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松,字国夏,号邻苍,同安县积善里后埔社人(今海沧区凤山村后埔社),迁居同安县城桥东,生嘉靖三十四年(1555),卒万历四十年(1612),享年五十八岁。入同安县学,习易经,万历十六年乡试第七十五名,万历二十三年赐同进士出身三甲第八十三名。初授扬州府教授,升国子监博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转任台州知府,最终以江西按察司副史致仕。善大书,能诗文,卒葬在感化慈相山,祀同安县乡贤祠。
....................................................
○嘉靖三十四年(1555),其父刘存德官松江知府,因出生于松江府,起名“梦松”。
●《桥东刘氏世谱》:“梦松,字国夏,号粦苍...公生嘉靖乙卯。”
●天启《云间志略·卷二》:“郡守沂东刘公传...后公升浙江副使,其子梦松生于松,故以命名,亦登乙未第,为台州守,多政绩,能诗文。时余司理古越,晤对间,谈松事如家事,叙通家之谊,意甚殷殷也,而其人雅朴其政循良,不为浮薄峭刻之行,更可以占公世德云。”
●邵懿辰《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科会试》:“邻苍,易,二房,癸亥十一月初三日生,同安县人。”
●上图《万历乙未科进士同年序齿录》:“刘梦松,字国夏,号邻苍,行五,癸亥十一月初一日生...曾祖韩权,祖恭,封监察御史,父存德,戊戌进士,按察司副史,嫡母叶氏,继母叶氏,生母韩氏,永感下。”
○嘉靖四十年(1561),生母韩氏去世,与兄护丧归家。
●民国《同安县志·卷三十一》:“母歿官舍,梦驺偕弟梦松护丧归,路人感动。”
●《桥东刘氏世谱》:“韩氏以子贵,赠太安人,生嘉靖丁亥,卒嘉靖辛酉十一月十四日,年三十五。”
○万历十五年(1587)间,因同安县洪、刘二族构怨升级,装疯隐秘山林。
●《桥东刘氏世谱》:“贵人子洪兢亦伏阙讼冤词,遂株及,由是祸至...惟粦苍公明哲见几,自放山野,间侣樵牧,斗蟋蟀,作疯疾状,祸网以脱。”
○万历十六年(1588),福建乡试第七十三名。
●邵懿辰《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科会试》:“庚子,七十五名。”
●上图《万历乙未科进士同年序齿录》:“戊子乡试第七十三名。”
○万历二十三年(1595),会试第一百零九名,赐同进士出身第三甲第八十三名。
●《太学进士题名碑录》:“明万历二十三年进士题名碑录,乙未科...刘梦松,福建泉州府同安县民籍。”
●邵懿辰《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科会试》:“会试一百九名,三甲八十三名。”
●上图《万历乙未科进士同年序齿录》:“会试第一百九名,廷试三甲第八十三名。”
○万历二十三~二十四年,授扬州府教授,从九品。
●万历《扬州府志·卷八》:“教授...刘梦松。”
●邵懿辰《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科会试》:“工部政,授扬州府教授。”
●上图《万历乙未科进士同年序齿录》:“工部观政,授扬州府学教授。”
●康熙《同安县志·卷六》:“刘梦松,初授扬州府教授。”
●《明赐进士广西宪副海若刘公暨配恭人林氏合葬志铭》:“扬故才蔽也,邻苍公以名进士俯就教职,雅好士,士亦争慕效之。”
○万历二十六年(1598),升国子监博士,从八品。
●邵懿辰《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科会试》:“戊戌,升国子监博士。”
●上图《万历乙未科进士同年序齿录》:“戊戌,升国子监博士。”
●康熙《同安县志·卷六》:“历授国子监助教、刑部主事、广西恤刑,升员外、郎中。”
