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如璋,字孚德,号用廷,海澄县龙塘人(今海沧区温厝村),生嘉靖四十二年(1563),卒万历三十六年(1608),英年早逝,享岁四十六。入县学,习易经,万历十年(1582),年仅二十中举,万历十七年(1589)三甲及第。初授江西广信府贵溪知县,丁忧返乡,后补南直隶霍邱知县,两任皆有声,擢广西道监察御史。初巡顺天府中城,后巡两浙盐务、山东、辽东、应天等处,宽厚持重,存心爱民,其在豹直,多所康济。
○嘉靖四十二年(1563)五月二十三日出生,曾祖温忠厚,祖父温致穆,父亲温必充。
●邵懿辰抄本《万历十七年己丑科进士履历便览》:“温如璋,用庭,易,五房,癸亥五月二十三日生,海澄县人。”
○万历十年(1582),20岁,以海澄县庠生,考中福建乡试第五十五名。
●崇祯《闽省贤书·卷五》:“温如璋,海澄,易。己丑三甲,应天巡按。”
●邵懿辰抄本《万历十七年己丑科进士履历便览》:“壬午乡试。”
●《万历十年福建乡试录》:“第五十五名,温如璋,海澄县学附学生,易。”
○万历十六年(1588),26岁,于云塔院读书。
●崇祯《药房偶记·卷四·梅花鬼》:“海澄云塔院,院在三都...温如璋寓是岩...温亦是年登第。”
○万历十七年(1589),27岁,殿试第一百二十九名进士及第。
●《太学进士题名碑录·明万历十七年进士题名碑录己丑科》:“赐同进士出身第三甲二百七十七名...温如璋,福建漳州府海澄县民籍。”
●崇祯《海澄县志·卷八》:“万历十七年己丑焦竑榜...温如璋,三都人。御史,有传。”
●邵懿辰抄本《万历十七年己丑科进士履历便览》:“温如璋...三甲二百二十九名。”
○万历十八年(1590),28岁,授江西广信府贵溪知县。
●邵懿辰抄本《万历十七年己丑科进士履历便览》:“户部政十月,授江西贵溪知县。”
●乾隆《广信府志·卷九》:“贵溪县...知县..温如璋,海澄进士,十八年任,有政声。”
●康熙《贵溪县志·卷三》:“明知县...温如璋,字德孚,海澄人,进士,十八年任。存心爱民,有政声,拜御史。”
●崇祯《海澄县志·卷十》:“初授贵溪令,有治声。”
○万历二十四年(1596),34岁,补授南直隶凤阳府霍邱知县。
●邵懿辰抄本《万历十七年己丑科进士履历便览》:“丙申补霍丘知县”
●乾隆《颍州府志·卷二》:“温公生祠,为知县温如璋建。”
●崇祯《海澄县志·卷十》:“嗣以读礼归,服阕,补霍丘令。甫至境,捕盗魁数百人,悉诛之。岁大疫,捐俸施药,所活甚伙。招返逃亡六百余家,俾复旧业。”
●乾隆《颍州府志·卷九》:“霍邱县温公生祠碑记,焦竑:···侯之去也,于是谋为祠生祀之,而以记属余···侯为人宽厚持重,内刚而外和,尝言:兴民利不若除民害,顾除害所以兴利也···侯名如璋,别号用廷,闽之海澄人,举己丑进士,与余同籍,自贵溪移令霍邑,而代士民来请文者,为余门人太学陶以诗云。”
○万历三十年(1602),40岁,授广西道试监察御史职,同年奉命巡按顺天府中城。
●邵懿辰抄本《万历十七年己丑科进士履历便览》:“行取广西道,本年巡视中城。”
●《明实录·神宗实录》:“二月癸未...沈时来、方大镇、孔贞一、钱桓、余懋衡、杨廷筠、刘九经、张攸渠、乔应甲、左宗郢、汤兆京、康丕扬、沈裕、王夔龙、温如璋、金忠士、李培、高攀枝、史学迁、沈正隆为各道御史...命既下,诸臣即日谢恩履任,盖遵即到任管事之旨也。”
●《万历起居注·三十年》:“今将礼科遵照圣论,支开六科十三道等官,有名问安各官员职名,并拟赏格开具于后,计开...广西道御史温如璋。”
