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国家对私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1950年,禾山供销合作社组建,社址设江头街。禾山供销社是禾山最早的集体商业,到了1956年,本地基本实现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商业户嘎然消失。从那一年起,供销社全面负责农村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所有的物资供应。

  那时候,禾山供销社在江头设综合零售门市部、农产品收购站、饮食店,在各个村(大队)设立代购代销店。而后,禾山供销社改属郊区供销社,改名前线供销社。

前线供销社枋湖门市部残留的字样(2011年)  

改革开放前将近30年间,商品供应基本上由供销社独家经营,一统天下,上至抽水机电缆线、镰刀扁担、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下到自行车手表、灯泡电池、糖果饼干、铅笔本子、草纸纽扣,盐酱醋茶、锅碗瓢盆,吃穿拉撒,无所不包。几十年间,许多商品还得凭票供应,有本事的走后门搞票,没能耐又急用只好先向亲朋好友挪票,是社会的现实;一有紧俏商品供应,供销社里人头攒动乌泱泱挤坏柜台,是常见的事;用竹筒打酱油,用木头尺量布料,用纸张包白糖,几十年都没变过。


供销社旧貌(网络图片) 

改革开放后,各类商业实体逐步允许经营,象征计划经济的供销社不再一唯我独尊,招牌暗淡了许多。1984年,本地供销社改称郊区供销联合社,而后几经变更名称和主管单位之后,又复名为禾山供销社,以专营农机具、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生产资料为主。再后来,几乎所有商品都放开经营,供销社的身影淹没在各式各样的大小卖场、无数的便利店等等商业机构汪洋大海之中。


改开初期禾山供销社湖里商场(引自厦门广电)


禾山供销社枋湖农资门市部(2011)

但其实,供销社并没有消失。如今,厦门市禾山供销社注册地位于厦门市禾山路256号,具有6处分支机构。

不久前,传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办好供销合作社”的消息,这一定有深层的思考和远见的谋划。回顾本地供销社的鸿爪雪泥,像是在记忆的深处点开过时的U盘,回看曾经包揽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那一些过往,如在眼前,心中五味杂陈。


如今的禾山供销社


如今的禾山供销社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