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沧科举史上,学霸的炼成,往往不是孤立的案例。冥冥中,似乎有一股力量,托举着时代的荣光,以一种无形的连续性在某些藕断丝连的个体上延续着。就如明代万历年间,在海洋贸易最是活跃的海沧土地上,四位冠绝八闽、永立漳冠的少年郎,共同演绎的精彩篇章:师弟两解元,托梦三案首。
师弟两解元,指的是曾在云塔书院聚首,一授业一受业的师徒柯挺和周起元。柯挺,和周起元的祖父周一阳既为海沧同乡,又是漳州府学的同窗。隆庆改元后,周一阳作为海澄籍的翘楚被选入新设的海澄县学,成为海澄县学的第一批学生;第二年,周一阳成为海澄县学第一位岁贡,进入国子监,只是他没有继续考取功名,而是以国学生身份进入官场,授南城司训。而柯挺,则是在隆庆改元时以新皇帝登基,恩贡入监,随后在京城乡试中拔得头筹,成为顺天解元。后来,柯挺返乡短住,期间曾在大岩山云塔书院休养。周一阳此时已带着孙儿周起元弃官家居,于是,他便将孙儿托付予柯挺。果然,在柯挺的指导下,周起元学业精进不少,很快便在福建乡试中崭露头角,摘得解元。人们为了纪念柯、周两人,并以之为榜样,遂于柯挺讲学处山石上篆刻“师弟解元”。
托梦三案首,指的是先后在童子试中三次获得案首的靳一派和周尚德。明清时期,学子想要获得参加科举的资格,必须先成为府州县卫等官学的学生,即所谓的“秀才”。该资格的获得,需通过三场考试,第一场为知县监考的县试,第二场为知府监考的府试,第三场为本省学政在该府主持的院试。靳一派,今温厝村长园社人,万历十六年,在先后进行的县试、府试中均获得第一,惊叹之余,他又在学政举办的院试中再次考取第一,“三案首”之名遂起。惊闻还未平息,下一届的童子试,又迎来了一声巨雷。万历十九年,靳一派的临乡,今后井人周尚德,在赶考之前的某一夜,突然梦到靳一派送了他三支毛笔。不知所以的他,在该年竟然相继在县试、府试、院试中拔得头筹,情况与靳一派完全一致。时人奇之,引为美谈。靳一派和周尚德在成为秀才后,很快便在各自的福建乡试首秀中中举,只可惜的是,二人并没有继续参加会试,而是直接授官,否则,那个时代的海沧,或许又要增加两位不俗的进士吧。
参考资料:乾隆《海澄县志》
END
本文内容由:蔡少谦 提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