●《明实录·神宗实录》:“万历三十年五月壬戌朔...广西道御史温如璋疏言:近日虎贲左卫指挥鲁登科代奏输银,奉圣旨:奏内两淮运司盐商余元俊等,愿捐已资盐利银五十万两,助治河工,具见忠义,准著原奏指挥鲁登科前去彼处,听从钦差内官鲁保,会同抚按、巡盐御史等官,照数查收。此自皇上之留心祖陵。但助义之商,岂艰长途之费,独不能叩九阍,劾式卜之输财?即不然,岂不能赴抚按、巡盐等衙门告明,转达天听?鲁登科既非余元俊等亲识,忽为代奏,情属欺诳,恐成误国害民之祸。乞收回成命,置登科于法。不报。”
●《明实录·神宗实录》:“七月丙戌,左都御史温纯言:年来部臣、言官以及抚按,力陈榷采之患,又求收回极横中使李凤、陈增、杨荣、高淮等,以遏乱萌,天听犹高···至于阎应隆、张嶷之奏,尤为悖谬不道。臣等闻海澄市舶抽税高采,已每岁得银三万,决不遗余力而让利。窃料机易山虽在海外,决无金银成斛遍地任人淘取之理。又料税珰恶弁参随诸奸之威,能行于中国,决不能行于外夷,安所得金十万、银三十万以报皇上?其意不过假借明旨,大弛通番之厉禁···伏望皇上留神深思,将李凤拿解,陈增、杨荣、高淮等勒令回京。鲁登科、余元俊、阎应隆、张嶷,敕锦衣卫拿送臣等法司正罪,宗社幸甚。不报···科臣姚文蔚等,道臣金忠士、史学迁、汤兆京、温如璋、朱吾弼等各随事交章极言其酿祸害民。疏虽留中,然上未尝不容其切直也。”
●《明史·汤兆京》:“时矿税繁兴,奸人竞言利,有谓开海外机易山岁可获金四百万者,有请征徽、宁诸府契税,粥高淳诸县草场者,帝意俱向之。兆京偕同官金忠士、史学迁、温如璋交章力谏,不报。”
●崇祯《海澄县志·卷十二》:“清朝侍御坊...为广西道御史温如璋立。在九都。”
○万历三十一年(1603),41岁,巡按中城、辽东。
●康熙《西江志·卷一百》:“张孝女名寿姑,南城给事中张凤翔女。万历三十一年,凤翔病危,寿姑年十五,侍母于燕,痛父将终,医药罔效,即刲左股煎汤奉父,啜之,精神稍苏,次曰卒。御史温如璋疏请旌表。”
●蒋以化《西台漫纪·卷四·纪张孝女》:“余巡天长,阅邸报,中见台臣温如璋上言,为已故礼科给事中张凤翔病危,有未出嫁女元寿姑,年方十五,痛父不保,日夜祈祷,愿以身代。知刲肉疗病,遂割左臂肉五块和药奉父,父当啜食,精神稍苏,口念活佛在此。父虽未救而本女次日先殒矣。上念其孝,允所请,付所部议旌。举朝啧啧,以为奇。”
●蔡献臣《清白堂稿·覆孝女张寿姑割股旌奖疏壬寅》:“礼部题为‘举扬地方孝行以励风化事’。仪制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礼科抄出巡视中兵马司地方广西道试监察御史温如璋题奉圣旨。礼部知道。”
●《明实录·神宗实录》:“十一月癸酉...都察院催请实授台臣,上曰:御史实授,此是旧例。顷因堂官市恩,以致迟滞。今念各差多缺,恐其废事,都准他实授差用。于是差御史孔贞一瓜仪儹运,钱桓巡视光禄,张似渠管理屯田,余懋衡长芦,乔应甲两淮,各巡盐;温如璋辽东,李培真定,沈裕广西,沈正隆云南,金忠士贵州,史学迁甘肃,各巡按。”
○万历三十二年(1604),42岁,两浙巡盐,初授命即派遣调查楚事妖书案。
●天一阁藏《万历十七年己丑科进士履历便览》:“癸卯,巡青,本年两浙巡盐。”
●《万历起居注·三十二年》:“万历三十二年五月辛亥朔,大学士沈一贯题照得旧年十月间蒙,差...温如璋为两浙巡盐。”
●康熙《浙江通志·卷二十二》:“巡盐御史...温如璋,海澄人,由进士。”
●崇祯《海澄县志·卷十》:“出视两浙鹾政,宿弊顿清。海宁陈某挟其父威,狼噬乡曲,如璋逮治之,多方营救,不能脱也。”
