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合计约1133字,如有缺失、纰漏,敬请留言告知:

弘治《八闽通志》

在一二三都。峰头有石, 上刻「龙门」二字。


正德《漳州府志》

在县东百里。其岭高,上有石,昔人刻「龙门」二字。


嘉靖《龙溪县志》

在一二三都。峰头有石,高十余丈。宋文天祥过此,大书「龙门」二字,刻于石。国朝林希元诗:“翠壁丹崖不可攀,石门龙过海风寒。擎天力竭忠臣毙,千古留题墨未干。”


万历癸酉《漳州府志》

在一二三都。峰头有石,高十余丈。宋文天祥卫帝昺南奔过此,书「龙门」二字勒石。同安林希元有诗云:“翠壁丹崖不可攀,石门龙过海风寒。擎天力竭忠臣毙,千古留题墨未干。”


万历癸丑《漳州府志》

在一二三都。峰头有石,高十余丈。宋文天祥卫帝昺南奔过此,书「龙门」二字勒石。同安林希元有诗云:“翠壁丹崖不可攀,石门龙过海风寒。擎天力竭忠臣毙,千古留题墨未干。”


崇祯《海澄县志》之一

路通吴贯,其上有龙门院,废址犹存。


崇祯《海澄县志》之二

龙门石,在五通岭,石高十丈余。宋文丞相过此,大书「龙门」二字,生气如新。明林希元有诗,见艺文。


康熙《福建通志》

宋文天祥卫帝昺过此,书「龙门」二字,勒石焉。同安林希元诗:“翠壁丹崖不可攀,石门龙过海风寒。擎天力竭忠臣毙,千古留题墨未干。”


康熙《海澄县志》

路通吴贯,上有龙门院旧址。


康熙《漳州府志》

在一二三都。峰头有石,高十余丈。宋文天祥卫帝昺南奔过此,书「龙门」二字,勒石。同安林希元有诗云:翠壁丹崖不可攀,石门龙过海风寒。擎天力竭忠臣毙,千古留题墨未干。


乾隆《海澄县志》

路通吴贯,上有龙门院旧址。


乾隆《漳州府志》

在一二三都。峰头有石,高十余丈。宋文天祥卫帝昺南奔过此,书「龙门」二字,勒石。同安林希元有诗云:翠壁丹崖不可攀,石门龙过海风寒。擎天力竭忠臣毙,千古留题墨未干。


嘉庆《大清一统志》

在海澄县北。上有石,高十余丈。旧志:宋末文天祥奉少帝南奔,道经此。


同治《福建通志》

临海有岭,曰龙门岭。相传宋少帝南奔经此,书「龙门」二字,勒石。


光绪《漳州府志》

在一二三都。峰头有石,高十余丈。宋文天祥卫帝昺南奔过此,书「龙门」二字,勒石。同安林希元有诗云:翠壁丹崖不可攀,石门龙过海风寒。擎天力竭忠臣毙,千古留题墨未干。


民国《同安县志》

龙门,在积善庄坂尾,距县七十里。巨石二片,夹道如门,高四五丈,有迹如鱼头上向者数十,有「龙门」二字刻于石。相传宋文天祥扶幼主自踏石至此所书。



注曰:龙门,介于原漳泉之间,有龙门社,今属鼎美村,已拆迁。“龙门”石刻,嘉靖年间始讹传为文天祥所作,估起于林希元的误解。实际应是因形得名,今石刻已不存。


END

本文内容由: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