○万历二十七年(1599),升刑部山西司主事,正六品。
●邵懿辰《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科会试》:“己亥,升刑部主事。”
●上图《万历乙未科进士同年序齿录》:“己亥,升部山西司主事。”
●同治《福建通志·卷百五十二》:“同安县…刘梦松,扬州府教授,入为国子助教,历刑部主事、员外、郎中,擢台州知府,迁江西按察司副使。”
○万历二十八年(1600),派往广西恤刑,正六品。
●邵懿辰《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科会试》:“庚子,广西恤刑。”
●上图《万历乙未科进士同年序齿录》:“庚子,广西恤刑。”
○万历三十一年(1603),升刑部员外郎,从五品。
●邵懿辰《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科会试》:“癸卯,升员外。”
○万历三十二年(1604),升刑部郎中,正五品。
●邵懿辰《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科会试》:“壬辰,升郎中。”
●民国《同安县志·卷二十八》:“字国夏,号璘苍。万历戊子举人,乙未进士。父存德,仕广东副使,善大书,工古文词。梦松教授扬州,历国子助教,刑部主事。恤刑广西,升员外、郎中,寻知台州府。善政宜人,台人祠祀之。迁江西按察副使,秩未满致仕。弟梦潮。”
○万历三十三年(1605),任台州知府,正四品,重整临海县学田。
●康熙《台州府志·卷五》:“知府,明改路为府,置...刘梦松,福建进士,(万历)三十三年至。”
●光绪《台州府志·卷十》:“三十三年,刘梦松,字国夏,同安进士,重整临海学田,王亮有记,见《穉玉集》。”
●康熙《台州府志·卷十六·王亮学田记》:“所幸郡伯刘公在事,公廉精核,纤巨必亲。时诸生以学租湮没为言,公乃谋于司理黄公、邑令万公,查曩所拨学田没,于□西□五十□新圳地□百亩有奇,备载左方,共可得租银若干,岁报两三贫士赈之,且也间分俸钱,鳏与之婚,胔与之掩,焚与之居者又若而人,诸生不胜挟纩之感而特□后之漫漶也...公之谋诸生也,不啻其子弟,天宁为树德也...公名梦松,字国夏,别号邻苍,万历乙未进士,闽之同安人。”
●康熙《台州府志·卷三》:“明万历间,刘守梦松清出十四都田五十亩。”
○万历中,升任江西按察司副使,正四品。
●嘉庆《同安县志·卷十七》:“刘梦松,东桥人,存德子,梦潮兄。历官江西按察司副使,祀乡贤,有传。”
○万历三十九年(1611),致仕。
●邵懿辰《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科会试》:“癸亥,致仕。”
●崇祯《闽书·卷九十一》:“刘梦松,字,父存德,仕广东副使。善大书,工古文词,病革作自挽诗,有易箦从教华且𮋲,布衿止□□和斜之句。梦松趣尚恬洁,历官知台州,江西按察副使致仕。”
○万历四十年(1612),与蔡献臣等共倡编校、刻印《林次崖先生》。
●蔡献臣《清白堂稿·刻林次崖全集义助疏》:“林次崖先生,我朝名臣、吾同先正...初属蔡元履,而会有楚役,未遑卒业,献臣不揣固陋僣与刘邻苍共加删正,业可缮写付剞。”
●蔡献臣《清白堂稿·林次崖先生集序》:“邑侯李公晦美既捐赀唱刻次崖先生集,成而属献臣序之...是集校选,初属蔡敬夫参政,会赴楚藩不果,故予不揣谬为代斲而诗则刘国夏宪副共之。”
○万历四十年(1612)卒,葬同安县感化慈相山,祀同安县乡贤祠。
●《桥东刘氏世谱》:“卒万历壬子七月廿二...葬感化里慈相化度院前穴,巽乾。”
●康熙《同安县志·卷二》:“乡贤祠,祀唐谢翛…宋…柯翰…明…李文简…刘存德…陈道基…刘梦松…刘梦潮…”
●民国《同安县志·卷八》:“宪副刘梦松墓在感化慈相山。”