●沈一贯《敬事草·卷十五·请允差遣御史揭帖》:“三臣题照得,旧年十月间,蒙差御史...温如璋为两浙巡盐...皆已领有印信,计日辞朝。适值妖书事发,特留缉问,诸臣奉命各出,猷念共振风棱。今罪人正法,国讨章明,亦既不负任委矣。狱事已讫,诸臣更无复事,而所受之差事久虚安,敢宁处该都察院为之题请,揭帖到臣,伏乞允发遣行,五月初日上。”
●《万历三十一年癸卯楚事妖书始末·癸卯楚事志略》:“御览总其大略不越数端...御史许乐善、曹楷、刘应龙、牛应元、林道楠、刘曰梧、康丕扬、沈时来、温如璋则谓:当先行抚按丹问而后遣官者也。”
●《万历三十一年癸卯楚事妖书始末·楚藩交讦疏稿》:“广西道御史温如璋:天潢之关系匪轻,宫闱之事,情甚瞹,楚中抚按多官会问不敢定拟,而请遣官者,岂真疑于假王之说遍于衢巷也乎。假王之说,始自武冈,王构谋后,已昭雪明白,今衢巷之言即前祸胎也。若以三十年之藩王而以一妇人之口为左劵,恐非国体,且其夫华趆奏讦而以其妻王氏作证,恐无以服天下宗室之心。又况华迟之奏,讦在楚王屡行戒𠡠之后乎。各叹干犯七十余人,严刑拷讯,宁死不认,恐亦有良心者,前后疏奏中多可疑,而楚王奏辨之疏件件有据,似应再行抚按,虚心详问真假明白,覆奏,然后遣官往勘,伏候裁夺。”
○万历三十三年(1605),43岁,由巡盐御史转巡按山东,奏裁减旅顺海防。
●邵懿辰抄本《万历十七年己丑科进士履历便览》:“乙巳,山东巡按。”
●《青礁颜氏族谱·青焦颜氏族谱序》:“出阕两淛盐䇲,甫报政,奉旨按山以东。”
康熙《杭州府志·卷十八》:“巡盐监察御史...温如璋,海澄人,由进士三十三年任。”
●《明实录·神宗实录》:“十一月乙未...敕御史金忠士往浙江,温如璋往山东,各巡按,吴达可南京畿道刷卷。”
●乾隆《泰安县志·卷七》:“岱庙...经始于乙巳十月,落成于丁未十二月,厥费颇巨,不可不纪其始末,以示将来...则前巡按御史严一鹏,后巡按御史温如璋,前巡盐御史叶永盛,今巡盐御史李应魁...皆有劳,例得书。”
●《明实录·神宗实录》:“万历三十四年十一月壬午...裁旅顺游击,改设守备官一员,汰官兵六百二十员名,饷三千七百六十两。时山东按臣温如璋言:今谈海防者,类以守旅顺为要地。不知倭处东海中,四面皆水,待舟而行,其为寇也,必视风色,而飘泊无常,非如陆路可以程计也。如南风多则寇朝鲜、辽东;北风多则寇褔建、广东;东南风多则寇登、莱;正东风多,则寇淮、扬。苏松、浙江无一山一屿以为障蔽,其来也无阻,其至也不及知,设舟以防之海上,是为得策。若北海则内海也,北为辽阳,南为登、莱、青、齐。登州径渡至旅顺口,九百里中,岛屿棋布,海道迂折,风一不顺,不飘抵南岸,则飘抵北岸,不则碎于礁石,是旅顺、天津非可以径至者也。海上无数日不变之风,亦无三千里不迂曲之地,谓可以扬帆直达堂奥,必不其然。臣等计旅顺设防,属不急之务,若为辽东计,必欲守之,则兵与船宜常在辽左,不宜在山东。盖每年春秋二汛,渡九百里之海,往彼戍守,风一不顺,兵辄遭溺,不便一也;渡海领饷,阻风难达,忍饥待毙,不便二也;远隔绝域,虚名冒饷,不便三也;兵属山东,防在辽地,不守纪律,难以钤束,不便四也;猝有倭警,驰报甚难,无缘应援,不便五也。议将此兵分而为二,择其精者五百人,用沙唬等船十八只,裁去游击,以守备统之,仍旧防守旅顺,但专属辽东抚、按、道臣节制,以直隶半饷一万三千四百两,裁去三千七百六十两,其余专解辽东,以饷旅顺,而山东不与知焉。尚存六百余兵,掣回山东,稍汰其脆弱,而以其壮者分配各水营防汛,饷亦随兵渐减。盖山东此时兵船常哨至皇城岛,离登州五百里,处北海之中,旅顺之兵距此止四百里,亦可时常哨探,南北各有分地,不相推诿,防守之计,无善于此。章下部覆,从之。”
○万历三十四年(1606),44岁,巡盐御史,上盐法五事。
