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霞阳马河角上马宗祠,@柯家安

霞阳,旧称“下杨”,因杨氏聚居而得名。起初,笔者以为下杨的“下”,是针对上丘(或上曾)而言,毕竟新垵和霞阳组合而成的“新阳”,及邱、杨二姓,在近一两百年内,于此地无有出其右者。然而,经过数年的摸索,是时候推翻错误认知了:与下杨对应的地名,应是已融入霞阳社、早已消失的古社,名曰“上码”。上码所在地,现仍有马氏居住,且保留有“上马宗祠”。

上码与下杨(或霞阳),集中出现的年代均为清代中后期,或许是在那时候,当地人为了区分位置相近、姓氏不同的两个地方,而采用当地盛行的“上”和“下”予以命名。只是马氏将“上马”雅化为“祥马”或“上码”,而杨氏则选用了“霞阳”。如印度尼西亚三宝垄华人富商马厥猷的墓碑碑额即写作“海澄上码”,光绪二十二年《重修慈济祖宫碑记》记有“上码马瑞美捐英银壹百肆拾大元”,此“马瑞美”即马厥猷的父亲马淼泉。

图/印尼三宝垄马克绥墓,@何露森

“上码”、“上马”的地名演变,不仅仅只是为了与下杨相区分和对应,事实上,还与海沧曾经是马姓重要聚居地有关。海沧,旧时也称“马半都”,意指马姓人口占海沧的近一半之多,故以“马厝”为名的社就不下两处,除了“上码”外,还有海沧瑞青宫附近的马厝。乾隆《海澄县志》卷十一载,新安保辖“下杨、下尾、林东叶厝、山狗吼、林东、马厝、许厝”等十社,其中,马厝、许厝及附近为马、许、林三姓所居,按许厝道光十五年《重修崇真宫碑记》载,此三姓所居地,旧名“刘堂”,马厝在成为一社之前,即为刘堂社的一部分。

图/霞阳社林氏宗祠,@柯家安

又按明弘治《八闽通志》卷二十三载,海沧时有埭岸二十九处,其中位于新阳片区的有“马厝前埭岸、刘厝前埭岸、郑墩埭岸、南内埭岸、南外埭岸”等五处。依《新江邱曾氏族谱》之“埭田志”载,郑墩埭为新垵邱氏所有,按顺序推断,刘厝前埭岸应位于许厝附近,而马厝前埭岸位于马厝无疑,可见早在明早中期,马厝已有相当规模了。至嘉靖末年,为抗击倭寇,马厝人在石室禅院前修造防倭土寨,名曰“马寨”;明隆庆五年,马氏又参与了石室禅院的重建,过程见载于《皇明石室禅院碑记》。

马氏的辉煌,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出了不少响当当的人物,除了前述印尼三宝垄妈腰马荣周家族外,还有八路军文学家马寒冰。只是因马氏大多出洋,以至于留居国内者日渐式微,最终并入霞阳社内。

参考资料:《海沧政协文史资料》第十三辑、乾隆《海澄县志》、《八闽通志》、《新江邱曾氏族谱》

技术指导:郑来发

资料支持:何露森、柯家安


本文内容由: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圭海四记丨元至正间,陈友定横扫海沧|二四八记

元至正末年,日薄西山的元王朝无暇南顾,盘踞在东南一隅的福建路各方势力,便纷纷登场,互相攻伐。最终,闽北的陈友定、闽南的罗良,笑到了最后。可是,二人因在效忠元朝的方式和路线方面存在严重分歧,一场血拼在所难免......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