●蔡献臣《清白堂稿·祭同年刘邻苍宪副》:“呜呼!人言老氏之术,其精以治身,其粗以行世。盖藉其专气谷神者,为引年之上药,而取其挫锐守雌者,为涉世之要诀。两者庶几,合而收之。而以观吾邻苍兄殆弗然乎!兄盖纯然儒者,而妙合老氏之道,抑胡其止于斯也。兄为侍御公子,阀阅甲于同,而兄早岁即退,然下帷不欲多上人其况味远矣。蛮触之搆,至闻当宁其祸,几于覆巢,而兄独晏然处不争之地,规祸败若指掌,使稍露角距,安得有今日乎?其识见,超矣!既成进士,雅不欲竞华膴之途,即寒毡犹屈就之,以至执法西曹,虑囚右广,所居以仁明见称,出守天台,治平为天下最,其操趣卓矣!虔宪及境,遽图乞身,人皆怪其蚤而服其决,主爵者亦曰暂听告,以需异日用兄。骨瘦而神王时寄之诗若字以发其奇,而善酒不酒,善奕不奕,其葆啬周矣。呜呼!此皆兄所为暗合于老氏之道,而吾谓其大用之器,遐筭之征也。乃官不逾乎陈臬年未及于中寿,岂老氏之术亦有不验者耶。兄素知医而竟以参耆自煎,岂修短之数,自有造物而非人所能为耶?呜呼!兄行业在朝,月旦在卿,户祝在赤城箕裘在诸子病𢢑之中,与献臣语甚达,无复去留身后之虑,兹归必无憾。然吾侪则何能无怛然于知己之云亡也。瓣香束帛薄,酹一樽潸焉,出涕音容若存。呜呼!痛哉,尚飨。”
附文:刘梦松《袁丝谏赵谈骖乘》
赵同,宦者也,与北宿伯子皆用柔曼倾意色,授絷有宠于孝文皇帝。帝尝与赵谈𬳯乘,故吕禄舍人袁盎进谏曰:天子所与共六尺舆,非四方文学之士,则天下英俊。当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与刑余之人同载乎?于是帝不得已出同,同亦涕泣趋下。吁嗟乎,岂不伟哉!然则无可议乎?曰:谏则是,而谏之之心则非也。夫宦,刑余也。春秋之议君无近刑人,加阍人于余祭者,凡余祭之近刑人,使阍侍成其奸也。是故伊戾危痤,赵高杀亥,岂二子能为秦、宋祸哉?秦、宋甘其媚而忘其患也。文帝与同骖乘,是迹覆车之故迹,养丧家之宿疾矣。哀盎乃引节慷慨,面折贵幸,不候席之已敝,轩之垂避,而触安陵之交,解龙阳之宠。至于文帝有难色而强笑,同子躬垂涕而下车,则虽士季及溜于晋富辰。硬谏于周何以加焉?当时王侯震慴,宫闱削迹,公卿大臣,莫不多之,直声布闻天下矣,而又何议焉?曰:以其心则成于私也。夫人臣事君,不蓄私恚,不怀旧怨,忠以事上,而无二心。是以祁奚举仇,文终荐参,不以怨而弃德者,何也?诚先其君而忘其身也。盎之恶谈其故,乃由于素不相能,惧同子近𭎎,日夜譛缺,暴其过短无所出,乃用兄之子种谋,当众廷辱之,使其譛不行。噫!此所谓因忠以就名,乘私以快忿者也。是轸施捻仪之计也,非所以行于君也。虽赵谈以娥媌幸,由星历显,非有曹相国之肾,羊舌赤之才,即去之无害,而袁盎之心,则固内深而非引议矣。且以孝文之贤,未必遽訹于讹谖,溺于婑媠。而文、景之世,吴王治国日久,煮海铸山,招置亡命,恃国家富殷,忿太子见提,反形已露,负固不朝。盎果有忠悃,不詟强御,发愤腷臆,则当相吴时,宜批其逆鳞,摘其膏盲,以正其叛逆之乱。即不听,则杀身以明忠,绝脰以旌信,长瞑不顾,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而后可也。乃复踵种之策,日饮醇醪,以避霍泄,上惧,上书告其得失,下恐枳理起于韩庭,不敢讼言其非,案治其罪,缄口卷舌,结唇固齿,无何而后说以无反。噫!此岂比于之忠,解扬之使哉?诚利其身也。况多受吴王金,盛言吴王不反,至于七国蠭起,鼓行而西,自惧其身陨,遂陷错于无辜,又岂忠臣事君,无二其心者之所为哉?夫骖乘之祸,非憯于七国之难也;赵同之叱,宜其叱于吴王濞之庭也。而顾不忠于吴相,而直于郎中,不忧强藩已成之势,而忧阉宦未然之私,岂其智不及哉?谏于车下,则可以除患而其心,谏于吴王,则腹事刃而颈齿剑也。吾固谓袁盎之乘隙中人,一行于同子,齐行于晁公,屏人之言,即车下之故智也;世及之诤,即却□□买直也。故曰袁盎忠未足而智有余。善哉杨子推言之也。
摘自:郑贤《古今人物论·卷九》
END
本文内容由:蔡少谦 提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