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禾山向来分顶禾山、下禾山,界线有多种说法,莫衷一是。上世纪30年代初,禾山尚属思明县,那时尚有“上八保、下八保”之说。
老禾山分”顶下八保(1933年3月5日《江声报》)
何为禾山“八保”?不得而知。倒是禾山有5处宫庙,自称“八保宫”。
老禾山人称龙源宫为薛岭宫,是与南普陀,龙湫亭、金鸡亭并列的四大宫庙之一,是清代庆湖保所辖的薛岭、祥店、梧桐、后埔、卢厝、枋湖、浦园、刘厝八个社的公庙。薛岭宫供奉保生大帝还有开闽王王审知。王审知是他们共奉的神明,薛岭宫的锦帐上为“都督府王”,大家称公祖、薛岭公。
重建的薛岭龙源宫,名气最大的“八保宫”(2012)
据说,薛岭公相当“灵圣”,老禾山十里八乡的人都会在四月廿四那天来朝拜,演出社戏,引出了许多民谚,如“四月廿四,总管大使,满洋直界。”信众称薛岭公为总管大使,这一天通常下大雨,沟满池满。还有“锣鼓响,雨现停”,“四月廿四,金瓜煮面,外孙才有份”等。
每当正月初六到初八,梧桐、枋湖和正月廿三、廿四,后埔、祥店都要请薛岭公去这些村社游神,接受奉拜,叫做“吃香位”。
因为薛岭龙源宫的影响相当大,其神明为庆湖保8个社所共同敬仰,众人称其为“八保宫”。这里的“保”其实是“保社”,就是8个社。
尚忠正顺宫据说是“八保宫”(2007)
上忠正顺宫也被称为“八保宫”。正顺宫奉天妃妈祖,“尚为神”“忠而安”,尚忠人把这6个字刻在正顺宫的柱子上,这正是他们的精神信仰所在。据说正顺宫的妈祖神力了得,为周边8个社的信众所共同敬仰,故称“八保宫”。这8个社是钟宅、坂上、围里、县后、墩上、岭下、尚忠、下忠。这8个社并非同一个保,这里的所谓的“保”其实是“保社”,也也就是社,夸大了称为保。
后坑资福院(2008)
如今的后坑资福院
清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陷厦城。文武官退禾山,辟资福院为行辕,军队则扎后院埔。”后坑人叶光辉“就禾(山)一百三十六乡中,拣选丁壮,练成一军”,在平息战事中立功,朝廷“给‘义愤同伸’额,悬八保宫内”。(见民国《厦门市志》)八保宫即资福院,相传为后坑附近8个保共同的宫庙。但是,这8个保是哪些?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后来,资福院移至后坑社中,还新制了同名横匾“义愤同伸”。
如今的资福院看不到“义愤同伸”匾了
位于今金林社区的昭塘宫始建的年代约在明代洪武年后,历代都有重修。在现存的清光绪丙戌年(1886年)“重修昭塘宫碑记”里,共录有嘉禾里29社,以及厦港、晋江等地共267人,还有荣顺源、胜合等7家商号,共襄义举,捐款人中还有来自“烈屿”即小金门岛,这也是厦金两地人民早年交往的实证。
昭塘宫曾经的“八保宫”(2007)
昭塘宫重建后改为昭塘观音寺(2012)
昭塘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炮火和台风摧残,也曾做过牛棚和仓库。2011年翔安隧道建设,迁建于环岛干道西侧。
重建后的昭塘宫改名昭塘观音寺,加建了底层,整片建筑彩梁画栋,精雕细琢,美仑美奂。老人们常说,昭塘宫也是“八保宫”,至于哪“八保”,没人说得清楚。
昭塘在民国初到日据时期,设有昭塘保辖周边10个村社:湖边社、洪塘社、黄厝社、西头社、路下社、田头社、田中央社、后门社、桥头街社、昭塘街社。“八保”从何而来?
今前埔社区的古楼社龙山宫,也称“八保宫”,在“八二三”炮战中被毁。90年代,龙山宫重建,得到古楼以及周边的前埔、前村、店上、柯厝、潘宅、石村、文兴、田厝的信众捐资。附近的泥窟,农历十月“做好事”的时间,由龙山宫卜杯选定,信众所献的金纸,也要送到龙山宫加载给王船。可见,这些村社和龙山宫的联系十分密切,但是,“八保”指的是那几个村社,没有人能说清。
古楼龙山宫,也说是“八保宫”(2014)
1940年6月,日军为了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在厦门岛的北部强行拆除十几个村落,建造禾山机场。被拆的村落除了张厝、陈厝二个较大之外,其余都是小社,以至于后来被拆的社究竟是哪些,竟有多个不同的说法。
一二十年前,笔者曾经寻访了数十位散居在各社区的原机场被拆村社的留存者,几十年过去了,他们当中没有一人能记得全被拆的村社的名,不少人却信誓旦旦地说,被拆的是“后莲18保”。在旧禾山机场附近的高崎、中埔、殿前、安兜一带的老辈人当中,相当多的人也持这一说法。
民国《厦门市志》的“禾山旧保社”中载:“日军辟作飞机场”,有后莲保斗门社、安人里社、陈厝社、西宅社、刘厝社、英厝社、下尾社、内英社、龚厝社、张厝社、崙后社、竹仔林社、后莲尾社以及殿前保坑园社共14社。之后大多文章沿用此说。
坂美99间、禾山108社、五通万人坑,我们向来对数字不求精确,8保也好,18保也好,姑且当是原乡人的美好数字。对于这片土地,老禾山人赋予的愿望太丰满了。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