋屋而荣身者,况英特而挺异乎?芝山之灵,将在子矣。」”

○康熙四十九年(1710),授翼城知县,修建翼城四门城楼。
●雍正《山西通志·卷八十一》:“翼城县...林世炳,福建海澄人,举人,康熙四十九年任。”
●康熙《平阳府志·卷十九》:“翼城县...国朝...康熙...林世炳,福建海澄人,举人,四十九年任。”
●乾隆《翼城县志·卷十一》:“职官一...国朝...康熙...林世炳,四十九年任,详宦绩。”
●乾隆《翼城县志·卷六》:“城池...四十九年,令林世炳捐、募建门楼四:东曰苍远,西曰先声,南曰奎章,北曰迎恩,女墙未设,以忧去。”
●乾隆《翼城县志·卷十二》:“林世炳,字蔚岩,福建海澄举人,康熙四十九年任。居官廉干精敏,修建四门城楼。”
○康熙五十年(1711),倡建学宫铺面十三间,又院一区,邑民为建“一文坊”。
●乾隆《翼城县志·卷八》:“学宫铺利,在邑西门内,唐侯祠南。康熙五十年,知县林世炳捐俸建,计铺面十三间,又院一区,每年共收租银九两一钱。儒学经收,每逢乡试,散给应试诸生盘费。”
●乾隆《翼城县志·卷六》:“一文坊,在西关厢。康熙五十年,邑人为知县林世炳建。”
●乾隆《翼城县志·卷十二》:“林世炳...又于学宫隙地造店舍数十间,岁收其租以助应举资斧。丁内艰,至今民犹颂之。”
○康熙五十一年(1712),倡建绍文书院。
●乾隆《翼城县志·卷七》:“绍文书院,在县治东,即藩署旧址。康熙五十一年,令林世炳建。内有宋文潞公河亭碑记,详艺文。”
●乾隆《翼城县志·卷二十三》:“绍文书院,在潞公轩西,即布政司行署故址。康熙癸巳,林令世炳建之,以讲学课艺,有碑记。”
●乾隆《翼城县志·卷二十八》:“书院碑记,许崇楷。昔吾乡林公世炳宰翼,创讲堂于潞公轩后,亲与诸生讲业其间,旋以内艰去,故学舍尚未遑及也。邻有官廨一区,旧为宪节之所暂驻幸。翼地居僻壤,轺轩鲜至,遂相沿以为师生下帷之所,焉然迁舍,以避者岁或至再三非良图也。余莅翼之初,即相度讲堂之侧有隙地焉,而惜其稍隘,踌躇数岁,舍是别无可营,爰因地制宜,聊建斗室十余楹,几席具备,为诸生容膝之安,非敢云继美于前人也。”
●乾隆《翼城县志·卷八》:“社学,在兴贤坊明令赵堪祠内。国朝康熙二十六年,知县司铉所设,后令林世炳扁其门曰「训蒙义学」。”
●乾隆《翼城县志·卷十二》:“林世炳...尤勤于造士,创建绍文书院于潞公轩侧,政余与诸生讲学其中,娓娓不倦。”
○康熙五十二年(1713),修建潞公河亭,丁内艰归,邑人为之建林侯祠,祀名宦祠。
●乾隆《翼城县志·卷二十八·潞公河亭记》:“林子莅翼半载,适南亩苦旱,与绅士步祷龙宫,须臾,四方云黑,大雨立至,陟潞公之亭避焉。榱角虽存,颓圯殆半。盖斯亭之建,越七百年于兹矣...爰谋绅士,卜吉召工,废者修之,复旁筑数椽,令诸生以时肄业,聊以传述乎公行乐之心云尔。或曰:公之显耀当时,声施后世者,不以亭也。范文正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惟公有焉,子何言之近乎?曰:在亭言亭。”
●乾隆《翼城县志·卷二十三》:“河亭,藩司河行署,东临城,带溪,山林掩映,占一城胜概。天圣六年,潞公令翼时建,岁远而圯。国朝康熙五十二年,令林世炳修,后复颓塌,仅留遗碣。乾隆三十五年,令许崇楷捐俸更筑,增建舫屋。有碑记,见艺文。”
●乾隆《翼城县志·卷二十八》:“重建河亭记,许崇楷。吾乡前哲林公世炳宰翼城,为康熙庚寅之岁,至今遗爱不谖。尝于潞公轩侧建一小亭,颜之曰河亭。兹亭久圯矣,而所颜之石,犹岿然存也。余承乏斯土,距林公已六十年,时与诸生讲学轩中,偶睹斯石而有感焉,诚不忍旧迹之就湮,爰为鸠工相度,廓其基,固其址,创舫屋数楹,朴素弗华,浑坚可久,期与名轩并留不朽,以彰景行前哲之意云尔。”
●同治《福建通志·卷百六十二》:“漳州府…海澄…林世炳,字十霞,授山西翼城知县,凡有例金,一切裁汰,微赋决狱,不假吏胥。丁外艰归,城内外罢歌舞,临行攀辕流涕,至有失声者,后祀名宦祠。”
●乾隆《翼城县志·卷二十四》:“林侯祠,讳世炳,在学宫西,以上事实,俱详见宦迹。”
●光绪《漳州府志·卷十九》:“林世炳,字十霞,海澄人。令翼城,洁己爱民,以振兴文教为急,丁艰归,士民攀辕流涕,祀名宦。”
●乾隆《漳州府志·卷十九》:“林世炳,字十霞,海澄人。令翼城,洁己爱民,以振兴文教为急,丁艰归,士民攀辕流涕,祀名宦。”
●乾隆《翼城县志·卷八》:“名宦祠,祀...清林世炳。”
●乾隆《海澄县志·卷十三》:“林世炳,字十霞。康熙甲子举人,授山西翼城知县。洁己爱民,一以振兴文教、劝课农桑为急务。邑有陋规,悉斥革之,风俗殷然一变。凡征输集讯,不遣差役,民自跻堂,胥怀其德。讼庭无事,日招集文学,讲艺课文,蔼若一家。丁外艰,四门内外罢歌舞,临行攀辕流涕,至有失声者。后为立祠祀名宦。”
●乾隆《翼城县志·卷十二》:“林世炳...丁内艰,至今民犹颂之。”
END
本文内容由:蔡少谦 提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