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青礁颜氏中,多以名宦传世,鲜少文辞出众者,惟颜唐臣曾孙颜复之堪称其一,“貌古气和,不苟訾笑”,“有能赋声”,“叶侍御荐十贤于朝,复之其一也”。按1989年整理的《青礁颜氏族谱》载,“颜复之,字尔开,号阳宇,宋淳祐辛丑进士,官太学录,调湖南庾干,卒于官,葬龙门岭。”又据崇祯、康熙、乾隆三版《海澄县志》的选举志,颜复之皆记为淳祐元年辛丑进士,然而,颜复之,真的是进士出身吗?

在福建地方志中,最早记载颜复之登第信息的,是弘治年间的《八闽通志》,其科第的下一级分类“释褐”记有,“颜复之,理宗幸辟雍,赐释褐出身”,由此可知,颜复之应是由太学直接授官的释褐,相当于明清两代的贡生,并非进士出身。然而,不知何因,自《八闽通志》之后,除了同治《福建通志》将颜复之归类于“恩赐释褐”外,其他福建、漳州府、龙溪县、海澄县的地方志都将颜复之归入宋进士章节中。如此前后不符,是以讹传讹,还是后世纠谬?

如果说选举志的登科信息可能存在混淆,那么人物传就相对接近事实了。

查漳州府志及龙溪志,其人物传,大略相近,“淳祐元年进士,有能赋声,试礼部,寻补太学,已而迁太学录,再调潮干,卒于官”,此记载与选举志并无出入。再查澄志,信息量得到质的提升,崇祯、康熙、乾隆三版澄志均写到,“有能赋声,试礼部,寻补入太学。辛丑,以幸学该恩释褐登第,调惠阳教授,再调湖南”。先后顺序趋于明了,颜复之先是因文辞出众,入选太学,继而于淳祐辛丑年“以幸”释褐登第,这里的“幸”应是指《八闽通志》所描述的“理宗幸辟雍”。为了进一步验证其真实性,再查其任官履历中的惠阳教授:康熙《惠州府志》卷八秩官下·惠州儒学载,“颜复之,龙溪人,太学生”。如此,颜复之以太学生赐释褐出身应是其真实的登第履历,只是三版澄志的编撰官,未能将选举志与人物传做参照,以致错误未能及时修正。

在宋代,以太学生身份从政者代不乏人,只是相较于数量庞杂的进士、特奏名来说,他们并不出众,以至于大部分地方文献鲜少有他们的记录。然而,颜复之作为青礁颜氏中颇有文名的人物,自然会被早期的方志特别记录。原本单独提列于“释褐”一栏,后世简化人物介绍而误并入进士大类,之后又缺乏考证,以讹传讹。

颜复之,不仅是个温文尔雅的才子,而且“轻财好义,与人交必倾肝胆”,在担任太学学录后,外任广东惠州教授,继而升任湖南庾干,因品行、考绩皆优被荐入朝为官,只可惜,未及大用,颜复之便英年早逝,朝论惜之。


参考资料:《八闽通志》、正德/万历癸酉/万历癸丑/康熙/乾隆《漳州府志》、崇祯/康熙/乾隆《海澄县志》、康熙/乾隆/同治《福建通志》、康熙《惠州府志》、《青礁颜氏族谱》

END

本文内容由: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圭海四记丨元至正间,陈友定横扫海沧|二四八记

元至正末年,日薄西山的元王朝无暇南顾,盘踞在东南一隅的福建路各方势力,便纷纷登场,互相攻伐。最终,闽北的陈友定、闽南的罗良,笑到了最后。可是,二人因在效忠元朝的方式和路线方面存在严重分歧,一场血拼在所难免......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