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柯大侠
2019年4月,位于东屿村的红砖大厝大夫第、李妈吕宅、柯于恭宅因城市建设需要相继被拆除,东屿建设正式开启快速模式。
图@柯大侠
其中的李妈吕宅,约始建于清光绪初年,为旅缅华侨李妈吕所建。古宅为两落两护格局,宅后尚有若干附属建筑,规模宏大。但其形制并不高,前后落和护厝均是马鞍形屋脊,既没有飘逸的燕尾脊,又没有宽阔的大开间,与李永响宅、李竹宅等东屿古厝相比,显得格外朴实低调。这或许就是房子主人李妈吕藏拙的本能体现。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物,竟然是以清同治年为界,上下三百年间,对东屿村最慷慨、贡献最大、最大公无私的乡贤。
李妈吕是缅甸的米商,自办商号名曰“福茂”,总号设在仰光,分号遍布新加坡、马来亚和苏门答腊等地。当年,为了让自己的生意更好地扎根南洋,妈吕不仅娶了缅甸当地人,而且很接地气地与缅甸人打成一片。很快地,李妈吕的业务便在南洋各埠全面铺开,赚得盆满钵满。发家致富的李妈吕,和大部分同期的海沧华侨一样,热衷于南洋的各项公益事业。然而,在这些华人事务中,除了他捐献的缘金外,我们鲜少看到他的身影。原来,他把大部分的精力,都贡献给了自己的家乡—东屿。
李妈吕的豪气,在东屿的两祠一庙中显现无遗。
光绪九年(1883年)春,一场无情的大火将东屿李氏二房宗祠“世德堂”烧个一干二净。当消息传到南洋后,作为该宗祠裔孙的一员,李妈吕悲愤万分,当下即安顿好南洋的事业,飞奔回到了东屿。李妈吕“出而倡为义举”,首捐六百大元以为榜样。尽管跟进者不乏其人,但最终仍是遇到“捐项不敷”的窘境,这时候李妈吕便显示出无人匹敌的豪气,“余则裔孙妈吕补足”。从捐银数统计,李妈吕为这次宗祠重建总捐银数千两。
图/世德堂
数额之大,令人叹为观止,然而,这仅仅只是开始。
图/世德堂重修碑记,@柯大侠
东屿中元宫,“屡谋兴修,辄至中止,缘无身任力肩者”。光绪十九年,李妈吕在经历修祠大花费后,略有积累,又主动将重修中元宫的责任扛了下来,他似乎就是中元宫所等待的有缘者。该役中,李妈吕吸取前次修祠经验,不等他人开口和工程进度,直接在一开始便豪掷一千大元作为启动资金,直接占到了修庙总费用一千五百元的三分之二。
图/中元宫重修碑记,@柯大侠
更有甚者,是光绪三十一年东屿李氏大宗的重修。总费用和前次二房重建所费相当,计四千九百大元,李妈吕不仅“出为营画”,而且延续前两次兜底的风格,“有不敷者,妈吕补而给之”,最终捐银三千一百元,又是三分之二的出款比例。

图/李氏大宗
这到底是什么驱动力,能让李妈吕一而再再而三地“独肩”乡族公事。要知道,在同一个时代,除了李妈吕外,东屿尚有李永响、李边坪等华侨富商。或许,李妈吕真的是一位急公好义的老好人,他更乐于将有限的金钱贡献在公家事业中,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小家雕梁画栋自娱自乐,此即所谓的“博爱”乎?
图/积庆堂重修碑记,@柯大侠
参考资料:《东屿时光机》、东屿人口述纪要、《厦门海沧文史资料》第十三辑。
END
本文内容由:蔡少谦 提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