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刘克庄曾在《漳州谕畲》中写到,“溪洞种类不一,曰‘蛮’,曰‘猺’,曰‘黎’,曰‘蜑’,在漳者曰‘畬’”,所谓溪洞者,即今日所说的百越,居于东南沿海及山区。文中还提到,当时的漳州有二畲,西畲属龙溪县,在南宋时早已汉化,而南畲属漳浦县,因“西通潮、梅,北通汀、赣”,祸患尤烈。

为了快速解决溪洞问题,宋朝从溪洞分布区的外围选拔一批富有汉越共处经验的官员,分任到溪洞聚集的州县,采用文招抚、武镇压的方式使之汉化,一方面可增加宋朝的赋税人口,另一方面缓解驻军压力以便一致对北。作为汉畲交融示范县的龙溪县,自然也成了宋朝治理南方溪洞的人才储备地,其中号称龙溪县科举最盛的青礁,便产生了近十名这样的官员,尤以颜氏四杰最出彩。

第一位被选任岭南的颜氏,是乾道五年(1169年)的进士颜敏德。当他经历了三、四年的基层锻炼后,于乾道九年(1173年)被擢升为循州(驻今广东龙川)知州。当时的循州相对安宁,颜敏德即采用较为宽和的方式治理州事,并逐步推行宋法,使汉越百姓都得到了公平公正的对待,于是越人纷纷入籍输纳赋税,颜敏德也因此获得了“颜青天”的美名。淳熙三年(1176年),朝廷又将颜敏德调往溪洞更复杂的邕州(今广西南宁)担任邕管经略安抚使。邕州不同于循州,其峒人与汉人泾渭分明,各自为政。峒人每遇不顺,即兴兵犯界,常扰得邕州不得安宁。颜敏德到任后,一方面整兵修练,对入寇之敌毫不手软,杀鸡儆猴,另一方面在邕州城内大兴文教,修建安政堂、锦云亭、绣衣亭、月台等文化设施,吸引峒人入城学礼受教。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峒寇竟不敢犯界,颜敏德也因此受到朝廷嘉奖,几个儿子先后蒙恩得官。

第二位,是颜敏德的长子颜几。颜几作为官二代,并没有因此荒废学业,而是继承祖父辈传统,于嘉定十六年取得特奏名进士,以科举入世。从嘉定十三年起,盐寇之乱率先从赣南发起,之后迅速扩散到闽西、粤北,并演变成盐寇与溪洞相勾结的的动乱。期间,历任海阳知县的颜几,迅速组织官军,阻断盐寇沿韩江南下的通道,一举将梅州盐寇消灭在梅州境内。梅州人为感谢颜几的弥寇之功,特建祠供奉。颜几后官至广西转运判官,授直学士。

第三位,是颜敏德的三子颜戣。颜戣早早就以父泽授官,先是在循州接受历练,后于嘉定间被派往海南岛镇守。绍定间,黎蛮啸聚,大举剽掠昌化军,颜戣即点兵点将,恩威并加逐一攻破,最终平定了黎乱。宋朝因之将昌化改名为南宁,以示“南疆安宁”。后擢升颜戣为琼管安抚使,成为海南岛的最高行政长官。海南岛虽然设有琼管安抚司,但一直游离在宋朝的统治外围,早在琼管安抚司初设的北宋熙宁年间,整个大宋全面实施的“熙宁免役法”却唯独把琼管安抚司的四州排除在外。原任广西提点刑狱的崔与之,早年在巡视海南岛时,便向朝廷提报过普及免役法的请求,但最终并未通过,于是他便将此遗憾拜托颜戣。颜戣将此事关百姓生计的大事牢记在心,待到他担任琼管安抚使后,奏改差役为雇役,全面实施免疫法,且仿照四川例执行科举推恩制。海南人民深怀感激,立祠以祀。颜戣也因政绩圆满,除直秘阁、广西漕将,最终以宝谟阁学士致仕。

第四位,是颜敏德侄子颜公衮。颜公衮以父、特奏名进士颜敏则泽补官,历官兴宁县令。宝庆元年(1225年),赣南陈三枪联合闽粤赣溪洞举旗起义,绍定间陈三枪与另一支起义军首领罗动天率军逼近兴宁县。颜公衮临阵不惊,仍照常行事,有一日,颜公衮出城碰到陈、罗军队,颜公衮即下车谕以理义。贼寇不听,便以刀剑威胁,颜公衮毫不畏惧,竟厉声叱骂,贼寇当下即将颜公衮及随行主簿徐千能杀害。兴宁百姓事后听闻其英勇事迹后,万分感慨,即为之立祠。


参考资料:《后村先生大全集》、《广东通志》、《海澄县志》、康熙《惠州府志》、嘉靖《广西通志》、天顺《天下一统志》、乾隆《南宁府志》、《宋史》、康熙《兴宁县志》等


END

本文内容由: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圭海四记丨元至正间,陈友定横扫海沧|二四八记

元至正末年,日薄西山的元王朝无暇南顾,盘踞在东南一隅的福建路各方势力,便纷纷登场,互相攻伐。最终,闽北的陈友定、闽南的罗良,笑到了最后。可是,二人因在效忠元朝的方式和路线方面存在严重分歧,一场血拼在所难免......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