●《明实录·神宗实录》:“三月乙未,浙江巡盐御史温如璋言:盐法五事:一均激扬,江西广信一府,宜改同,两浙及两直五府,一体听巡盐举劾;一重司权,州县有司官贤否,当令运司正官操之,其有裨盐政及反此者,听盐臣报命,明列贤否,以凭举剌,其州县巡盐佐贰有行私溺职者,许运司及分司官径行参究;一禁侵荡,业有定界,民之不可混灶,犹灶之不可混民,合行履亩踏勘,如系塲荡,为势豪民间所侵夺者,一一还灶,而有司亦无得民灶异视,致侵疆界;一遵序掣,两浙行盐之法,四季告引上单,按季序掣,近为奸商欲以见纳之引一时并掣,致众商怀疑,宜督行运司,置立号单,自一号至百号,每季送盐臣,计程远近,约定限期,转发分司,会同州县正官,按季照单序掣,无容搀越。仍以各商之告引多者,列为纪纲,使之催督告销;一禁私盐,私盐盛则引盐阻,而浙西为甚。浙西之为私贩者,大都势豪官兵不敢问。则法令必行,而纪纲自肃。不报。”
●《明实录·神宗实录》:“三月辛卯,浙江巡盐御史温如璋言:两浙盐课每年一十四万两解部,以供边储旧额也。缘先年沿海扰犯,各灶逃移,继罹灾荒,风潮不测,遂致盐课多逋,部解缺额,不得已那商价凑解,积累有年,应给商价,濡迟数年矣。近来多方招𫼲,未尽复业。不意万历二十八年间,奸弁高时多妄奏搜括,而每年议解二万六千两于内。当时诸臣备极苦心,不过为一时调停之计,亦意皇上明烛奸欺,悯念民隐,朝议而夕报罢也,乃解进以来,几年所矣。夫此二万六千,非有神运,不过仍取给于商灶,计引重科,加煎取利,商灶赔𬥶不足,甚至牙行铺户悉行飞派,既困商灶,又重病民。乞大扩皇仁,将前项加惩停免。不报。”
●万历《汤溪县志·序》:“允修先后,院司道府官阶姓氏...钦差巡按浙江等处监察御史温如璋,福建海澄县人。”
○万历三十五年(1607),45岁,奉命巡按应天。
●《明实录·神宗实录》:“二月丙申...山东巡按温如璋考察举人,参骆无倦、龚至道、张鲤、傅国清、丘志充等,而无倦独以秽浊正法,快于物议。”
●《明实录·神宗实录》:“十一月庚戌,山东温如璋劾高唐知州黄应台贪酷,金乡知县穆景星、淄川知县曾曰唯,日照知县江汇海等,各拟降调。事下吏部。”
●《明实录·神宗实录》:“十二月戊辰,山东巡按温如璋劾天津参将顾邦镇,革任回卫。”
●康熙《山东通志·卷二十四》:“巡按监察御史...温如璋,海澄人,由进士,万历间任。”
●崇祯《海澄县志·卷十》:“嗣按东土,威惠双驰。税监马堂暴横所部,如璋疏纠甚力,珰为气缩。”
●邵懿辰抄本《万历十七年己丑科进士履历便览》:“丁未,巡按应天。”
●蔡献臣《清白堂稿·请温用庭巡按·丁未》:“绣斧东巡海岱,表激扬之丰采,旌节南迈吴越,依信宿之光华,飞书以报。”
○万历三十六年(1608),46岁,为青礁族谱作序;应天巡按途中去世,享年四十六岁。
●《青礁颜氏族谱·青焦颜氏族谱序》:“文学熙吾颜君应蔡,余女弟夫也,携其家谱来,言曰:吾家也有谱,纪先人之遗行,萃百代之孙支...虽成帙足观,然非藉名公言,恐无以垂不朽,敢以序请...万历岁在戊申四月上浣之吉,赐进士第广西道巡按南直隶、山东、两淛等处监察御史、眷生温如璋拜撰。”
●邵懿辰抄本《万历十七年己丑科进士履历便览》:“戊申,卒。”
●崇祯《海澄县志·卷十》:“事竣还里,奉命按吴,行有期矣,病疮而卒。如璋在都,每惠念其桑梓。漳人事无大小,咸倚重公;人无贵贱,咸德之。郡人方伯王志远挽温侍御二首:直指草将宿,同心兰已摧。山阳千古意,无笛总成哀。蒿里谁家地,岂堪骢马过。夜台还着绣,揽辔意如何。”
END
本文内容由:蔡少谦 提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