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记」

周武王分封诸侯背后隐藏的“中国上古史”


一、假设夏商史是捏造的,那么周初分封便是一种政治上的骗局?

二、假设夏商史确有其事,那么考古为何没有太多发现?

三、假设夏商史真假参半,那么不管是武王分封还是考古都可自圆其说。

我的观点自然是墙头草的第三种,也最好解释。

周人灭商的过程,并不算坎坷,甚至有许多侥幸在其中,商朝在统治策略上,于东西方各设有方伯统领或约束各诸侯,当时商人的部队正在东方和东夷人作战,作为西伯侯的接班人,武王很快便嗅到了战略时机,立即东向,只是没想到部队竟能如此顺利便打下了殷都,或许连周人都没法立即接受。

牧野之战,图片来自网络

但显然,在得国之后,根基不稳的周人必须立即安抚人心,而分封诸侯大概是他们能想到的最好、最快的方式,“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其中的异姓国则几乎是上古政权或人物的后裔。

如黄帝后裔封蓟国,炎帝封焦国,尧封祝国,舜封陈国,夏禹封杞国,商汤封宋国,当然这里的宋国是三监之乱后的补充,一开始是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在殷墟的封国,以上皆是当时的公爵,是最高等级的爵位,相比武王兄弟清一色的侯爵来说,上古诸大神要神气的多。

武王为何要分封这些早已消失的上古政权或明君后裔呢?

周武王像,来自百度百科

只有一个原因:“安人心,得国正。”

如果上古史是虚幻、假设的,那么武王要在短时间内捏造这些人物和国家,显然是没有时间圆谎的,甚至会适得其反,而他最简单的操作只要优待武庚便可达到目的,何必多此一举。

或者说,上古史的故事其实早在周以前便已存在,甚至还有自称或他称的后裔存活,而武王不过是利用这些传说故事把自己的政权美化,以宣示自己的正统,即使上古人物后裔已不复存在,也不妨碍找些后裔来补充,演戏也好,真实也罢,目的就是粉饰太平。

而如此之举,既得人心,又能正式接下政权,也能够顺利使东方的商朝部队降伏,算是一箭双雕的买卖。

武王之子,晋国始祖

但是,上古史的部分,到底发达程度如何,为何至今未有足够多的考古发现?或许只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没有转化及时,周人有金文,商人有甲骨文,再往上,如果有文字,其记载的载体是否能长存,也是未知,而这些显然是我们这个时代和科技还无法达到的高度,否则,不会有一个文明瞬间降临到商,而之前没有任何预兆。

我们且等着便是,已发现的古城千千万,兴许其中就有黄帝的所属。

                               本文内容由作者:蔡少谦  提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