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海沧人,拥有共同的文化图腾,那么除了慈济东宫外,大概也只有云塔寺能在伯仲之间了。东宫是海沧民间信仰的高地,而云塔寺则是观音大士的修心处,二者都是历来海沧佛国的代表。

此外,在云塔寺前,曾有一座堪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海沧中学地位的海沧最高学府-云塔书院。她曾以一己之力,在打打杀杀的明清海沧社会,硬是创造了一个诗书传家的耕读环境,使得海沧继宋代以后,迎来了短暂而辉煌的高光时刻。

然而,就是这么一处圣地,时至今日,竟然还存在着相当拙劣的乌龙:

网上几乎所有有关云塔寺的记录,诸如各类百科、厦门佛教在线等,均写有“寺前建讲堂,明柯凤翔、周尔发二人曾先后在此奋发读书,皆高中进士”类似字句。

此句的原始出处为《重兴云塔寺碑记》中的“寺前建讲堂,柯、周二公勤肄其间,皆擢高第,膺厚秩,以勋名气节垂光史册”。大约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海沧相继由集美区、杏林区管辖,当时的文史调查者根据同安县方志资料,找寻碑刻中的“柯、周二公”,先是匹配到同安县唯一的柯姓进士柯凤翔,后再匹配同时期的周姓进士,计有周家椿和周尔发二人,可能是考虑到与云塔寺的距离问题,调查者最终选择了前场人周尔发,从而将柯、周二公指向柯凤翔与周尔发。

这大概是之前制史者的局限性,他们在研究辖域文史时,往往以行政驻地的历史归属臆断全域,而忽视了海沧曾属漳州海澄的事实,从而造就了柯、周二公的乌龙。却不曾想,真实的柯、周二公,名望不可小觑,他们皆是位列漳州乡贤祠的先贤,与柯凤翔、周尔发同处明万历年间,分别为柯挺和周起元。

乌龙已解数年,或许,云塔寺也该重新还原真实,不管是纸面上的真实,还是实际上的。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