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禾山先后成立自治会、保董公会二个自治组织,“禾山”之名从此走上政治舞台。

光绪甲申年(1884年)8月,法国舰队袭击福建水师,马尾海战爆发,福建水师损失惨重。随后,清政府下诏对法宣战,沿海各地严防法舰艇入侵,厦门戒严。

禾山偏于海中一岛,“严防”一事,当为迫切。岛西南的厦门城虽有“兴泉永道”,但城防自顾不暇,何谈广袤的禾山。虽说厦岛是“嘉禾里”的范围,但不见有“里”的设置,治安由澳汛维持,为应对局势,禾山办起“团练”,组织地方民团进行自卫,把禾山分为八个团,抽丁进行训练,先后由举人陈宗超、仙乐社进士陈纲担任“总董”。后来,由祥店人黄必成(黄翰卿)、仓里社举人黄瀚接手负责。

到了宣统二年(1910年),海上“外夷”入侵暂息,“过水”的强盗,乡间的草贼,这些治安问题变得更为现实,这时,禾山成立“禾山自治会”,议事会长王龙光、王伯龙,周鸣球为文牍,董事会长黄瀚、叶在溎。划八团为十二区,每一区设区董。越年,附设“禾山联甲民团局”,由各个甲出壮丁组成民团,维护社会治安,乡绅薛厝人黄瑞坤、枋湖人廖成功、林在田、田头人孙高升等捐助千元,并向旅小吕宋、宿务华侨捐募二千余元,办理团练。

乡间的自治团体也纷纷出现,寨上保安会、殿前保安会、江头公益社、祥店保族团先后成立。

乡间自治团体寨上保安会

民国四年(1915年),思明县知事来玉林把“禾山自治会”改为“禾山保董公会”,禾山分十九保,每保设“保董”一人、襄理员若干人。仍以黄瀚、黄必成为“总董”负责,以莲溪保保董叶在溎驻会办事。保董公会附设评断处,代收丁粮,摊派公债及调解各乡纠纷事件,禾山许多行政事务经由保董公会自治。

民国六年,黄瀚辞职。民国十年,黄必成逝世。林森及西林保保董、泥金人孙里选继续承办。

以上会所、局所,都设在后院埔安睦书院旧址后为禾山书院,称安睦公所。

民国十三年(1924年),军阀臧志平入厦,派旅长李宗寅驻禾山书院,扣押保董公会叶大栋,强迫种烟苗,摊派田亩捐、军债票、善后费,禾民苦之。

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海军办事处设于禾山,“地方事务概归该处办理,保董公会无形消失。”

禾山保董公会总董黄必成(1853-1921),字潮卿,祥店社人。先后担任厦门中学堂监事,玉屏书院、紫阳书院、禾山书院董事,福建咨议局议员,民国初参与厦门同善堂、市政会的政事,事事皆果敢负责,无所趋避。

副董黄瀚(1867-1941),字瀚卿、雁汀,仓里社人。清末民初厦门著名的文化教育界人士、诗人。禾山中学的创办人,著有《禾山诗钞》存世。

副董陈清波,殿前人,后任厦门总商会监察委员、厦门市临时参议会议员。

禾山保董公会总董祥店人黄必成(潮卿)

禾山保董公会副董仓里人黄瀚

禾山保董公会副董殿前人陈清波

禾山自治会、保董公会少见有资料存留,至今仅见由黄瀚抄录的一份保董名单。

历史的车轮不断缓缓向前,当年的禾山自治会、禾山保董公会,就是这一路走来所留下的一道车辙,曾经那么沉重,终被岁月掩没。


附:

时禾山19保,各保董事为:

长塔保 林飞卿(塔头);

曾溪保 曾贺双(曾厝垵);

西宫保 林德岩(高林);

北山保 王伯龙(仑后);

吴豪保 陈尌然(官兜);

寨上保 陈通(寨上);

何岭保 何贵忠(何厝)、陈允朝(岭兜);

竹坑保 杨景崧(湖里);

昭塘保 林要生(湖边);

古村保 林攀桂(前埔);

吕石保 吕荣科(吕厝);

后西保 吴鑑大(目厝);

庆湖保 黄茂老(祥玷);

后莲保 陈妈佑(庵兜);

西林保 孙里选(泥金);

店前保 陈文饁(店前);

福相保 洪浔(洪山柄);

仙莲保 叶在洛(后坑);

后安保 叶丕承(岭下)。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