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又是癸卯年,360年前的康熙二年也是癸卯年,这一年,“嘉禾断人种”!

明末清初,同安阳翟人陈世胄,脸多胡髯,人以“泥鳅”呼之。陈世胄善占卜算命,四处游走。他常把一句谶语挂在嘴边:“同安血流沟,安海成平埔。嘉禾断人种,泥鳅死半途。” 清代的《闽海纪略》《靖海志》,厦门文人李禧的《紫燕金鱼堂室笔记》中都录了这个典故。

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攻陷同安,血洗县城,陈的谶语“同安血流沟”果然应验。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郑成功的叔父郑鸿逵为抗击清兵而拆安海城,陈的谶语“安海成平埔”再次应验。

据说,起初郑成功听到的“断人种”,以为本地话谐音“断人掌”,所以,凡是抓到清军的俘虏,都断其手掌才放走。

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率大军东渡,收复台湾。康熙二年(1663年),清军攻占厦门、金门,“大蒐两岛,墟其地而还。” 清军屠杀、驱尽岛上居民,拆尽岛上建筑,厦门岛遂成废墟,之后,清军退出厦门,厦门岛成为空岛,应验了“嘉禾断人种”一说。

道光《厦门志》是这样记载的:

“(康熙)二年冬十月,官军大蒐两岛,墟其地而还。……官军入岛,迁沿海遗众于界内。先是有嘉禾断人种之谶,至是果验。”

清军入岛之后,把厦门岛后来扩大到上至浙江下至广东的沿海民众,强迫迁往内地,“迁沿海居民,以垣为界,三十里以外悉墟之”,这就是史上臭名昭著的“迁界”。其目的是为了隔断在台湾的郑氏集团与大陆的联系。

保存在市博物馆里的迁界碑

蒐岛、墟地、迁界,一场浩劫降临。

“兵剿掠鹭岛,各乡男女俱窜逃命”,本地西村孙氏“婶嫂姑姪、孙祖娘等24人惶见兵至,度之不免一死,相率同坠巨井。”孙氏族谱《柳塘志》特以《同坠巨井揭》记之。

24人投井,孙氏族谱《柳塘志》“同坠巨井揭”中记载

道光《厦门志 烈女》载:“杨氏,洪水桥人。孙若琼妻。康熙二年癸卯,遭寇难,方出走而寇至,以儿付夫。自携其女投井死。”

高林“林氏宗谱”载:“吾高林因康熙癸卯二年鹭岛之变,岛里邱(丘)墟,……”林氏族人,甚至有人被迫迁往几千里外的河南嵩县,“康熙癸卯鹭江破,(林)存有六世孙兄弟二人,长讳胜次讳秀,奉旨移往河南嵩县酒熨头村。”

高林林氏族谱记“康熙癸卯二年鹭岛之变”

高林林氏族谱又记“康熙癸卯,鹭江破”

建于明末的县后陈氏家庙,“至癸卯迁移,庙宇倾颓”,而后重修的碑记,记下来这一史实。

殿前陈氏《地房祠堂记》也载:“清初郑成功据厦岛以抗清师,全禾几断人烟,而吾祠遭毁,只余平地。”

原存于洪山柄的《陈氏五祖回堂记》碑也记下了这场浩劫:“癸卯之冬,禾□播迁,举家逃窜,庐舍为墟,桑田成海。”

县后陈氏家庙碑记载:“至癸卯迁移,庙宇倾颓”

殿前陈氏《地房祠堂记》载:“全禾几断人烟,而吾祠遭毁,只余平地。”

《陈氏五祖回堂记》碑记下了这场浩劫:“癸卯之冬,禾□播迁,举家逃窜,庐舍为墟,桑田成海。”

意大利传教士利胜,目睹了这场惨绝人寰的景象——

思明州……城墙被夷为平地,昔日人烟稠密的城市已经荡然无存。相反,到处是灰烬、死尸,人骨,可怖的如山堆积的尸体好像是一个神的惩罚的永恒纪念一般。这就是思明州的毁灭,这个曾经是世界上最为美丽的城市之一……到处都是大火,鲜血,绝望的哀嚎声,混乱不堪的场面随处可见。最后,城中所有的一切都烧毁了,就如遭遇地球毁灭之后的一番景象。(转引自张先清《多明我会传教士利胜与清初华南地方史》)

嘉禾断人种,一断就是18年。厦门岛成了土匪、海盗和杀人越货的亡命之徒的巢穴。

1680年,清军收复厦金二岛,次年二月,清廷取消迁界令,当地百姓得以重返家园。1683年八月,施琅平定台湾,闽海地区终于结束战乱。

360年前的这场浩劫,注定给这块土地留下深刻的创伤,以至于——本地不存在年代在康旭二年之前的建筑;许多姓氏聚居的地方与村落的故姓不相符合;族谱记录的事项往往断层在“迁界”年间。

“一朝家室令迁徙,沿海村落无人烟”“千村万落焚荡尽,此生那得见爷娘?”(清阮旻锡)

360年了!

至今尚能生活在这里的原住民,有哪些是那场浩劫中幸存下来的后代?!

(本文部分参考萧春雷同名文)

经黄国富老师授权。

本图文内容转载于其关注号:老禾山原住民,版权归其所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信息

湖里掌故之199 阿美

美的父亲是五通店里社人,母亲是钟宅人。1940年,阿美出生于新加坡,随父母在南洋生活。阿美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讨生活只好改嫁,阿美便随母姓钟。

湖里掌故之198 “珍珠亥”

坂上陈亥自小没有了父亲,家里一贫如洗,他又没读书又懒得帮做事,母亲常常怨叹说,亥仔,你长大了怎么办啊,你真是一个“害”仔。

新发现!明崇祯八年的“林氏祖碑记”出土|二三八记

2024年6月7日,有网友在柯家安兄的「走出文圃山四界看」后台留言,“你好,沧一小区有块古碑倒扣在地,请问知道来历否?”收此消息,家安兄即将之转询众海沧文友,温福来先生在第一时间寻访了沧一小区,竟无所获。众人当下只是草草讨论一阵,未曾泛起微动涟漪。

湖里掌故之197 师爷陈日铭

陈日铭(1885.5~1970.5)福州闽侯螺洲人。少时聪颖,在福州接受新式学校的教育。1910年华侨筹资修建的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嵩屿)铁路通车,陈日铭从福州赶来应聘,担任主事文书。他年纪不大,个子壮实,人称“师爷”。

钟林尾土楼记|二三七记

今海沧区钟林路所包围的区块,有一处千年古村落,名曰“钟林社”,为明初海沧十七社之一。明清时,钟林社辖有钟厝、林厝、上庵、洪厝、西店、铁灶后、钟林尾等自然村,是海沧中部曾经的巨无霸。

湖里掌故之196 耙草割柴

厦门是个孤岛,清代《厦门志》说:厦门“地窄人稠……山皆童山,束刍尺薪,皆自外来。春雨连绵,有米珠薪桂之虑焉。”(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